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商丘市中醫院骨科,河南商丘476000)
自擬補腎活血方治療創傷骨折后骨質疏松癥療效觀察
劉慧
(商丘市中醫院骨科,河南商丘476000)
目的探討自擬補腎活血方治療創傷骨折后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創傷骨折后骨質疏松癥患者12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采取注射骨肽注射液,1次/d;口服D鈣咀嚼片,1次/d,2片/次。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給予自擬補腎活血方治療。治療8周后,比較兩組的骨密度及骨代謝指標,并進行療效對比。結果治療后,觀察組的骨密度(0.973± 0.047)g/cm2,明顯高于對照組(0.936±0.038)g/cm2,各項骨代謝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71.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自擬補腎活血方能明顯提升創傷骨折后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骨密度,改善骨代謝指標,治療效果顯著。
骨質疏松;創傷骨折;補腎活血方
創傷骨折后骨質疏松是臨床常見的骨科疾病,多為骨折部位因遭受創傷導致骨量減少所致,具有疼痛程度高、創口難愈合等特點[1]。目前西醫治療該病總體療效欠佳,容易引起病情反復,當前中醫療法已成為該病治療的新思路。本研究采用自擬補腎活血方治療創傷骨折后骨質疏松癥,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2年3月~2014年9月商丘市中醫院骨科收治的120例創傷骨折后骨質疏松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39~73歲,平均(59.16± 6.84)歲;病程2個月~4年,平均(1.12±0.52)年;骨折部位:腰椎9例、肱骨9例、股骨干11例、橈骨8例、踝部8例、髖部6例、脛腓骨5例、尺橈骨4例。對照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38~76歲,平均(58.86±7.11)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17±0.49)年;骨折部位:腰椎9例、肱骨11例、股骨干14例、橈骨5例、踝部7例、髖部6例、脛腓骨4例、尺橈骨4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骨折部位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2002年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骨質疏松的相關診斷標準;(2)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近3月內接受其他手術或藥物治療者;(2)由糖尿病、骨腫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等非創傷因素引起的骨質疏松;(3)合并有肝腎功能不全、嚴重心臟病、精神疾病、自身免疫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治療方法口服維D鈣咀嚼片(安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00033),1次/d,2片/次,連續服用8周;注射骨肽注射液(江西康緣桔都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6022454),1次/d,每次取20 mL溶于200 mL的0.9%氯化鈉溶液行靜脈滴注,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2 觀察組治療方法在對照組療法基礎上,使用自擬補腎活血方治療。方藥組成:淫羊藿12 g、狗脊15 g、桑寄生12 g、骨碎補12 g、何首烏20 g、熟地黃12 g、三七12 g、菟絲子8 g、當歸8 g、丹參20 g、杜仲12 g、黃芪15 g、紅花12 g、土鱉蟲8 g、赤茯苓12 g、肉蓯蓉10 g。將方藥水煎2次,取汁500 mL成1劑,每天早、晚分服,連續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1)兩組治療前、后的骨密度,檢測儀器:美國Norland公司制造的雙能態骨密度測定儀周圍骨專用DXA,檢測方法: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檢測部位:股骨干、大轉子、脛骨、股骨頸;(2)兩組治療前、后的骨代謝指標,包括二氫嘧啶脫氫酶(DPD)排泄率、骨鈣素(BGP)、血清抗酒石酸性麟酶5b(TRACP-5b)、骨堿性磷酸酶(B-ALP)。
1.5 療效評價標準依據骨疼痛癥狀及骨密度變化情況將臨床療效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4級。痊愈:治療后骨密度顯著增加,骨疼痛感完全消失;顯效:骨密度與治療之前相比有所增加,骨疼痛感明顯減輕;有效:骨密度與治療之前相比無明顯變化,但未下降,骨疼痛感有所減輕;無效:骨密度未見增加,甚至下降,骨疼痛感未見緩解,甚至加重[3]。
1.6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統計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c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骨密度比較兩組治療前骨密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骨密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密度比較(x±s,g/cm2)
2.2 兩組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骨代謝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的各項骨代謝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比較(x±s)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均治療8周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71.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創傷骨折后骨質疏松的發病機制較復雜,一般包括:(1)創傷手術導致骨質不同程度丟失;(2)遭受創傷的骨骼,其骨代謝能力提升,骨偶聯失衡,骨的生成量少于破壞量;(3)骨骼受創后,肌肉的運動明顯受限,進而引起骨細胞的功能失常[4]。對此,西醫主張通過抑制骨破壞、加速骨的生成來保持骨偶聯的平衡,達到抗骨質疏松的效果。維生素D等促進鈣吸收的藥物及骨肽等加速骨細胞增殖的藥物是西醫治療的常用藥,此類藥物能提供必要的骨合成原料,并可增加骨鈣素、膠原的含量,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5]。
骨質疏松在祖國醫學屬“骨癖”、“骨萎”等范疇,與腎的功能密切相關。創傷骨折的患者在接受手術等治療后,常因大量出血損傷氣機及外力損傷筋脈,導致瘀血阻滯經絡,新血化生受限,氣血濡養失衡,骨因此難以愈合[6]。中醫主張在補腎的基礎上加以活血化瘀治療,選藥以補腎、活血藥物為主。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自擬補腎活血方治療,結果顯示該組患者治療后骨密度及骨代謝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劉毅峰[7]的研究結果類似。提示自擬補腎活血方能明顯改善骨質疏松癥狀,提高治療有效率。補腎活血方中的何首烏、淫羊藿、狗脊、杜仲、肉蓯蓉、桑寄生等均為補腎常用藥,能通過其益精填髓的功效促進骨的生成;三七、黃芪、赤茯苓、當歸、丹參等可補氣活血、化瘀通絡,恢復氣血的骨濡養功能[8]。補腎與活血兼顧,不僅提高了骨的生成量,同時也注重了對骨的滋養,從“量”和“質”兩個方面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綜上所述,自擬補腎活血方能明顯改善創傷后骨折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骨密度和骨代謝指標,治療總有效率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1]唐東鳴.補腎活血方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29例[J].河南中醫,2014,34(4):664-665.
[2]盧福勝.空心加壓螺釘內固定結合中藥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臨床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132-133.
[3]鐘恩春.人工關節置換與內固定治療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比較研究[J].當代醫學,2015,21(2):105-106.
[4]邢建峰.中醫藥在聯合拉力交鎖髓內系統治療股骨轉子間骨質疏松骨折應用分析[J].光明中醫,2013,28(3):526-527.
[5]單海良.自擬補腎活血方治療創傷骨折后骨質疏松癥的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8):104-105.
[6]王昌興,董黎強,劉琦,等.濃縮自體骨髓移植結合補腎活血中藥對骨質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4,55(8):699-702.
[7]劉毅峰.自擬補腎活血方治療創傷骨折后骨質疏松癥60例[J].環球中醫藥,2014,7(7):537-539.
[8]柴儀,李倩,田偉明,等.補腎活血方對骨質疏松引發的壓縮性椎體骨折患者骨代謝和動脈氧合的影響研究[J].河北醫學,2015,21(8):1467-147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