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生活作為人類新的實踐空間,人們本應生活愜意,以此構建和諧的城市共同體。但事實上,人際間關系冷淡,人的主體性日趨解構,并由此引發了城市化生活中人的“邊緣化危機”問題。對“邊緣化危機”的揭示和反思,以期望對我們構建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有的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城市化 危機 邊緣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各地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新空間,是人們在物的形態中實現自己的最好表達。這種“自在之物”到“為我之物”的轉化是人類社會的新存在,城市已貼上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標簽。但實際上,城市人正自覺不自覺處在“邊緣化”危機之中。
一、城市化進程中人的“邊緣化危機”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城市生活的多元結構變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要更加緊密,甚至是依賴性的需求關系。然而,分工的細致化并沒有形成以城市為單位的凝聚性整體,反而出現的是大量的人群隔離和疏遠,人們只是在物質關系上的相互依賴,沒有結成實際上的共同價值觀和目的。人們離群索居,空間交往的安全保證異化為契約關系存在的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為“原子化大眾”的存在,原子個體間沒有道德上或者任何作為有機體的成員而聯系,各人自掃門前雪,各行其是,相互疏遠。
這種疏遠和冷漠造成人們微妙而復查的心理變化,在空間上表現為互相接近,卻在心理上表現為相互疏遠,在行為上表現為相互戒備。冷漠與孤獨的社會并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因為人不僅僅是自然的人,自然的人只是社會歷史的人的邏輯前提,并不是時間的在先。人是活生生的現實人,人的顯著特征就是表征在實踐活動中的相互依賴和相互交往,“孤獨人”并不具備人的本質,離開了人與人的關系,人的本質就“無內容的虛構”。事實上,人是需要交往的。人不僅僅需要“面包”,還需要“信仰”。人異于動物的最重要特征在嚴格意義上說是理性,在理性的支配下,城市人生活在想交往和怕交往的矛盾之中。于是,為了擺脫孤獨,人們開始尋找新奇和刺激,現實的交往的恐懼迫使人們轉向虛擬空間,交往的欲望在虛擬空間中蔓延。
當前,矛盾突出表現在城市生活的“二律背反”問題上:一方面城市本是按照人的尺度來改造的,人本是城市化的主體,人在城市生活中本應得到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滿足,生活愜意。為此,人們需要交往、渴望交往,期待認識和被認識,是“合群的人”。另一方面,由于實踐空間由傳統的鄉村一元向多元的空間的轉變,雖然人們每天都面對許多素不相識的人,但實際上卻不敢交往。由此引發的城市化進程中人的“邊緣化危機”問題不由得引起我們反思。
二、城市化進程中人的“邊緣化危機”歸因
在城市化進程中,實踐關系的改變同認知關系、價值關系和審美關系交織在一起,同時也顯露出由實踐關系改變所帶來的矛盾。人際間傳統的地緣、血緣、人情關系被極大削減,取而代之的是疏遠和冷漠的人際關系,由此造成城市人的“孤獨”。城市人正逐漸“邊緣化”和“被邊緣化”。
首先,在虛擬空間中,人們釋放心中的孤獨。單個人逐漸被群體邊緣化,而群體在個體邊緣化的過程中解構。城市人的“邊緣化”危機帶來了人們主體性的解構,這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極為不利。在城市化進程中,時空關系壓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異化為“原子化的大眾”存在,人們既有交往的沖動,同時也有怕交往的焦慮。這樣一來,人們便訴諸于科技產品以排解內心的孤獨和化解交往沖動,電子科技產品成了滿足于城市人需求的新客體,外化為人們需求的表達。但是,人們往往在新客體的實踐中解構了自己的主體性,成了理性工具的附屬品,而不是掌控者。而理性工具的使用并沒有從本質上促使人們精神和文化交往上的多元化,相反,個體的“邊緣化”與理性工具的使用無疑更好的表達了人們主體性解構的共生趨勢,主體性異化的最終發展只能導致一個單調和同質話的“變體世界”,人們被同化為理性工具的存在的根由,從而加劇了城市人“邊緣化的危機”。
其次,在被理性工具異化和同化的過程中,個人不僅失去了自我,而且城市人作為整體日益結成了“風險共同體”,這不是有著共同價值目標和現實需求的城市人共同體,而是不利于構建城市命運共同體的變體,并由此引發了人們價值認識的變異,由此加速了城市人的“邊緣化危機”。價值是主體需求的滿足和接近,但人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目的與手段的統一。因此,價值是有主體性和社會歷史性的。價值的主體性是價值作為屬人的存在,是隨著主體的需求的不同而轉移的。在價值關系中,人是價值的承擔者的這一方面主要是體現在實踐關系中為人所利用的方面。由于主體的需求是有層次性的需求,所以價值是有實效性原則的。但這并不能否定價值的社會歷史性,因為主體的需要是根據時代發展的歷史水平決定的,因而又具有客觀性。價值的客觀性即是價值作為一種主體性事實,并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由于異化而失去自我,由此對價值認識發生變異,沒有看到價值的社會歷史性,認為價值是主觀的。并且把所謂價值的主觀性同價值的客觀性相等同。在價值主觀性主導思維原則的指導下,人們只關注與自己相關的事情,認為有利于自己的就是值得去做的。
總而言之,城市化生活作為現實人新的對象性和感性的實踐活動,正如列寧曾指出的那樣,“城市是經濟、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進的主要動力”。人們在城市空間中實踐并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使得交往空間與經濟空間協同發展,推動社會整個社會和諧向前發展。但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總是在矛盾中達到統一的,社會圖景總是在眾多因果性交互聯系和多層次結構相互影響下展開的。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城市人能夠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回歸“有緣社會”,通過弘揚交往理性,認可人的主體地位,尊重和關懷人類自身生命,使城市再現人的情感需求和生活情趣,成為一個感性的、屬于人的、真實的生活世界,讓人們產生歸宿感和安全感。
參考文獻:
[1]陶東風.大眾文化教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列寧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黃瑋.讓新型城鎮化回歸“有緣社會”——基于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思考[J].理論與改革,2015,(03).
(作者簡介:梁紅艷,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