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華++郁步軍
摘 要:《結構力學》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與其它專業課聯系密切。但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很多同學學得很痛苦、很吃力,而老師也反映不好教、不易教。該文針對上述現象,從結構力學的學習現狀入手,分析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兩方面探討該如何輕松、有效地學。
關鍵詞:結構力學 教學效果 教學水平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5(a)-0129-02
結構力學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是在學習了先行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等的基礎上,繼而深化力學知識的一門課程。對《結構力學》這門課程掌握的好壞將會直接影響后續一些課程或環節的學習、進行,例如高層建筑結構、畢業設計等[1]。但由于這門課程自身的一些特點——內容多、邏輯性強及對解題的方法技巧要求高,很多同學感到很難學,學不進去。怎樣才能把結構力學學好?授課老師希望學生能輕松、順利地學好,學生也希望自己能順利通過。該文從結構力學的學習現狀入手,分析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兩方面探討該如何輕松、有效地學。
目前,結構力學的教學大多采用多媒體與板書結合的形式進行[2],有的教師講課時會照本宣科,簡單輔以必要的板書。這樣的講課過程簡單但不夠深入,枯燥無味,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能被動的接受;而有的教師講課時,雖分析具體,邏輯性也較強,但平鋪直敘,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學生則大多數是抱著要努力學好這門課的態度開始,但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會發現,漸漸地不懂的越來越多,直至最后放棄。這樣的學習狀態,其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要想解決目前結構力學的學習效果不甚理想的狀態,除了對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水平進行提升外,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情的激發是特別重要的,下面就這兩方面進行探討。
1 把握授課節奏,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應用,結構力學的授課方式由傳統的板書講解,逐步發展成為多媒體教學。板書講解因其書寫需一定的時間,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思考,并可靈活地掌控教學節奏,突出重點、難點;而書寫的時間同樣可以給學生思考、分析的空間。但這種授課方式一般在板書上耗時較多,故當多媒體出現后,很快就被廣大師生接受。這種授課方式不僅減輕了龐大板書的書寫任務,而且文字、圖形等更清晰,若配以動畫的話,授課過程就更形象、生動。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需通過鼠標點擊,就可以將早已準備時候的圖形、公式等瞬間顯示在屏幕上,這樣講課的過程是很輕松,但講課的速度卻是明顯的快了,在多媒體不斷的翻頁過程中,學生往往沒有思考的時間,更無暇仔細分析、咀嚼,只能被動地接受講課的內容,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削減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板書和多媒體各有其特點,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將兩者有機地融合起來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對重點,難點可以用板書的形式詳盡地來講述,既給學生積極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也利于老師把控課堂節奏。
無論是傳統板書還是多媒體,他們都是教師授課的一種教學方式或工具,能否將兩者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關鍵還是在于教師。
首先,作為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者,教師應該在充分理解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合理的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課件的內容絕不會課本內容的簡單照搬,應該有所整合、提煉、總結,這樣在授課時才利于學生抓住重點。課件制作時需布局合理,通過字體的大小、顏色、格式等來凸顯重點的內容,課件內容應當詳略得當,條理清晰,版面排布整齊、勻稱;為了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引導學生思考可通過“自定義動畫”等功能合理設計課件內容的出現時間、方式、順序等,從而使整個課件內容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先后有序、靜動結合。另外,在課件的制作過程中,適當地穿插些工程實例,例如在講到桁架結構的內力計算時,可以展示一些工業廠房梯形、三角形等屋架;講解溫度作用時的位移計算,可引入冬天鋪設木地板,夏天會出現起拱;講解影響線時,可采用車輛通過橋梁時的動畫圖像來強化教學效果。這些生動、貼合實際的內容,不僅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的規范意識,強化結構力學計算理論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其次,作為課程的講授者,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一定的講授技巧。作為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講授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體現,而講授的技巧則是在這個過程中總結和感悟到的。以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為目的的講授,須把握好幾個“度”。
