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青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家庭教育缺失的現象日益顯現,逐漸成為阻礙農村教育質量提高的絆腳石。我從事農村教育已有35年,我看到農村教育讓人憂心之處,那就是農村家庭教育缺失嚴重,給孩子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進而影響到學校的教育。特別是近幾年來這種情況尤為突出,我就遇到過不少的實例:
實例一:因為一位剛入學的小學生身材矮小,班主任一直把他排在前面。孩子有次被排在靠旁邊一點而沒有坐在正中間。孩子的爺爺來送他上學時發現了這個情況,就找到老師質問為什么把孩子排在旁邊,而沒有坐在中間,如果行不通的話就用五百元買下正中間的位子。還是這位學生的家長,因為孩子下課時不小心擦傷了額頭,老師幫孩子做了處理,并對來接孩子的家長說明了這件事。結果家長看到孩子額頭上貼了一塊創可貼,就當著孩子的面不分青紅皂白地對著老師破口大罵,弄得老師不知所措。
實例二:有位六年級的男生在離升學考試只有兩個星期時突然不來學校了。這位學生的家長打電話給班主任請假,說孩子感覺緊張想在家里休息,到考試那天再來學校參加考試。而實際上這位學生壓根沒在家休息而是泡在網吧通宵上網,家長也聽之任之,絲毫不覺得有什么不妥。老師想進行家訪勸說孩子堅持下來,還遭到家長的阻止。
實例三:在我以前任教的一所初級中學,我經常看到一些行為舉止不當的學生,躲在無人處抽煙(還有女生)、打牌賭錢、因為一件小事就打架斗毆,等等。叫那些學生來了解情況就發現他們大都來自問題家庭,要么是單親家庭,要么是吵鬧的家庭,要么是留守兒童。在家里他們感受不到溫暖,得不到父母的關愛。
以上情況在我們農村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農村家庭教育可以說是一塊空白,家長們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對自己的孩子不聞不問,只要不吵自己就萬事大吉。當這樣的孩子進入學校接受教育時也給老師們帶來了一個大難題:他們不服老師管教,想干嘛就干嘛。教師想聯系家長一起商討對策時,家長就玩起了失蹤,或者不負責任地說:“我把孩子交給你們,就是要你們來教的啊。否則還要老師干什么!”作為一名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我聽到這樣奇葩的話后真是覺得教書是一件比登月還難的事。那么,家庭教育的缺失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我粗淺地認為有如下幾點:
1.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現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考慮更多的也是學校教育,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他們把孩子成績的好壞都歸咎于老師、學校,從未在自身來找原因。父母大多沒受過專門訓練,無論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戀愛成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很少有人對我們說該怎么做父母。父母把孩子送到小學、中學時,總喜歡說:“老師,這孩子全交給你啦,拜托啦!”其潛臺詞是“與我無關啦”。其實,父母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要知道,父母兩個人就教一兩個孩子,而我們的老師幾個人教的是幾十個孩子,哪一種教育效果好些不言而喻。
家庭是兒童性格發展的重要基地,家長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孩子人生之路的起步就是從家庭中開始的。家庭氛圍是一種家庭精神環境,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父母之間形成的家庭氛圍等都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般和睦的父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業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性格有積極的影響;相反,家庭成員之間存在過大強弱對比,父母間的爭吵、隔閡、猜疑甚至關系破裂(父母離異或父母病故)對孩子的消極影響很大。我曾遇到一位這樣的女生,剛來學校時活潑開朗,與老師同學相處融洽,人也積極上進,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但是后來慢慢地,她性情大變,我一了解就發現原來是由于她的父母經常吵架并離婚了,她再也不是那種乖乖女了,真是可惜!
現在很多農村家庭中,父母都在外忙于賺錢,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而隔代教育又容易過分溺愛,祖輩們和孩子之間有代溝,尤其是步入初中的孩子正是性格養成的時期,家長稍不注意就讓孩子誤入歧途而難以改變,這樣帶給家庭的只有無盡的悲哀。有個男生剛進入初中時就表現不好,經常小偷小摸。老師找他談了好幾次都沒有效果,聯系家長時發現他是奶奶帶大的,奶奶身體不好還很寵愛他,結果他就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也因家長的不重視,這孩子初中剛畢業就犯了搶劫罪而鋃鐺入獄。一朵花兒剛含苞就凋謝了,可以說是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間接造成了這一悲劇。
2.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長期以來,農村家長只重視孩子身體的健康、學習的進步,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很少,甚至沒有,嚴重忽視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忽視了要教孩子如何與人交流、溝通、合作,沒有教孩子如何為人處世、孩子如何應對壓力……而這些才是讓孩子受益終生的。這直接影響了孩子情商的發展、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心理健康的成長。
教育一直是一個神圣的話題,家庭教育更是不容忽視,因為它是教育的基礎和根本,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如果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陷入困境,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感遺憾和可惜的。讓家庭教育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和關注,我們的教育才更有收效,教育的明天才會越來越美好!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縣黃花鎮友誼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