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西真
4月6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共同發布《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計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國各省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都要達到90%以上,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招生規模應大體相當。這后一句話給那些擔心“普職比”變化的人吃了顆定心丸。
我是1981年上的高中,那個時候初中畢業生先考小中專(招收初中畢業生的中專,考上小中專的都是學習尖子),考不上小中專再考高中。我沒有考上小中專所以考了個高中,能夠考上高中也不容易,大多數初中畢業生既考不上小中專,也考不上高中,就回家務農去了,上高中還是挺難的。時間一晃過去了36年,期間我師專畢業到高中教書又離開了高中,國家高中階段的教育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小中專取消了,除了普通高中以外又增加了職業高中。對于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只要愿意,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已不成問題,有數據為證,2016年全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7.5%,教育部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已有22個省份的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超過90%,北京、上海等地都達到95%以上,我老家山東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從普及的角度來看,從2016年的87.5%到2020年實現“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0%”這個公認的全面普及標準,三年多的時間完成2.5%的增長應該不是難事。我個人更關心的是普及一個什么樣的高中階段教育。
第一,高中階段教育要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育其對未來規劃發展的能力。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又包括中等專業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和職業高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的重要環節,它承擔著升學、就業、培養全人的使命,是承上啟下、進行分流的重要環節。高中階段教育在人的發展中地位獨特,它是學生從未成年走向成年、個性形成和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生自身學習動機、個人學習意愿、學習目的和家庭對于教育的支持程度都對高中階段教育選擇產生重要影響,所以要加強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教育,將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各自教育特色、優勢以及職業發展渠道統一納入到學生發展規劃能力的培養當中,提高學生自主選擇教育的能力。
第二,調整普通高中學校與中等職業學校的比例結構,壓縮普通高中規模。相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和接受教育人口數量比例的快速上升而言,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學校結構還存在較大問題。對于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要采取分類指導的方式,在落后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等中等職業教育基礎還十分薄弱的地區,首要任務是加強基礎能力建設,調整普通高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的比例結構,這些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擴大中等職業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規模方面;在中等職業教育己經發展到一定規模的地區,主要任務是深化產教融合、挖掘辦學特色;在中等職業教育己經具有較好基礎、具備一定辦學特色、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較強的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示范性地區,則應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經濟轉型升級培養具有一定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第三,提升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質量,改變中職畢業生回報率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畢業生的現實。我們接受教育總是想通過教育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現實中相當一部分家庭子女接受完基本的九年義務教育后便直接進入了社會或勉強進入普通高中,考不上大學直接進入社會,這些人在勞動力市場中整體缺乏競爭力,擇業范圍窄、就業環境與待遇較差。即使如此,他們也不選擇進入職業學校,學生選擇中等職業學校的比例較低,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滿意度偏低,表明社會普遍對中等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高,未來要提高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質量,提升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質量,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歧視性觀念,使職業學校畢業生投資回報率高于一般普通高中。
第四,拓寬中等職業教育進入高等教育的升學通道,擴展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發展空間。參加高考是學生選擇普通高中的最主要目的,甚至有不少學生和家庭愿意以非正式錄取生或交納不菲贊助費的方式入讀普通高中,以獲取參加高考的機會,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正視。目前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參加高考的數量和可就讀學校限制過多,遠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因而有必要拓展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通道,提升學生發展空間,要采取措施使大多數招收普通高中生的高校都能對職業學校學生開放,增加中等職業學校的吸引力。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這給我們在設計教育制度時提了兩個要求:首先,應該具有一種整體的教育觀念與制度安排;其次,不同階段的教育與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之間應該相互聯系或銜接。我希望我國的高中階段教育能夠定位準確,很好地實現與高等教育和職業生活的銜接,助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