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富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為我們數學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數學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新的理念預示著課堂教學將徹底改變過去以“一言堂”為主要形式、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枯燥無味的教學現狀,代之以激發學生求知欲、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數學課堂如果要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就要讓學生彰顯出自己的個性。
一、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要有了興趣后,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并主動地進行學習。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致進行學習,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與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創設疑問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好奇心又被學生轉化成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揭示課題。這樣的教學,學生就會容易入情入境,展開想象,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臺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如在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揭示圓的面積后,先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問他們:“通過回憶這三種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你發現了什么?”然后讓學生拿出已準備好的學具,通過動手做一做,把圓剪拼成一個已學過的長方形,并認真比較、觀察,說一說拼成的長方形與圓有什么聯系,把不明白的地方用記號標出,等老師講解時帶著疑問邊聽邊學。通過這種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進行學習,才能使學生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從而在自主學習中掌握數學的知識與技能。
三、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是人們要想深入了解和認識事物,就必須親自參與嘗試、體驗。我對傳統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大膽改造。為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新課伊始,我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大膽地提出猜想,由于受長方形面積公式的遷移影響,大多數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兩條相鄰邊的乘積。此時的錯誤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我適時把握著時機,挖掘錯誤的潛在價值,適時拋出問題:“為什么一個圖形面積有兩種不同的答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自己認為理所當然且大多數人認可的答案產生懷疑,急切想尋找合理答案。“你覺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它的什么有關系?你能想什么辦法自己去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呢?”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我趁機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事先準備好放在桌子上的畫有方格的各種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學具(每一格表示1平方厘米),讓他們借助這些學具進行思考并展開討論。經進幾分鐘的思考,同學們開始紛紛議論,向同組同學說著自己的想法,并用手比劃著,互相爭論著,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課堂“活”起來
很多人認為數學是一門抽象枯燥的學科,課堂比其他學科要沉悶。其實不然,只要教師精心設計,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不斷調整教學手段,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在“想中學”“做中學” “探中學”“用中學”,使學生的主動性充分地調動起來,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問題意識,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例如,教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我在教學時,采用小組操作探究的方法,設計了一個個學生探究的活動。我首先用屏幕展示學生做伸展運動時兩手上舉的動作,問:“這像什么圖形?”學生不難觀察得出“像角。”接著又讓學生拿出學具,觀察學具中各種各樣的圖形,尋找圖形中的角,并指給大家看,這樣學生對角就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又要學生摸一摸角的頂點和邊,看看角的頂點和邊各有什么特點。待學生進一步認識了什么是角以后,又設計了學生在教室里找角的環節。學生的興趣更高了,同學們紛紛站起來到各個地方尋找角,爭先恐后地介紹給大家看。這樣通過一個個探究活動,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指一指”“找一找”的活動中探索新知,經歷了知識的探索過程,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教師只有精心設計數學活動,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數學便更加形象、生動,數學課堂也就更加精彩、有效。
總之,要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就一定要把它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
(作者單位:福建省浦城縣和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