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旭
摘 要:眾所周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由于本身學習基礎較差,加之對城市學校學習環境的適應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不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文章作者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對外來務工子女行為習慣的特征進行了分析,發現其現有的行為習慣還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基于此,文章將主要圍繞外來務工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措施進行分析,希望能具有一定的實際借鑒意義。
關鍵詞:外來務工子女;行為習慣;培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進步,現如今,外來人員子女的受教育問題已然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研究表明,這些孩子在學習能力及生活能力方面往往落后于一般的城市同齡孩子,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上的缺失是導致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外來務工子女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性。筆者將從兩個方面進行具體論述。
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行為習慣特征分析
1.生活自理能力差,自由散漫
通過實際的調查研究,我們很容易發現,大部分的外來務工子女都存在不同程度散漫、隨意的行為習慣,對師長的教導及訓誡往往不能接受,更有甚者采取一笑置之的態度。同時,調查結果也表明進城時間在三年以下且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小學以下的外來務工子女大多數存在生活難以自理的現象,具體表現為:在日常生活中丟三落四、不講衛生、沒有時間意識,個別學生甚至存在一周不洗臉刷牙的情況。
2.不善交流溝通,存在抱團現象
身處陌生的環境,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即使是在繁華的城市中也免不了內心的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他們普遍具有膽怯、多疑、敏感的性格特征。同時,由于養成教育方面的缺失,他們在巨大的生活落差之下難免形成明顯的自卑感,其多表現為遇事畏首畏尾,不敢發聲;在面對師長時,往往因過于羞澀而缺乏基本的禮貌;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由于這些行為缺陷的存在,外來務工子女在與外部環境交流溝通時往往存在極大的障礙,始終難以真正融入班集體,于是便形成了一個個以家庭區域及背景劃分的小集體,嚴重影響了班級的整體團結。
3.學習主動性不高,知識面較窄
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往往在學習上表現為學習興趣不強、主動性不高。很大一部分學生要在老師的嚴格監督之下才會動筆寫作業。加之上課注意力分散,小動作不斷,在老師講課時經常習慣性地發呆,其學習效果自然不容樂觀。此外,由于受到家庭生活條件的限制,外來務工子女接觸課外讀物的機會較少,因此,大多不善使用工具書,以至于知識面狹窄,溝通技巧和寫作能力始終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二、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習慣的有效策略
1.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作為學校教育過程當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教育的過程和結果。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心靈上的碰撞以及知識上的啟發都能在無形之中拉近師生關系,只有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然而,由于生活環境上的差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普遍具有強烈的自卑感。因此,要想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一定要深刻意識到保護學生自尊心的重要性,在與學生相處時要注意方式方法,體現出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如此一來,學生自然會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同時也就愿意與老師溝通交流。
2.端正學習態度,積極拓展知識面
對學生而言,認真、按時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是基本的學習態度,在做作業的同時還能夠強化課堂所學的知識,有效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認真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具體表現為:書寫端正,完成及時,不抄襲,不取巧。對教師而言,要起到榜樣的作用,對完成質量好的學習要給予適當的表揚,對完成質量不好的學生也不能過度批評。因為外來務工子女從農村來到城市,難免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若被過度批評將會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3.加強家庭與學校之間的聯系溝通
對學生來說,家庭與學校是他們最重要的成長環境,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將造成教育上的失衡,從而導致學生心理上的發育不健全。因此,家庭與學校之間只有建立起有機的聯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目的。父母作為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長要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深刻意識到孩子的教育并不僅僅是老師的責任。
總而言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必須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和百折不撓的意志,半途而廢只能導致前功盡棄。因此,相關教師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同時還應該根據他們自身的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不能因為困難而存在任何偏見。此外,教師要研究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實際的解決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楊曉霞.小班外來務工子女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策略探究[J].教育觀察(中旬刊),2014(4):91-92.
[2]賁龍云.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的行為習慣[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4,4(7):77.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園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