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生

摘 要:北京主辦殘奧會對我國殘疾人體育的影響比較顯著,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殘疾人體育的發展,但仍然存在殘疾人競技體育管理體系落后,殘疾人體育保障不足和人文關懷缺乏等等問題。該研究在全面梳理殘疾人體育發展的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專題調研,提出在北京主辦殘奧會的后奧運階段,促進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奧林匹克運動 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殘疾人體育
中圖分類號:G81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5(a)-0207-02
北京主辦殘奧會對我國殘疾人體育的影響比較顯著,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殘疾人體育的發展。同時,殘奧會是世界殘疾人體育交流的一個窗口。通過主辦殘奧會,我們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當今國際殘疾人體育的發展態勢,發現我國殘疾人體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而促進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
1 我國殘疾人體育存在的問題
1.1 殘疾人競技體育管理模式相對單一
就競技體育而言,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起步較晚,建國至今在管理模式上一直是以國家為核心單位,以政府為主導力量,實行所謂“舉國體制”,具有管理組織一元中心化的特點,殘疾人體育管理亦是如此,尚未建成比較系統的管理組織結構。實際層級上,以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的國家體育總局為最高權力部門統籌規劃競技體育工作,但不負責殘疾人競技體育的具體事務,轉交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下轄直屬事業單位之一,即由2003年成立的殘疾人競技體育的殘奧管理中心全權負責,其作為樞紐機構負責主管和運營全國各省市區殘疾人競技體育各項工作(如圖1)。因此一方面,體育總局代表國家負責主要的體育布局規劃給予殘奧管理中心業務指導;另一方面,殘奧管理中心作為實際工作的組織和承擔者,其自主性受到一定限制。政府居于殘疾人競技體育管理中的核心地位,造成政府之外的社會組織和團體在整個殘疾人競技體育事業發展中所能迸發出的創造力和發揮的作用也較為有限,從而區別于美國的殘疾人體育事業管理中的社會主導型與多中心化,因而像退役運動員生涯規劃、后備人才選拔困難等現實問題尚不能得到根本解決。
1.2 殘疾人體育保障不足
殘疾人體育的物質條件相對薄弱,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不均衡。殘疾人體育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相應的場地和訓練器材更顯匱乏,無法與日益增長的殘疾人群眾體育運動需求相適應。目前在我國,大部分體育健身場館都沒有專門供殘疾人運動、健身、娛樂的器械及專職體育指導員。盡管國家每年都會扶植不少資助項目,但是資助的范圍和數量還十分有限,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依然突出。如北京作為賽事舉辦地,其無障礙基礎設施建設密度遠高于其他省市。競技體育方面,我國在一些項目上還存在明顯的劣勢,殘疾人專用及特殊運動器材裝備的自主研發尚屬空白狀態,對運動員的訓練規劃和效果研判缺乏充分的科學指導,這些都對國家在新時期深化發展殘疾人體育事業以及高水平層次運動員培養計劃的目標提出了嚴峻挑戰。
1.3 殘疾人體育的人文關懷有待加強
隨著世界各國對殘疾人競技體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各個項目競爭也趨于激烈。北京殘奧會所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與當前我國殘疾人競技體育教育與訓練過程中,過于追求金牌數量和競技成績的領先不無關系。這種向物質利益的傾斜忽視了殘疾人運動員自身的精神需求,競技體育本所蘊含的塑造全面、協調、完善發展的人、展示人的創造力和價值的題中應有之義也被淡化,越發傾斜于物質利益。長此以往,不但會傷及運動員個人人格健全和社會形象,也不利于國家殘疾人體育事業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
另外,殘疾人體育的人文關懷還體現在殘疾人的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發展的平衡問題。在我國主辦殘奧會的背景下,存在重視競技體育輕視群眾體育的現象。所以,如何大力發展殘疾人群眾體育,夯實殘疾人體育事業的基礎,讓體育參與惠及更大范圍的殘疾人群體,是實現體育人文本性的關鍵。
2 深化發展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的對策
北京殘奧會的成功舉辦,也足以使我們更加有信心去解決好殘疾人體育事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不足。
第一,必須抓住機遇,競技體育榜樣示范作用,充分利用媒體宣傳、學校教育等多方渠道,加大對殘疾人體育,特別是群眾體育的宣教力度,結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提升全社會對殘疾人群體的認知程度,使公眾廣泛意識到殘疾人群眾體育同健全人體育事業一道同樣是發展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實現體育強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殘疾人權益,關注和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
第二,進一步提高我國殘疾人競技體育的整體實力,同時努力擴大殘疾人群眾體育的覆蓋面。調整和完善項目結構,同時科學規劃,提高訓練水平。重視相關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發,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努力研發殘疾人體育器材裝備,提高殘疾人競技體育的科技含量。全面推廣殘疾人群眾體育,著力推進社區體育,優先發展邊遠貧困地區農村的殘疾人體育事業,完善必要的場地設施等方面硬件條件,同時引導高發展水平地區社會、團體及個人幫扶低發展水平地區,指導、管理和服務當地殘疾人體育事業。
第三,在舉國體制的基礎上,走殘疾人體育社會化道路。結合實際情況,各級政府、殘聯要簡政放權,加快轉變殘疾人體育事業管理組織職能和體制改革,為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公益慈善團體和企業等社會組織更好地釋放活力,參與到殘疾人體育事業當中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殘疾人事業的全面進步。
第四,堅決反對各類違禁違規行為,確保殘疾人體育之公平性與純潔性不讓位于對競技性和經濟性的追逐,以人為本,促進殘疾人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靜,侯代貴,郭敏剛.北京殘奧會對我國殘疾人群眾體育的影響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12):96-100.
[2] 張明.我國殘疾人競技體育管理模式的優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5):19-23.
[3] 張燕中.我國殘疾人體育的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09(4)20-22.
[4] 譚麗清.我國殘疾人體育運動發展歷程的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05(12):21-24.
[5] 北京奧運會總體影響研究課題組.北京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影響研究報告[R].2012.
[6] 北京殘奧運會總體影響研究課題組.北京2008年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影響研究報告[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