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學科交融與環境史研究

2017-06-19 16:48:04耿金
鄱陽湖學刊 2017年3期
關鍵詞:環境生態研究

編者按:近年來,環境史(或生態史)研究越來越成為顯學,研究者也基本都認可從事環境史研究需要借助跨學科的綜合知識,如何實現跨學科卻并不容易。王建革教授認為,跨學科史學研究應該在關注一些核心史學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的熟練掌握、交匯融合,在新的學科平臺基礎上形成新的歷史研究視野,擴充歷史研究的內容,甚至對一些傳統的史學問題提出新的見解。只有推動了史學的發展,環境史學才可以出現深入發展的生機。王建革教授的研究在國內環境史學界極具代表性。2016年3月初,在其著作《江南環境史研究》即將出版之際,耿金博士在復旦大學光華樓對王教授進行采訪,訪談內容涉及其個人學術經歷及最新思考。現將訪談主要內容分享如下:

耿 金:王教授,您好。首先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能否結合您的治學之路,談談環境史學在中國是如何發展的?

王建革:我是學農史出身,早年就讀于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先后師從章楷先生、郭文韜先生。南農的許多前輩,諸如繆啟愉先生、王達先生、宋堪慶先生以及張芳先生,也給我傳授了不少農學史知識,他們的工作也有許多涉及環境史的內容。農業史研究的老一代學者中,有許多人的研究已經涉及環境史或生態史的基本內容,比如夏緯瑛對《管子·地員》篇的研究,是生態史與歷史地理相結合的基本古籍研究;繆啟愉先生、石聲漢先生以及現在仍然健在的游修齡先生的許多研究,都涉及古代生態環境問題。中國的博物學發展得很慢,早期的農業史工作者,像石聲漢先生和繆啟愉先生對《齊民要術》的研究,其工作既有博物學的內容,也有環境史的的內容。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畢業的胡淼先生長期在自然科學界工作,他對《詩經》、唐詩中動植物和環境的分析,在博物學和環境史研究領域的貢獻是相當大的。

正是在農史前輩的帶領下,形成了一批以農業史為中心而旁涉環境變遷研究的學者。除了我以外,在郭文韜老師門下,王思明和樊志民也在關注環境史的研究,他們現在是農史界的領軍人物;趙敏、嚴火其和胡火金做了中國農業生態思想史的研究,這些研究在二十多年后都成了顯學。其他老師的學生,如曹樹基、蕭正洪、張家炎和王利華也做了相關的環境史研究。從那時到現在,南京農業大學農業史的研究中,一直有生態環境史研究的方向,在王思明的關懷下,也有一些青年學者出現。

我在南京農業大學所撰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就是人口壓力與農業問題,其中涉及生態史的一些基本研究。在這個階段,我讀到了生態學家聞大中先生利用《補農書》對古代江南生態系統的分析,他的研究第一次將中國傳統農業的高效率和高穩態介紹給國際生態學界,在國際生態學界引起很大的反響。受聞大中先生和郭文韜老師的鼓勵,我一開始就從生態史著手進行研究。1996年來復旦大學以前,我已經發表了研究生態史的幾篇文章,其中一篇是研究生態系統史的,也有文章被生態學的刊物錄用。

1996年我又申請到了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當時進站的題目即是“傳統社會末期華北的生態與社會”,完成后于2009年由三聯書店出版。在早期的歷史自然地理研究中,有許多研究已經成為后來環境史研究的主題,包括河流、動物、植物變遷等問題。比如譚先生對黃河史的研究,就具有典型的環境史意義。張修桂先生對河道、海岸線等問題的研究,為許多環境史問題的研究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還有許多先生做了許多歷史自然地理的研究,其實也是今天環境史研究的內容。現在歷史地理學界的許多學者,比如陜西師范大學的侯甬堅教授、西南大學的藍勇教授等,他們的研究都具有較強的歷史地理味道。

