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摘 要:閱讀能力是整個語文教育階段最重要的內容,閱讀對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表達會形成一個自我認識,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去了解整個文章的脈絡,更是促進自身全面掌握語文脈絡基礎的重要方式。但就目前的教育來看,尤其是小學教育,學生自我閱讀能力極為薄弱,基本上對閱讀沒有全面的認識,老師教什么,學生就聽什么,而涉及課文以外的內容,則更是知之甚少。文章就要全面闡述培養小學生閱讀習慣對于成長的重要性。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育有了新的突破,作為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閱讀同樣受到了教育者們的關注。閱讀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語文成績,而對小學語文而言,讓學生形成自主閱讀習慣是整個語文教育階段最基本的教育內容,也是對語文有初步認識的起點。良好的閱讀能力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摸清文章的脈絡,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意義,增加自己的語感需求,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小學生對自主閱讀認識不清,這嚴重阻礙了語文發展的進程,影響學生在以后接受進一步教育時,對于語文深層次文章的理解。
一、小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閱讀阻礙
1.網絡環境影響學生培養自主閱讀的興趣
現代的教學環境和以前的教學環境天差地別,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為學習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但同時也讓孩子逐漸養成了厭學的心理,反而對互聯網有所依賴。小學生自身克制力差,對于能夠激發自己興趣的事倍加注重,這也是導致小學生沉迷網絡的原因。也因為這樣的因素,造成閱讀成為影響孩子接受快樂的羈絆,從而對閱讀感到厭煩。即便是讓他坐下來進行閱讀,他的心也不會沉入到課外讀物所表達的故事情節里,相反會時時想念網絡中的游戲情節。可以說,網絡的發展是阻礙小學生形成自我閱讀習慣的重大原因之一。
2.學生缺乏自主閱讀意識
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弱,能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的少,換而言之,小學生缺乏自主閱讀意識,對于閱讀始終停留在上課讀寫階段,課外閱讀的概念還未形成。讀書對于大人來說或許是一件極為容易又輕易辦到的事,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就變成了障礙。一是認識的字有限,讀起來費勁,還得對照拼音來看,極大影響書中內容的連續性;二是讀書對于小學生來說就意味著學習,放學回家應該是休息的時間,在學校才是學習的時間,因此學生的課下讀書意識尚未形成。
3.接觸讀物少,完全依靠老師推薦來選擇讀物
小學生對于書的概念仍舊停留在課堂階段,了解的課外讀物少之又少,這也局限了小學生選擇讀物的范圍,只能依靠老師的推薦來讀,但哪個喜歡讀,哪個不喜歡讀,只有小學生自己清楚。只有遇到自己不喜歡讀的書自然而然就開始厭煩,開始討厭讀書,只有遇到喜歡讀的書,才會繼續進行下去。
二、小學生培養自主閱讀的重要性
1.增長課外知識,提升綜合素養
經常閱讀的人通常有較好的閱讀能力,而好的閱讀能力可以很好地把控文章的脈絡,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往往要高于不經常閱讀的人。而經常閱讀的人,所掌握的知識面廣,對于培養整體的素質素養能起到促進作用。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教師對學生的授課方式單一,學生未能形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時間長了,學生便對閱讀失去了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成長的過程中,閱讀量不足,腦袋中所儲備的知識信息不足,對于知識的了解的廣度不夠,這些都阻礙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久而久之,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2.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僅在閱讀內容上,還包括在自主學習上。隨著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和思維方式的擴展,學生對問題的看法就有許多種見解,而不會無知。古語云: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小學生的自我閱讀能力逐步提高,對于課外讀物的閱讀量自然而然會上升,課外知識的積累也會逐步的增加,對語文寫作可以信手拈來,在語言表達上可以出口成章。這是一種文化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的一種自信,更是自主閱讀帶來的表現。由此可見,自主閱讀從小培養的重要性。
3.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現在的學生缺少的就是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生的思維模式被教師固化,再解決問題時如果想不出來就可以看答案,或者教師直接公布答案。完全沒有給學生一點的思考時間,嚴重局限了學生自我思維發展的意識。而隨著國家教育的改革發展,教育逐漸的側重于學生的素質教育,對于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有了全新的闡釋。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力培養小學生自主閱讀,不僅是要讓學生形成閱讀習慣,改善學生知識層次,更是要讓學生保持自己的思想方式,有屬于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觀點。
三、小學生自主閱讀的策略
1.語文老師應正確引導小學生閱讀
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問題,作為老師不應該直接將自己在閱讀中獲得的感想和收獲全部告訴學生,這不僅不會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反而會讓學生變得不會思考。因為惰性是人的劣根性,尤其是對小學生而言,一旦形成坐享其成的觀念,就不會再有勤勞的理念。因此,小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老師要起到引導的作用,通過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解讀閱讀中遇到的問題。不過有一點要提一下,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不要以授課教育等方式,而要旁敲側擊,一步一步地幫助學生去思考,這樣下次再看到類似的文章就會想到該如何去思考。
2.語文老師應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閱讀對于語文來說很重要,培養良好的閱讀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更為重要。但由于平常課堂上語文教師是課堂的領導者,以其節奏來講課,學生全程下來只是坐在位子上聽,這也是為什么學生會感到枯燥的原因。所以,面對閱讀性文章的時候,老師可以提前進行閱讀一遍,大致了解相應內容,對于角色內容,老師可以分配不同的學生來進行語境模仿,這樣會大大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表現自己。當然,針對寓言故事可以通過學生情景劇來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這樣就能成功化解語文課堂的枯燥。
3.老師應尊重學生自我閱讀圖書選擇
大部分學生不會自己參與到閱讀中去,除非是他們感興趣的書。針對這點,老師就要考慮學生對圖書的個性化需求,滿足學生的自我閱讀習性,并且與老師自己形成平等對話。只有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物進行閱讀,才會對文章內容形成自己的看法,對于陌生文章,老師就要結合故事內容來展開思路解析,如此一來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學生就邁出了閱讀的第一步。
四、結語
小學生形成自主閱讀習慣很難,這里就需要老師進行引導,循序漸進,讓學生自己喜歡上閱讀。新課改后,教學內容逐步朝著學生靠攏,而老師對學生在小學語文中自主閱讀遇到問題的引導,也極大地改變了以往老師一對一的指導方案,這是新課改下的一種對舊小學語文教育制度的反思,更是社會文明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趙海標.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14(38).
[2]路云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小說月刊(下半月),2015(12).
[3]董建利.淺談小學生自主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J].科技資訊,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