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榮發
【摘 要】特色學校建設是學校發展與提高的發展之路,如何將學校發展與特色有機結合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我們提出了明確目標,創建活動與學校內涵發展相結合;美化校園,創建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搭建平臺,創建活動與社區牽手共建相結合;課程驅動,創建活動與校本文化建設相結合;活動助推,創建活動與書香校園活動相結合;實踐創新,創建活動與師生發展相結合。
【關鍵詞】創建;特色學校;結合
根據上級要求,學校于2011年在原有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與瓦子街相鄰的特點,提出了創建“傳承客家文化,打造書香校園”特色學校的目標,我們是這樣探索和實踐的。
一、明確目標,創建活動與學校內涵發展相結合
如何從特色項目建設到形成學校特色,再從學校特色提升到特色學校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根據我校是城區唯一與瓦子街毗鄰相連的學校優勢,我們確定了創建特色學校的辦學目標——傳承客家文化,打造書香校園,我們注重抓好“三項建設”。
(1)做好規劃建設。我們把創建特色學校活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精心安排,系統規劃。學校制定了《上杭縣城東小學創建特色學校實施方案》,就創建主題、創建背景、創建目標、創建原則、創建策略與措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2)做好組織建設。學校特色建設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創建活動的具體工作,并明確了各處室的責任,形成了組長親自抓,副組長具體抓、各部門配合抓,形成了積極協作、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3)做好制度建設。做好制度建設,認真對照創建要求,健全和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把創建工作與各部門工作、各項活動、教師的評優評先掛鉤,激發師生參與創建工作的積極性,各項創建工作有序、持續開展。
二、美化校園,創建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
瓦子街的民居建筑、牌坊碑記無不透露出濃濃的客家風情,為了讓學校的教學樓能融入客家文化元素,彰顯客家文化風采,和瓦子街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學校先后對樓道、走廊、墻壁進行裝飾與布置,形成了宣傳客家諺語、客家童謠、客家風情民俗畫、客家名人畫像、客家名人詩畫的宣傳陣地,將上杭素有的“詩畫之鄉、山歌之鄉、將軍之鄉、建筑之鄉、體育之鄉”美稱的元素與校園物質文化巧妙結合,形成了踏進校園隨處可見、隨時感受客家風情的校園墻壁文化。
(1)走廊文化凸顯客家風情。在走廊文化建設中,我們精心設計,使走廊、磚壁、樓道等處處顯現客家文化特色,成為陶冶學生情操“主體的畫,無聲的詩”。一號樓樓道墻壁張貼客家諺語;二號樓樓道墻壁書寫客家童謠;三號樓樓道墻壁裝飾客家風情民俗畫;四號樓樓道墻壁懸掛客家名人畫像;五號樓樓道墻壁展示客家名人詩畫。
(2)教室文化彰顯客家風采。我們在教室文化的建設中注重教室環境布置的藝術性、針對性和科學性。如:班訓、班級口號、師生合影、班主任寄語、名人名言、圖書角、榮譽欄、作品展評欄等布置,適當增加文化的含量,借古今中外文人之口告訴學生讀書的意義和方法。同時又結合實際,恰當融入客家文化元素,彰顯客家文化風采。這樣,學生走進教室如同走進了知識的海洋,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
(3)宣傳文化展現客家風韻。為提升學校、班級品味,充分展示學生特長,我們充分發揮宣傳陣地的育人功能,以學校宣傳櫥窗為平臺,介紹客家名人名家愛國愛家、報效桑梓的高尚情懷,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展現了多彩上杭的客家風韻。
三、搭建平臺,創建活動與社區牽手共建相結合
瓦子街就像是一幅具有濃郁客家風情的畫卷,如何讓小學生了解和汲取這些廣袤和深邃的客家文化呢?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共建結對活動。