其實,研究環境史的學者,除了研究歷史地理和農業史的學者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研究災害史與疾病史的學者。一些做災害史、疾病史研究的學者,在充分掌握災害學、疾病學的專業知識后,也開展了許多極好的環境問題研究。與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等不同的是,災害史與疾病史研究更多分析的是災害與疾病發生的環境因子。比如夏明方教授早年研究民國時期的自然災害與鄉村社會,因為有很好的災害史研究成果積累,后期以災害史為基礎也作了大量的環境史研究,提出不少新的創見;曹樹基先生不單做了很好的農業史研究工作,也在中國疾病史研究領域內有突出的貢獻;李玉尚教授對血吸蟲病等問題的研究,即是在研究疾病史的基礎上,探討疾病發生的水環境問題;云南大學周瓊教授早年的研究也是以疾病為出發點,當然,瘴氣問題本身比較復雜,但通過分析瘴氣分布區域的演變,探討的卻是其背后的生態變遷問題。此外,曹樹基先生和李玉尚教授還在上海交通大學培養了一些生態史研究的學者,比如洪緯博士,她是上海交通大學的生物學碩士,從博物學入手,通過生物分類學史的研究,在環境史研究領域做出了很好的成績。

當然,研究環境史的學者還有一個來源,這就是研究世界史的學者。20世紀80年代后期,侯文蕙教授即開始引入國外的環境史研究,可謂從事國外環境史翻譯、研究的先驅。清華大學梅雪芹教授也較早關注到英國等西方環境史學家的早期研究成果,做了大量的介紹、翻譯工作,也開展了大量的環境史理論與實踐研究。北京大學包茂紅教授則更多地關注東南亞地區的環境史問題,早期大量的西方環境史研究成果也多是由他介紹進入國內的。中國人民大學的侯深博士,在美國跟隨環境史學家沃斯特先生從事城市環境史研究,探討美國城市環境觀念等問題,也是在擁有較好的城市景觀學的背景上進行環境史研究。還有許多優秀學者,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

耿 金:可否結合您的研究,談談環境史對一些基本史學問題的貢獻?

王建革:侯甬堅先生曾說過,環境史的本位是史學,而歷史地理的本位是地理學。一些學者為這個學科叫什么爭論不休,或是環境史,或是生態環境史,等等。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一次會議上,一位德國學者稱,外國人一開始也有爭論,但到了一定時期,這種爭論自然消失。由此可見,關鍵的因素在于研究的內容是否對學科的發展有幫助。既然是在歷史學領域,那么首先要對中國史的研究有幫助。中國史長期存在的一些有爭論的問題是否可以從環境角度上提出新的理解,這是非常重要的。

以我自己的研究來說,我做的華北研究涉及一些經濟史問題。黃宗智先生曾提出“過密化”理論。當然,“過密化”并非由黃先生所創,吉爾茨(Clifford Geertz)1936年的著作《農業過密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已明確地使用了“過密化”概念。吉爾茨考察了印尼的水稻經濟,指出農民在人口壓力下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勞動投入,從而獲得較高的產量。然而,中國農業上千年的歷史表明,單產幾乎沒有增長。吉爾茨的“過密化”也僅局限于東南亞的水稻經濟,黃宗智先生則將“過密化”放大到中國近代史領域。黃先生的理論是根據完全模型化的經濟學曲線推理于歷史過程而產生的,但中國的歷史實際不是典型化生產模型推理可以代表的。這一理論后來也遭到許多中美學者的反對,但反對方又往往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他們荒唐地認為,明清以來的農業是直線上升的,一部分人試圖證明中國技術多么先進,多么領先于西方;另一部分人則在實證分析上出了問題,他們對數據的引用與分析脫離了農業、生態的一般規律,比如一些學者研究民國時期華北的糧食產量,用兩個時間段作對比,卻把頭一個統計時間定到災害較嚴重的年份,第二個統計時間定在災害較輕的年份,最終得出高速增長的結論。這是一些經濟史研究者經常犯的錯誤,即以機械的數據解釋豐富的歷史,往往忽略傳統農業在多災條件下的不穩定現象。其實,農業產量問題更多需要考慮的是水肥條件。在河北地區有這樣的諺語:“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與肥的供給決定了勞動力的效率,沒有水與肥,投入再多的勞動力也沒用。由于長期以來沒有畜力和休耕,土壤不能自然恢復其肥力,這就要求人力積肥達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從而要求精耕細作在“規模”上達到一定的集約化水平。如果過密化理論正確,那么土地規模的擴大肯定有益于農業產量的提高,使經濟曲線達到最佳生產配置狀態。而實際上卻不是這樣,比如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的區田法,是一種集約地田中一塊塊小區的集約耕作法,清代華北的許多方志中仍有這種技術的記載,光緒《豐潤縣志》講,這種方法曾在金代流行過,以后欲推廣而未獲成功,“大抵此法為無地力者言之耳”,無地力者實行此法,將有限的水肥施于田中的小塊土地上,收獲“大倍于常”。這些事例說明,將肥力集中到小地塊上反而會出現高產。中國傳統農業的狀態,多數情況下不是土壤面積限制了總產量的增長,而是水肥條件限制了產量增長。如果過密化成立,大躍進時期的一些作深耕多鋤的做法應該是可以增產的,那時的人們寧愿以百倍的努力投入換取一倍的產量增長,但結果卻并非如此。

