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梅
摘 要:《社戲》是魯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之一,節選自魯迅小說集《吶喊》。《社戲》從多個角度、運用多種手法、生動形象地塑造了一群純真善良的農村孩子的形象。文章即以“自由的童真世界 詩意的精神家園”為主題,就文本所塑造人物的真善美的藝術品格加以品讀與賞析。
一、面向內心的寫作態度
一般而言,小說有許多種敘述藝術,既可以是超脫世俗的隱喻式,又可以是面向內心的寫實式。在中國傳統小說中,其敘述藝術大多都以隱喻式為主,即作者通常以旁觀者身份呈現,僅僅以講故事的形式影射出社會現實,而不泄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也不與讀者進行親密的交流。而《社戲》則是一篇典型的寫實式小說,該文章以自傳體的形式詳細敘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并適當地加入了細致的內心感受描寫,使讀者在學習這篇文章的過程中能夠自覺進入真善美的意境中去。在《社戲》這篇文章中,魯迅試圖將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以“我”之口說出,如“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然而我的意思卻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許多時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么,”等。通過將自己內心想要表達的情感傳達給讀者,使讀者真切體會到童年的社戲帶給作者心靈的慰藉,讓人看到了生命的希望與樂趣。
二、崇尚良善的寫作目的
《社戲》一文中,野外看社戲的經歷之所以讓“我”終生難忘,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獲得了看戲的權利;第二,在因沒有雇到船而無法去看戲的關鍵時刻,得到了聰明的小伙伴的幫助。而在對由于沒有雇到船無法去看戲的失落情緒進行描述時,魯迅這樣描寫道:“總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這段話生動形象地刻畫出孩童時期一個兒童應有的執著與天真。“只有我急得要哭,母親卻竭力的囑咐我,說萬不能裝模裝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盡管“我”很想聽從母親的話,但兒童的執拗心理還是促使“我”以無言表達了自己的抗議“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慶幸的是,最聰明的小伙伴雙喜幫“我”解決了不能出門看戲的苦惱,并以“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接觸了母親的擔憂,幫助我實現了看社戲的愿望。“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達成心愿的“我”甚至在去趙莊看戲的途中產生了夢境,還出現了幻聽,“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社戲對于“我”的吸引力顯而易見。這一段魯迅以兒童的視角,對孩子的內心世界進行了極其細微的描寫,不僅勾勒出故鄉的美麗畫卷,更刻畫出孩童的純真、善良、可愛,給讀者帶來一種真善美的意境。
三、追求永恒的寫作原則
魯迅在寫作《社戲》這篇小說時,遵循了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的創作原則。如在對故鄉——平橋村的描述中,魯迅這樣描繪道:“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由此可見,作者所塑造的精神家園處處彰顯人性的淳樸與善良,同時又使它講出了跨越時代的永恒性。
通讀課文我們不難看出,《社戲》這篇文章并沒有對鄉村的頹敗進行具體細微的描述,但其對于理想中的精神家園的高度贊美無不抨擊了社會現實。而也正是由于影射出了殘酷無情的現實,才使得《社戲》中的故鄉更具永恒意味。
總的來說,《社戲》這篇文章無論是在敘述藝術方面還是在敘事結構等方面,其所映照出的自由的童真世界以及詩意的精神家園,都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讀者對真善美的渴求。
參考文獻:
[1]楊衛軍.品讀《社戲》之樂[J].語文建設,2014(34).
[2]吳亞麗.七彩童年——感悟《社戲》中的詩情畫意[J].語文知識,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