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筱媛
摘 要:在中國臺灣偏鄉地區,隨著少子化浪潮和教育選擇權的提倡,家長棄區內擇他校的比例逐漸升高,偏鄉小校生源嚴重不足,規模不斷減小,以農業為主的當地政府財政緊張,偏鄉學校正面臨裁并。文章旨在以筆者在中國臺灣探訪的臺灣屏東縣餉潭國小、同安國小、南和國小三所偏鄉學校為例,陳述偏鄉小校的發展現狀,通過分析如何利用在地資源發展學校特色,為面臨困境的中國臺灣偏鄉小校提供發展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偏鄉小校;學校特色;發展現狀;發展策略
一、概念界定
1.偏鄉小校
中國臺灣《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草案》對偏遠學校作如下定義:位于離島、山地鄉、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海拔1000米以上;校門口距公共交通工具站牌2.5千米以上;村里或部落辦公處所距國中小5千米以上,且缺乏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到達學校;有其他文化不利、生活不便、經濟不佳之特殊情形,依地方主管機關認定,經所屬教育審議委員會通過的公立中小學。
2.學校特色
“學校特色”是課程松綁、教師專業自主及尊重個別差異的學生,使學校更加有其特色。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指出特色學校主要是利用在地特色與人文特質,結合在地產業文化、民間業者等異業聯盟,設計有意義的課程,擴大學校空間效益,融入產業文化、山川景觀、自然生態、人文遺產等,提供優質化、多元化、豐富化的課程發展素材,發揮創意經營與實質效益,突破各校發展風格,形塑品牌特色學校,并珍視環境永續與生態教學觀念,打造新概念的校園。
二、臺灣偏鄉小校發展現狀
1.地處偏僻,資源不足
臺灣的教育資源分配存在城鄉差異,而少子化現象加劇了這一矛盾。偏鄉小校地處偏遠,務農為本,文化刺激有限,學習資源不足。由于待遇較低,師資流動率高且結構失衡,專業教師資源不足;資訊不流通,信息資源獲得滯后。結合課本的多媒體及教具運用頻率近年有所增加,但仍少于城市,對拓展教學思路和學習者視野十分不利。
2.家庭困難,起點落后
偏鄉學校的生源所在家庭以農、工為主,普遍存在經濟困難、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父母其中一方服刑等狀況。父母農務繁重,只能“養育”而無法“教育”,對教育的重視不及賴以生存的農業,家庭資源主要投入非教育部分。一方面,這導致學生起點落后;另一方面,班親會即家長會常常不能有效開展,影響家校溝通。
3.文化特殊,特色發展
偏鄉學校所在地往往具有獨特的文化源流,與眾不同的族群、宗教文化及歷史背景,為教學課程設置和校園環境打造提供了素材。不少偏鄉學校正努力在尊重學生學習權利的前提下,挖掘自身優勢,進行“文化回應教學”的理念學校建設,發展校本課程,并以此吸引區內生源。
4.基礎薄弱,有待加強
因地制宜建設特色學校,本是偏鄉學校可以發揮的一大優勢,但在這一過程中,部分學校易于忽略學生基礎學科領域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些學校要求學生呼應課程建設,走出教室,就近取譬,多元思考,但與此同時忽略了知識系統傳授的必要性和體系化知識框架的建立;另外,由于教師編制緊張,教師兼任行政工作,難以專注教學實踐及反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臺灣偏鄉小校發展策略
1.合理評估學校內外各項條件,挖掘優勢特色項目
學校特色必須具備教育性、獨特性、優異性、普遍性與永續性等。根據在地優勢建設的學校特色項目即是最好的教育內容。臺灣屏東縣餉潭國小位于大武山腳下,環境優美,原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學校因地制宜開創生態理念課程,借由環境教育與戶外教育課程,培育學生關懷家鄉土地、關心生命與提升自我觀察學習的敏銳度,讓學生有機會與大自然對話,提升人文涵養;臺灣屏東縣南和國小依據生源發展原住民特色文化課程,保護在地文化,如聘請人才開設排灣族原住民族語課、坊寮美術村美術班,同時重點培養和保護學生天然的音樂能力,因材施教,保證每個學生在畢業的時候都能掌握一種或多種樂器;臺灣屏東縣同安國小則利用特色教師資源,開設機器人科學教育理念課程進行科學知識的啟蒙,希冀培育出能夠從生活周遭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設法解決問題的“創客”。
2.以積極姿態尋求政府和民間投入
屏東縣偏鄉小校受屏東縣政府教育處管轄。學校為建設學校特色,爭取支持教學、日常運轉及設備維護的支出,在常態經費和縣政府的補助之外,還應以積極姿態尋求各種經費支持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屏東縣南和國小的陳德興校長外出募捐,以學校的特色辦學成果為演講內容,用自身辦學理念及人格魅力吸引資金流入,教師也會在社交平臺上擴大影響力,并爭取親朋好友的協助;屏東縣同安國小的畢業校友、家長委員會委員及顧問會提供外部資源,社會和家長如果對學校有信任感,也會進行募款;屏東縣餉潭國小則是響應教育部門的號召,撰寫競爭型計劃(英語教學創新方案、理念學校、品德學習計劃等),通過申請專案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
3.家校合作、社區協作,產生區域效應
偏鄉小校充分發揮在地優勢的同時,還應該積極“走出去”,通過實踐和宣傳,深入學生家庭和社區,以學校為中心、教育熱忱為半徑,構建具有延伸和輻射效果的學習社區,讓特色教育真正走進在地人心中。
例如,屏東縣同安國小印制《同心圓》宣傳冊,運用各種媒介向家長作校務宣導。屏東縣餉潭國小邀請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和總干事進校園一起辦活動,協助校園發展公共關系;申請辦理所在地臺灣屏東縣新埤鄉的樂齡學習中心,開辦成人教育班,關懷長者、合作互助;定期舉辦家長和其他社區成員參與的學生公聽會;進行社區水質監測、環境打掃、關懷獨居老人。通過家校合作、社區協作,發揮地區優勢,建設良好的溝通平臺,促進學校特色和理念的推廣,逐步形成社區共同體,加強地區認同感。
4.兼顧特色課程實施與基礎能力培養
偏鄉小校應該兼顧自身優勢及特色建設和基礎能力的培養,切忌本末倒置。在對三所學校的教師的訪談中,筆者發現,教師對于特色學校、理念學校建設的疑慮主要集中在基礎領域的教育能否受到應有的重視和尊重。基礎領域的學習是提升學生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偏鄉小校的班級人數少、整體規模小,有時一個年段只有一個班級,在這種環境中學生的競爭意識不強烈,學校也往往不給出排名,長此以往導致學力下降,基礎能力薄弱。因此,學校在打造特色課程的同時也應投入精力,加強周三教師進修和專業發展,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兼顧學科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從而真正促進學生多元、綜合能力的發展和鞏固。
5.建立評價機制,在實踐和方案調整中循序漸進
特色學校的經營必須輔之以必要評價機制,學校特色的愿景、計劃、策略和行動在一以貫之的同時更需要內外呼應的監督,從而在評估、調整、再評估、再調整的滾動上升式循環中達到加強學校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效果,最終獲得校內成員的歸屬感和校外各方的認同。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