其實,南方傳統的水稻種植區同樣也是如此。太平天國以后,江南地區一度人口稀少,農作技術卻是相對穩定。1869年,李希霍芬在浙江杭州附近旅行時指出一項重要的事實:“這片休耕(太平天國之亂以后)的地區,曾是一片沃土,供養過大量人口,至今大部分還沒有耕種。原因似乎在于中國利用土地的方法取決于一定規模的有效人口;如果規模太小,甚至不能耕種一小塊土地……在這個國家,耕地的規模,似乎與一定數量的人所提供的肥料之間有一個固定的關系。如果這些人中有一部分由于疾病或戰爭死去,所提供的肥料也就下降。于是潛在的耕地規模就要減少。因此如果有一半的人口死亡,就有一半土地不能耕種。”①這表明,在人口壓力下降時,勞動力和技術不是均等地分布于全部耕地并出現單產量下降,而是在少數土地上維持一個較高的單產水平。只有從幾千年的歷史軌跡看,過密化才成立,單就明清時期的中國農業而言,不是這樣的軌跡,個別地方偶爾出現的過密化現象和大增長現象是很多的,但都不是歷史的、總體的趨勢,而是一種生態過程,是牲畜減少壓力下的人力替代了畜力;是肥料危機,大量的人力投入于拾糞等工作上,人力代替肥力。這種現象不是單邊生產曲線的邊際效益下降,而是一種等產量曲線下技術替代的變化,人力代替畜力的技術替代在本質上是生態的變化。

再舉一個經濟史方面的例子。說到租佃關系,經常與階級壓迫相聯系,特別是近代以來,在革命斗爭理論包裝下,地主階級成了革命對象。實際上,就華北地區而言,租佃關系較高的地區,地主與佃農的生活相對較好,完全沒有租佃關系的地區,反倒十分貧苦,其中原因就不是一般制度史、經濟史可以解答的,這需要聯系當地的生態背景與農作環境進行解讀。

在傳統農耕社會中,最普遍的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是租佃關系,因為有限的耕地不能養活更多的地主人口。近代華北的人口壓力已將租佃關系壓縮,自耕農成為鄉村中的主體。相比較而言,江南地區因土地生產力較高,倒是可以容許大量的租佃分化,養活更多的寄生人口,土地關系也更為復雜,如所有權、租佃權及使用權等。隨著人口增長、人地關系緊張,華北地區佃農數量會有所下降;在生態條件較好的地區,可能有租佃關系的增長。總體來說,當生態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土地只能養活耕種者,地主會采取自耕,所以,人口壓力會排斥佃戶階層,有些佃戶因此而淪為破產者。而佃戶在平常年景還可勉強生活,到了災荒年,最先受到沖擊的一批人就是他們。較差的生態條件能限制土地兼并,越貧窮則小農經濟可能越發達。

如果對華北農村的租佃關系依程度不同而劃分鄉村類型,那么可以分為三類:無佃戶村、少佃戶村和多佃戶村。完全沒有佃戶的村子為無佃戶村;低于5%佃戶的村為少佃戶村;高于13%佃戶的村為多佃戶村。從民國時期的調查資料看,無佃戶村的階級分化不明顯,但卻存在著強大的生態壓力。一般而言,無佃戶村往往是非常貧困的村,人口壓力極大,生態惡化,而村中經營地主的增多也不一定就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雇工經營的村莊往往也是人地關系惡化的產物,因為土地已經少到地主無法實行租佃以養活自己了。少佃戶村也有相當強的人口壓力,只是比無佃戶村略好些,這種類型的村莊或生態壓力相對較小,或因為有較高水平的勞動力輸出途徑,村內勞動力價格也相對較高,有地戶寧愿選擇出租地而不去雇工,于是在高人口壓力下維持了一定的地租,但這種村子也存在極大的波動性,有可能在生態壓力變大后轉變為無佃戶村。多佃戶村一般有兩種情況:一類是租佃關系水平一般,但由于村內勞動力價格上升,而形成多佃戶的格局;一類是有較好的生態環境。總體來說,生態壓力使無地戶和地主都出現生存艱難的現象,套用一句電影臺詞:“地主家也沒有余糧。”結局只能是地主自耕,無地戶離村。高生態壓力一方面排斥地主階層,另一方面也排斥佃農階層,從而形成最多的自耕農階層。