講授有度。(1)量度。講授的量度就是教師按照教學計劃和教材所確定的教學進度,教師在授課前就應合理的確定好每節課的教學量度。容量不能過多,知識密度不能太大,許多內容只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造成“吃不透”, 出現“夾生”;反之,容量不能過少、知識密度不能過小,這樣往往會影響整個教學的進度,可能導致教學任務難以完成,造成學生處于“饑餓狀態”。(2)深度和廣度。講授的過程不能是對教材的照搬,要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往往需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和深化,來幫助學生理解、接受,但在作拓展和深化時需把握好“度”,否則反而會影響學生的理解、接受。
提問有度。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調節聽課狀態、啟發學生思考,提問是個很好的課堂教學手段,但也要注意把握好提問的難度。太難,學生無法作答 ,容易出現思維短路、卡殼,達不到激發學生思維的目的,不能有效地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而太容易,就不具備思考性,同樣也激發不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提問,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測試有度。可以通過練習和測試的方法來監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獲取教學信息,改進教學。但要注意測試不能過于頻繁,要考慮到學生的承受度。結構力學知識點繁多、邏輯性強、解題的靈活性高,需根據這門課的特點,從學生實際、教學實際出發,精講精練,題量適度。測試和練習的題目要有區分度,能真實的反映出同層次學生掌握知識點的程度。難易比例恰當,題量適度,否則測試結果將沒有梯度,比例失調,獲得的信息就不準確。
教師只有把握好這些度,才能有助于教學的改進,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2 引導學生
2.1 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
原中國足球隊主教練米盧說過“態度決定一切”。雖然這句話過于夸大態度對成功的重要性,但也正是這句話說明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是成功的基石。“態度就是試金石”,它決定人們能不能向成功邁進。大家只有認識到端正態度,才能有所獲。而即使在你努力了很久都沒有看到進步的時候,也不要氣餒,因為你的態度給了你最好的證明。
2.2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衡量學習能力的重要標準,是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關鍵。
堅持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預習能夠讓大家聯系學過的知識,發現新問題,把理解不了的問題帶到課堂上去,有目的、有重點地聽講。例如,在講述結構力學時,會經常用到材料力學的知識,有時還會用到高等數學的知識。在預習時大家可以翻看相關書籍,為聽課掃清障礙。帶著問題上課,就會聽得更專心,求知欲就更強。變被動為主動,自然聽課效率大大提高。課后復習是學習的重要環節,是與遺忘斗爭的有力武器。在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復習是很有必要的。結構力學的復習,可以是在對概念進行梳理的基礎上,來理解原理,應用原理解題;通過解題進一步加深對原理的理解。
就結構力學的學習來說,適時的自測、總結也是很有必要的。自測主要是對前一階段所學內容進行一個自我測試,針對具體的題目來鞏固所學理論,這也是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把力學中抽象的概念,復雜的理論轉化為自己的理解,這樣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總結一般是在一段時間學習后,用自己的語言將相關知識條理、系統地加以總結,以便提高、加深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程度。例如,在學習結構力學用力法求解超靜定結構內力時,可以對其解題步驟總結如下:(1)確定超靜定次數;(2)構建基本體系;(3)列力法方程;(4)求解系數和自由項;(5)用疊加原理或是利用平衡條件求算結構內力,并繪制內力圖。有了這樣的總結,只要將每一步驟中的相關內容搞清楚、補充好即可。
2.3 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習的效率,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體會學習的樂趣。課堂時間很寶貴,老師會在有限的時間內把相關章節的精華作詳細講解,并且通過例題來促進學生“消化、吸收”。此時若能認真聽講,就會很好的掌握所學知識。反之,若只能吸收一部分,久而久之沒有掌握的知識就會越來越多,學得就會越來越累,漸漸地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和勇氣。例如,結構力學靜定結構若沒有掌握,不能正確快速的給出各種結構的內力圖,則進入后續超靜定結構的學習時,就舉步維艱了,所以說抓住課堂很重要;作業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需認真對待,高質量的完成。結構力學因學時多,作業量往往較大,而解題邏輯就是通過書寫體現出來的,遇到難題是很正常的情況,此時一定要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決不能輕易放棄,更不能抄襲了事;學習的過程是個有趣的過程,也是個獲得成就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勤思考,善追問。對每一個概念、定理、公式需搞清楚來龍去脈,理清內在的聯系,有些公式最好還要嘗試著推導。多問幾個為什么,提問、思考是掃清學習障礙,清除學習隱患的最佳途徑。
3 結語
以上是作者對提高結構力學教、學效果所做的一些探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于初次接觸結構力學課程的學生而言,應在初學時就積極做好準備,而教師則需在備課、講課過程中下大功夫,積極引導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結構力學的興趣和熱情,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學得輕松。
參考文獻
[1] 葉元芬,闕仁波.《結構力學》有效教學的踐行[J].福建建筑,2015(11):114-116.
[2] 焦玲.多媒體與板書在結構力學中的融合與統一[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5,14(6):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