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敏
為了積極響應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工作,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筆者申請從城區學校調入了一所城鄉結合的學校。在這所學校任教了一段時間以來,我發現當地的孩子和城區孩子最明顯的差距是: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弱,語言組織能力差,作文語言貧乏,內容空洞,思路狹窄等。究其根源是當地孩子語言積累狀況不容樂觀。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當地學生語言積累的具體情況以及今后的語文教學能更好地“對癥下藥”,筆者對本校三、四、五年級學生就語言積累情況進行了一次書面調查。
一、調查情況
(一)調查內容
1.基礎積累
(1)寫出表示心情愉快的詞語和成語故事各10個。
(2)用上“悶熱”、“一元錢”、“冷飲”“青蛙”、“大自然”5個詞寫一段話。要求語句通順連貫,內容具體。
(3)默寫指定的古詩二首。
2.課外閱讀
你看過哪些課外書籍?你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哪本?能簡單介紹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嗎?
3.習作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一些總也忘不了的事吧,請從中選擇一件最難忘的事寫下來。題目自擬。
(二)調查方式
調查內容以書面答卷的形式,采取隨機抽取我校三、四、五9個班中各15名學生進行集中測試。學生在事先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了調查卷。
(三)調查結果
對135份調查卷,我進行了逐題審閱,并分年級分類分項列表記錄,然后進行歸納分析,主要存在的問題:詞匯積累量少;語言組織能力差,句式掌握少;曾記憶過的“語言”遺忘率高;課外閱讀量少,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作文語言貧乏,內容空洞簡單。
(四)調查分析
為什么當地學生語言積累情況竟如此差!?筆者結合當前的語文教學現狀,我認為主要是由于“三個不到位”
1.認識不到位
語文教學其實質就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而發展語言就必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對小學生來說,重在積累。但目前就有不少的語文教師缺乏積累語言的意識。課堂上教師不是引導學生去感受、去積累課文中的語言,而是把大量的寶貴的時間花在對課文內容的繁瑣分析上,用“有關語文”的東西代替了“語文”本身。這樣久而久之,勢必造成學生語言貧乏,語感不強,語文能力低下。
2.訓練不到位
小學生學習語言要經歷學習理解——識記積累——內化運用三個階段。但就當前的農村語文教學來看,大多數只停留在“理解”這一層面上,積累運用語言的訓練并沒有到位。因此,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應積極創設運用語言文字的環境,加強運用語言的訓練,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中,積極地積累語言。
3.鞏固不到位
復習鞏固是人類認知規律中不可缺少的學習環節,它能及時地將零散的知識進行梳理、歸類、總結、串成知識鏈,有利于加深對語言的積累。然而不少教師恰恰容易忽視這一點。因此,根據保持和遺忘規律,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集中識記和發散識記相結合、部分識記和整體識記相結合、單純復習與結合再現相結合等。在“正確理解”和“高效保持”的前提下,實現語言的厚積。
二、基于以上存在的問題和認識,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需采取的對策:“三條渠道”
(一)利用課堂教學,強化積累
1.以誦讀課文為中心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讀是語言積累的一個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在講讀課文時,要以讀為中心,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采取多種形式地讀,讓學生全方面,多角度地接觸語言,從而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語言,積累語言。
2.以積累語言為重點
收入在語文課本中的文章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最佳范本。因此,每一篇課文都應讓學生積累課內的好詞佳句并要拓展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課外語言積累,并盡可能對其進行歸類梳理,使其進入語言積累鏈。如:五年級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中,由“花團錦簇、姹紫嫣紅”一詞拓展積累形容花的詞語還有哪些?由“莞爾一笑”一詞拓展還有哪些帶笑的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豐富學生的“語言倉庫”,才能有“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均任翕張”了。
3.以運用語言為目的
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積累是為了豐富運用。積累也要運用來整理鞏固。語言材料積累得怎么樣,又要通過這個實踐活動來檢驗。運用中不足,又需要到語言的學習中去補充。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所學課文相關的內容充分給學生創造一些運用語言文字的機會,讓學生利用在閱讀課中積累到的語言,習得的方法大量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在不斷運用語言的基礎上達到新的積累。
(二)加強課外閱讀,豐富積累
根據有關調查統計表明:學生積累的材料60%來自課外閱讀。可見,課外閱讀是語言材料積累的一條重要途徑。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開發智力,還可以大大提高其理解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豐富了學生語言文字和情感的積累,促進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必須加強課外閱讀。為了保證課外閱讀的順利有效的開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做到:
1.激發興趣
為了保證課外閱讀的效果,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使興趣保持下去,可針對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經常介紹一些優秀童話,科普讀物等好書;也可運用課外書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來誘發其讀書的欲望;還可借助閱覽室、班級圖書角開展一些閱讀競賽活動,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2.安排時間
在本著“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原則我們可以安排每周固定一節課開展“課內閱讀課”,用于閱讀方法的指導。(具體見后)和每天至少半小時的課外閱讀。
3.精選讀物
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首先要注意針對性,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來確定;其次,要有教育性,選取的讀物應對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等語文素養方面有積極重要的作用;第三,要注意廣泛性,包括體裁廣泛,內容豐富;第四,要有趣味性。
4.加強指導
加強課外閱讀方法指導,十分重要。只有方法得當,才能看有所得,讀有所獲。所以我們應充分利用每周一節的課內閱讀課,教給學生各種讀書方法。(包括瀏覽、泛讀、精讀、速讀等)
5.建立“語言積累本”
“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只讀還是遠遠不夠的。在閱讀中,應要求學生人人手中一支筆,邊閱讀,邊圈圈、點點、劃劃、寫寫,把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詞佳句、名言警句,采取“摘、評、仿”的形式進行分類整理,建立一本“語言積累本”,并定期交流展評,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習慣。
(三)開展系列活動,促進積累
語言積累的課外渠道,除了要加強課外閱讀外,還可以定期開展與積累有關的朗讀、背誦、讀寫知識競賽等;也可組織學生開展喜聞樂見的故事會、佳作欣賞會、讀書沙龍、朗讀者等還可以進行積累本、觀察日記、手抄報展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以不斷促進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提高語言積累的效益。
事實證明,一個人只有具有深厚的語言積淀,說話時才能“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習作時才能“文思泉涌,妙筆生花”。因此,要真正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就必須在語言積累上下功夫。正如章雄先生所說:“離開了語言素材的積累,一切關于語言能力的奢談都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