另外,租制中的定額租制與分租制形成也與鄉村農作生態有極大關系,如長江以南由于環境相對較好,保持長期以來未發生多大變化的定額租制;而華北地區由于存在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以及生態壓力,分租制可以讓佃戶與地主共同承擔風險。佃農需要從地主那里得到肥料、牲畜、種子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維持生產和土壤生態平衡。由于缺乏燃料、飼料,地主也要依賴對作物秸稈的分成,才能維持較多的牲畜。故分租制的長期存在,也與北方農村在傳統社會末期的生態危機,特別是肥料、燃料、飼料的危機有關。而這些都需要從生態史的角度進行解析。

耿 金:您在2006年出版的《農牧生態與傳統蒙古社會》一書中,將視角由傳統的農業生態區轉向游牧生態區,是已有著作中研究地域最靠北的一部,您認為游牧地區的生態與社會有什么特點?

王建革:我在從事華北研究的過程中,在搜集資料時接觸到日本南滿洲鐵道公司對東北地區的調查資料(簡稱“滿鐵調查”),其中有許多內容可以用來從事生態史的研究。后來有機會到東北,我在遼寧檔案館看到一張張當時留下來的游牧圖時,更堅定了對蒙古東部地區游牧生態研究的設想。

蒙古社會大多與草原、畜群及農業相關,草原上的人、牲畜與作物的關系,構成一個農牧業生態系統。研究傳統時代的游牧生態,無疑是理解蒙古傳統社會最好的視角。但長期以來,關于游牧的研究幾乎沒有太大進展,有許多學者研究歷史時期的牲畜數字,很難用于生態環境的分析。當然,這并不是說沒有相近的研究。相反,西方學者從生態人類學等角度對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游牧生態已有不少優秀成果。早在1940年,埃文斯·普里查德(E. E. Evans-Pridcara)的《努爾人——對尼羅河畔一個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The NUER:A Modes of Livelihood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of A Nilotic People),就對非洲草原部落的游牧生態作過詳細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后,諸如瓦爾特·哥特施密特(Walter Glodschmidt)及歐文·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等均嘗試用生態學方法研究草原社會。總體來說,早期從人類學角度研究游牧生態與社會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中東和非洲,諸如史密斯(Andrew B. Smith)的《非洲的游牧業:起源與發展的生態學》(Pastoralism in Africa:Origins and Development Ecology),對游牧業的各種定居類型、放牧類型及活動規律都有非常詳細的描述。不過,就蒙古草原的研究而言,西方學術界的關注也不是太多,但也有不少可供借鑒的成果,如20世紀初亨廷頓(E. Huntington)對北方游牧民族在氣候變化下對歐亞農牧文明區影響的研究。前蘇聯一些專家則根據掌握的材料作出了一些更細致的研究,諸如符拉基米爾佐夫的《蒙古社會制度史》,對草原生態與蒙古早期社會游牧單位的研究就十分精彩。美國的一些學者較早就運用現代生態學原理研究蒙古社會,如克瑞達(Lawrence Krader)于1963出版的《蒙古——突厥游牧民的社會組織》一書中就有許多內容涉及生態與社會。日本學者對蒙古地區的研究成果也十分豐富,資料也多是“滿鐵”或是日占時期的調查資料,甚至有些研究就是在“滿鐵”時代進行的。如后藤十三雄的《蒙古游牧社會》就運用了大量的滿鐵資料,對蒙古游牧民的活動規律、畜群狀況和草原生態都有深入研究。其他如山田武一、關谷陽一、今堀城二以及田野元之助,對內蒙地區的社會結構、水利、農作等方面皆有突出成果。而相比于歐美及日本學者的研究,國內對蒙古游牧社會的關注就起步較晚。雖然民國時期也已經有很好的開端,諸如賀揚靈先生的《察綏蒙民經濟的解剖》(1935年)已對綏遠、察哈爾地區的農牧問題有所研究,但后期沒有很好地延續下去。1949年后國內對蒙古地區的草原生態與社會習俗作了不少調查,匯聚成不少調查報告,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我的《農牧生態與傳統蒙古社會》這本書,主要利用生態人類學與史學相結合的方法,以滿鐵資料中的牧業和社會調查,以及20世紀50年代內蒙各地豐富的檔案為資料來源。從滿鐵資料出發,蒙古人的游牧圈可以非常清楚地被表達出來,同時,一些游牧中的生態與社會問題也得以展現。此外,由于資料的限制,對草原植被演替很難有五十年以上的研究。因此,只能將歷史時期,特別是滿鐵調查時期的草原生態與1990年左右的草原調查作對比,以探索植被演替與草原生態變遷的大致軌跡。

