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榮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這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根本任務,也是數學教學的指導思想和重要原則,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應聯系生活實際,貼近現實生活,把生活素材運用到教學中,使上課素材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一、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
數學教學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注重聯系生活素材,讓學生對知識有熟悉感、親近感。因此,教師在設計學案時,要有意識地將要學的知識設計成學生熟悉和經歷過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直觀,熟悉又親切,拉近與學生的認知距離,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培養思維能力,初步建立良好的數學意識。
如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可以創新和重組教材,不用教材中的例題,而是帶著學生到公路旁體驗,先讓學生觀察車輛的流向,再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習小組記錄五分鐘內各種機動車和自行車經過的數量。還要重點講清小組分工和任務,一人計時,一人記錄,其他人觀察車流和算出數量。我發現學生剛統計時正確率較低,有些小組無從下手;有些小組用數字疊加的方式統計;有些小組邊統邊忘,顯得手足無措。這時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總結得出他們的統計方法是不科學的,再引導他們利用畫“正”字法進行統計,統計完后根據“正”字的筆畫算出車流數量。一經點撥,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就得心應手,牢固掌握了統計方法。這種置身于生活中的情境學習,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便于接受知識、掌握新知。
二、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數學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創設知識應用的條件,創造學生實踐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數學基本經驗、基礎知識去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生活問題數學化,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如教學“加減法的簡便運算”時,先出示“327-198”讓學生計算結果,剛開始大部分學生都列豎式計算。在教學簡便計算時,學生對“327-200+2”不理解,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多減了要加上的道理,我精心設計了購物情景:讓學生帶著327元去商店買198元的脫水機,到商店后應從口袋中拿出()張一百元來付錢,營業員找回()元,口袋中還剩( )元。學生填完后用算式表示出求還剩多少元的算式,即“327-200+2”,然后讓學生比一比哪種算法更簡便。利用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能使數學知識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離不開生活。
三、在現實生活中發展思維
在實踐活動中發現的知識往往會深刻地儲存在記憶之中,“心靈才能手巧,手巧也能促進心靈”。因此數學教師要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成長,在活動中學習,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才能有序地加工和理解數學知識,思維能力才能得到發展。
比如,教學“行程問題”時,由于是研究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涉及出發點、出發時間、運動方向、運動結果等諸多因素。受粗淺生活經驗的影響,學生對行程問題中的概念、術語的理解比較困難,從而形成思考障礙。基于這種現狀,教師可以在教學前組織學生進行模擬表演:兩人對走、兩人背走、兩人追趕……然后分別通過教具演示和畫出示意圖,使學生在“玩”中理解行程問題的概念和數量關系,有利于建構模型。這種有目的地將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況中整體感知、親身體驗現實的數學問題,對于發展學生的思維、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等素質的訓練起到良好效果。
四、在現實生活中創新學法
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已有的學習方式、學習經驗及有關的數學知識結構為基礎,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創設問題情境,把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探索對象,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其養成探索習慣,創新學習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切實提高“再創造”的能力。
比如,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有規則的圓柱體積學生容易掌握,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不規則的物體,像遇到一塊既不是長方體、正方體,又不是圓柱、圓錐的小鐵塊時,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顯得束手無策,教師可適時設計實驗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準備兩個完全一樣的圓柱形玻璃杯、直尺和不規則的小鐵塊。實驗時先讓學生往兩個杯子中倒入相同高度的水,然后將小鐵塊放入一個杯子(完全浸沒),引導學生觀察兩個杯子的水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思考:水面升高部分的體積和小鐵塊有什么關系?組織小組交流討論,得出水面上升部分的體積等于小鐵塊的體積。想一想:上升部分水的體積怎樣計算呢?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測量出杯子的直徑和上升部分水的高度,根據V=SH解答出新問題。這樣設計,鼓勵學生動手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在操作中學習,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意在創新學法,應用數學經驗進行再創造,使學生潛能得到最優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童坊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