(1)了解客家源遠流長的歷史。學校與座居瓦子街的客家族譜博物館簽訂了共建協議,每學期分批組織師生前往參觀學習,聽取館長、館員對瓦子街文化、文廟及客家族譜、姓氏源流、客家名人等方面的介紹。在活動中,師生們對記載姓氏起源、生存、延續、遷徙、定居、發展的客家族譜及客家文化有了進一步了解,深切感受到了從客家文化、客家民俗、客家精神中透射出的深厚的文化韻味,接受客家文化熏陶。
(2)參觀客家特色文化場所。上杭縣孔廟、邱氏宗祠等坐落于城區東門學坪,與城東小學僅一街之隔,百米之遙。我們帶領高年級學生走進孔廟,聽取導游對孔子和古建筑的介紹,不僅讓學生領略了古建筑之美,還初步了解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學說,并且讓孩子們在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像前寄寓美好的希望,表達努力學習的決心,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四、課程驅動,創建活動與校本文化建設相結合
客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讓小學生予以傳承?我們努力尋找現代教育與傳統文化的最佳結合點,組織有關人員精心編輯《客家文化讀本》,作為校本課程予以開發和利用。
(1)校本教材編撰有特色。學校分年級編撰了一至六年級共6冊校本教材。每冊教材均由“客家常識、客家風情、客家名人、客家傳說”等幾個專題組成。教材做到了圖文并茂、淺顯易懂,貼近學生實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注重知識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2)校本教材教學有保證。各年級每周均開設了一節客家文化校本課程閱讀課,要求相關科任教師以《客家文化讀本》為藍本,結合本縣實際和學生情況進行備課和教學,經過多年的實踐,學生不僅對客家常識、風情、名人、習俗耳熟能詳,還從內心激發了熱愛與探究客家文化的精神。
五、活動助推,創建活動與書香校園活動相結合
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學校開展創建書香校園活動,全校師生與知識為友,與大師為侶,與好書為伴。將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和客家文化經典誦讀有機結合。
(1)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每學期初,各年級語文備課組為學生推薦每月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為每個學生下發了推薦書目清單,利用好每班的小書架,定期更換圖書供給學生午間閱讀;同時,學校圖書館建立各年段“書吧”,學生自主借閱,同伴交互閱讀,班級內好書漂流閱讀,每班每月進行一次閱讀積累競賽,評選出閱讀之星在年段集會上予以表彰,并將獲獎名單和照片張貼在學校的宣傳櫥窗里,讓同學們感受到身邊榜樣的力量,努力爭做讀書小明星,在全校形成了較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
(2)開展“傳承客家文化,了解客家習俗”漢字聽寫大賽。學校定期開展“傳承客家文化精神,感悟漢字深厚底蘊”漢字書寫、聽寫競賽系列活動,我們要求學生除了掌握課本中要求積累的詞語外,還增加了與上杭客家文化、歷史、人文、地理、名人、農活、農具、風景名勝等相關的字、詞。
六、實踐創新,創建活動與師生發展相結合
(1)快樂實踐,創建活動與學生社團活動相結合。創建活動以社團和興趣小組活動為抓手,學校整合各類資源,開展內容充實、形式多樣、格調高雅的興趣小組和社團活動。如客家山歌、客家舞蹈、客家小導游、客家風景風俗繪畫等各類興趣小組活動,活動做到“三定”(即定內容、定地點、定人員),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活動。通過五年來的建設,初步顯示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個性化的校園特色文化。
(2)科研創新,創建活動與學科課題研究相結合。開展特設學校建設課題研究。為了探究客家文化與學校教育的有效結合點,我們啟動了“傳承客家文化,打造書香校園”課題研究,申報了省級《客家山歌進課堂》課題。樹立“科研走進課堂,科研融入課改”的理念,積極開展課題研究活動。抓好課題研究與理論學習相結合;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課題研究與教研活動相結合;課題研究與開放周活動相結合。
在實踐與探索中,我們只走出了幼稚的一小步,談不上經驗,更不能講成果,但因為有了目標與方向,我們將走得更加堅實,且行且改,且行且悟,早日實現從特色項目建設到形成學校特色,再從學校特色提升到特色學校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