以往的研究常常關注一些畜群規模與草場承載量等基本數據,但這很難具體地解剖游牧生態的內部結構。游牧生態與移動有關,選擇觀察移動中的參照對象,對研究開展十分重要。而滿鐵資料為這種移動的研究帶來了新的突破。游牧圈的大小、飲水點分布、季節營地設置與雨量、災害和草原的關系,都可以很好地展現出來。在以具體的呼倫貝爾草原冬營地的例證分析中,我們可以將游牧過程中牧畜與營地、積雪、水源乃至草原植被的關系清晰地呈現出來,進而構成一個完整的游牧生態系統。

游牧地區的生態問題主要表現在過牧化與農耕推進的負面影響上。傳統時期的游牧以牧草承載量為基礎,冬夏季節又有短期的定居。到后期由于漢人的不斷涌入,游牧民族又向北遷移,早期單一的游牧區也逐步變為農牧混合區。而由于草場的減少和農業對定區勞動的投入,使得游牧業的移動次數也逐漸減少,定居在逐步加強。特別是1949年以后,隨著定居化及牲畜數量的增加,居民點、飲水點附近的過牧化現象突出,草地退化,形成新的生態問題。

蒙古地區的游牧“生態—社會”系統與世界上其他游牧民族有較大不同,在中東以及歐洲,游牧民往往與農業甚至是灌溉農業相結合,而游牧與農耕其實有很好的互補性:畜群定期到農業區,不但可以使游牧人得到相對廉價的糧食,農耕民族得到廉價的肉、奶類食品,而且在生產上,農區休閑地的雜草和作物秸稈可以作畜群的飼料,而牲畜遺留在地上的糞便可以培肥地力。但中國北部的游牧與農耕卻長期處于對立,對立的結果是:每當災害來臨,游牧區的第一反應就是通過戰爭向南部農業區擴張,而南部農業區也極力對抗這樣的壓力,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北方民族與內地政權長期交戰之根源。到了清代,不但沒有弱化這樣的對立,還通過推行旗界封閉制度進一步強化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態封閉性。在這種復雜的地理環境下,清代以后隨之產生復雜的產權問題,蒙地的蒙人有土地所有權,而漢人可以租佃,通過永佃,漢人獲得使用權,清代許多土地糾紛即來自于漢人永佃權與蒙古人占有權之間的矛盾。在水利地區,由土地所有權再引申出水權問題。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后,內蒙古牧區基本放棄了幾千年來逐水草而居的純游牧,而實行定居游牧,這也是蒙古游牧生態的重要轉折。

耿 金:環境史研究一直提倡跨學科綜合研究,但要實現真正的跨學科卻并不容易,您的研究一直以此作為標尺,特別是2013年出版的《水鄉生態與江南社會(9—20世紀)》一書,對如何跨學科研究江南環境史作了很好的詮釋。那么,您如何看環境史的跨學科研究?

王建革:在這本書里中,我在水文生態史或水利生態史方面的研究比較有心得。在中國的學術傳統里面,中國水利史的研究主要是水利技術史,日本學者的中國水利史研究則主要是水利社會史。本書用了大量的篇幅,將地理、水文與水利史的史料相結合,在古代三江水學的基礎上,進行了水利生態史的研究。

水利史專家鄭肇經先生很早就對三江水利作過研究,以他為中心的一個研究群體以河道治理和工程技術為問題核心。1987年,鄭肇經主編的《太湖水利技術史》一書,還是農田水利和工程水利兩方面俱全的水利史專著。南京農業大學的一些專家在農田水利史方面取得了令史學界矚目的成就,繆啟愉先生的圩田水利史研究集中體現在《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中,具有開創性質。繆先生通過一系列的考證,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唐末錢氏政權時代,將塘浦圩田網絡形成過程中的一系列疑難問題較為清晰地一一揭示并解決。他對圩田形成初期的一些考證,幾乎是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對湖溇圍田的格局形成和變化,也都有詳細的分析。前人的研究主要體現在水利和農田水利的技術史方面,歷史地理的研究則主要體現在河道方面。太湖地區最早的記載始于《禹貢》“三江”,但是東漢以來,“三江”的定位一直存在著紛爭,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大的差別?原因自然是由不同學人所處時期的環境不同所決定的。《禹貢》的“三江”概念是與長江相聯系的,早期的“江”專指長江,《禹貢》所說的“三江”意指在長江的某一點由一而分為三,而當時太湖還未形成,其中的古南江經過后來的太湖區域,太湖曾為古南江的古河道區;東漢時期,太湖發育形成,三江的概念也悄悄發生改變;南朝時期,水勢發生變化,有了太湖東部三江的概念;唐代,由于水文形勢已大變,人們已不能想象出《禹貢》三江與《漢書》三江的水環境格局,于是,太湖以東的吳淞江、婁江、東江的三江概念地位上升,成為對《禹貢》三江的主流解釋。對這些問題的解釋需要與歷代考據學者對話,不過很好的一點是,我們今天有先進的考古、沉積等自然科學的支持,只有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為指導,才能解剖各時代的文獻。

古人的三江水學極講究水利生態。宋代的民間水利專家郟亶開創的治田理論,起自于對錢氏治水實踐的認知,錢氏治水則起于以前各代的治河經驗。他提到古人之法,即排吳淞江之水入海的方法,其措施是修筑高大圩岸,低地之水可以盡驅入吳淞江,達到以清刷渾的效果,在解決農業旱澇的同時,也解決吳淞江的出水與積水問題。郟亶認為,五代時期的圩田體系很好地解決了水利生態問題,吳淞江兩岸的塘浦系統抬高了水位,太湖水在岡身西匯水吳淞江,最后在岡身上通過吳淞江最后一段出海。以此為綱,當時形成大圩、浚河、置閘三合一的治水技術體系。這種技術使廣闊的太湖水流漫散地進入各地區的圩田后,最終以漲溢的方式注入吳淞江,吳淞江兩岸高地得到了灌溉,最后太湖水再由吳淞江排出。整個太湖地區是一個以太湖為中心的碟形洼地,太湖西部、南部與北部的水流向太湖匯聚,然后從低處向高處流。太湖東部與太湖其他地區不同,東部是一個出水之地,水從低地向高地仰流,進入岡身中的吳淞江故道低地區以后才由高處向低處流入海。除此以外,水流還受潮水的頂托,兩種因素使水流總體上呈緩流狀態。這種狀態看似排水困難,實則利于太湖東部的稻作農業。正是這種奇特的出水方式,使最早的江南漁米之鄉出現于太湖東部。淺水緩流的塘浦體系,為圩田開發提供了最佳水環境。聰明的治水者一定會發現這一原理,使工程技術充分利用緩流的益處。治水者盲目地一味加快排水,往往會導致水利自然生態的破壞,水旱頻繁。這就是太湖東部地區的自然水利生態。個體大圩也不足以抬高水位,只有統一的地區性統一管理圩田系統才能達到這個效果。這種技術非個人或村莊所能完成,必須依靠國家或地方治水組織的力量。郟亶對錢氏政權下那種引低地引灌岡身之田的做法推崇備至。

這本書水利生態史研究的側重點,就是根據水文生態原理來重新解讀古人關于三江水利的一些論述。古人有一套水利生態技術。至于本書在水利社會史、土壤史、農學史和歷史地理方面的論述,都涉及一定的學科背景。融合這些學科就會產生新的研究內容,在一些最基本的水文問題弄通后,其他學科的相關問題往往也紛紛得以展現。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我所列舉的這些問題中所反映的學科,實際是為解釋問題而運用的。我們不能為了運用而運用,將已有的學科知識生搬硬套,那樣作出的研究,其內容之間往往是各自獨立、不成有機整體的;更嚴重的是,這樣的研究如果沒有進行學術創造,價值也就大打折扣了。所以,環境史研究需要借助跨學科的綜合知識,但這些知識體系最終匯聚、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知識應該是新的、有創新性的。

耿 金:在《水鄉生態與江南社會(9—20世紀)》一書及最近幾年發表的論文中,您一直在思考景觀與美學方面的問題,可否談談這方面的研究?

王建革:環境史的內容是研究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其中一部分的人與環境關系屬于審美關系,現在西方學術界非常熱衷于這方面的研究,而中國的審美文化又獨步于世界歷史舞臺。長期以來,審美一直是文學史與藝術史研究的主題。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別傳》中,就有許多內容涉及江南園林的景觀審美。環境史學者如果能夠突破這一研究領域,將大大有益于中國學術的發展。

對氣候、植被、環境的認知,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方面。這種認知既有現實和科學的一面,也有審美的一面。華夏大地的先祖定歷法,認知氣候冷暖與農作順序的周期,這是相對科學的認知。一個群體取得這樣的環境知識,必須認知動植物和周邊環境。早期的文明細節往往也與四季的變化、生活的周期有密切關系,如《夏小正》記載了早期的環境與生活周期,《禮記》記載了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社會制度。與此同時,人對環境的認識也有審美的一面,如《詩經》記載著中華民族對環境和動植物的審美。《詩經》中的“國風”源于民間,是下層人對生境冷暖的理解與情感表達的直接呈現,“大雅”與“小雅”更表現文士階層對生態的審美認知。在楚地,《楚辭》更多地代表楚人對環境和植物的認知與審美。漢代以后,隨著北方移民的增多,獨立的文人群體對江南水環境、地貎、植物和溫度的復雜性皆有反應,他們對環境的科學認知反映在農書和地理書中,而對環境的審美認識則體現在詩詞之中。江南也是有獨特生態文化的地區,也有獨特的環境審美認知。江南是唐宋之后中國最發達的地區,有豐富、多元的生態文明,六朝以來,文人留下了大量詩歌散文、山水畫,也塑造了園林,這都是人對環境反應而留下的藝術。康德認為,美的認知本身是心物兩方面作用而產生的,普遍性的美感判斷基本上取決于純感官,不借助于概念。物使人覺其美時,才能與人的心理機能,如想象與知解等有和諧的一致,并發生不沾實用的快感。最早期的審美是人類普遍感受的那種審美,基層民眾對環境的認知與文人士大夫的審美認識相差不大。隨著士人階層在審美方面的專業化,對環境的認知形成了階層差異。環境史研究表明,環境本身發生了變化后,無論是氣候還是地理環境、植物環境在各時代都不同,審美素質也發生時代差異,多因素的變化構成自然審美史的豐富內容。環境變化對藝術風格的變化有一定的影響。就目前的學術成果而言,江南地區文人們對自然感知的歷史主要集中在詩學、山水畫和園林方面。歷代學者對生境的認識非常豐富,非其他地區可比。早期的審美集中于詩賦,中期的自然審美有山水畫,而后期的審美更集中表現在諸如江南的私家園林上。

耿 金:您預計未來環境史研究會呈現怎樣的發展局面?

王建革:未來的環境史發展,看從事環境史研究的人員是否真正地在多學科領域內更多地做出新的內容,以此引領史學界。如果只是把其他學科的東西,特別是歷史地理和環境變遷的內容整合一下,則無法進行有效的突破,也無法取得學科的地位。

猜你喜歡
環境生態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伊人激情综合|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资源站| 色婷婷电影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免费毛片在线| 中文纯内无码H|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喷水视频|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看|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激情第一页|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不卡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yxsp|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va| 色AV色 综合网站| 国产黑丝一区|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日本|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日韩AV无码一区|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导航| 日本日韩欧美|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久久网综合|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自拍另类| 国产99视频在线| 国产理论一区| www亚洲精品|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97|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影院|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国产小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另类欧美日韩|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女人一级毛片|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国产视频a|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