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媛媛,孫寧,王雨浩
(海城市中醫院針灸科,遼寧海城114200)
溫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48例臨床分析
萬媛媛,孫寧,王雨浩
(海城市中醫院針灸科,遼寧海城114200)
目的探討溫針灸用于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48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依據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4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基于對照組加用溫針灸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明顯低于觀察組95.8%;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各項觀察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疼痛分值為(9.4±1.7)分,僵硬為(4.4±0.9)分,日常活動評分為(36.1±4.8)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膝關節屈曲度為(67.7± 11.3)°,高于對照組(55.9±9.5)°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溫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優良,可有效改善膝關節功能與臨床癥狀,值得推廣。
溫針灸;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常規西藥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為中老年人常見慢性關節疾病,易導致老年人活動障礙。該病主要特征為軟骨下骨質致密、局灶性關節軟骨出現退行性病變、關節邊緣形成骨贅、關節畸形及骨丟失等,致使患者局部腫脹疼痛、難以自由屈伸膝關節及跛行等[1-2]。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加劇,該病患病人數也不斷增加。因該病不僅對老年人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而且還大幅度增加家庭與社會負擔,為此臨床十分關注如何盡快找到療效好、安全性高及經濟的治療方式。現代醫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多應用消炎止痛藥、理療或關節腔內注射營養液等,雖可暫時緩解疼痛,但毒副作用明顯且遠期療效差,導致患者依從性低或難以耐受,間斷或放棄治療。祖國醫學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納入“骨痹”范疇,多采用溫針灸療法,安全性高且療效優良。為具體探討溫針灸治療該病的療效,現將患者48例納入本研究中,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次研究對象來源于海城市中醫院針灸科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48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依據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4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基于對照組加用溫針灸治療。對照組中男10例,女14例;年齡42~74歲,平均(56.7± 8.2)歲;病程為7 d~14年,平均(5.7±1.4)年;8例雙側發病,10例為右側,6例為左側。觀察組中男11例,女13例;年齡43~75歲,平均(57.5±8.7)歲;病程9 d~15年,平均(6.2±1.7)年;7例雙側發病,10例為右側,7例為左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及發病位置上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給予硫酸氨基葡萄糖片口服,2粒/次,3次/d,持續8周。觀察組基于此加用溫針灸治療,取穴為患側陰陵泉、內外膝眼、足三里、梁丘及陽陵泉。患者仰臥,應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先消毒穴位,應用2%碘酊,再脫碘,應用75%乙醇。3寸28號毫針后內斜刺內外膝眼,斜刺2.5寸;2寸28號毫針直刺梁丘1寸、足三里1.5寸及陰陽陵泉均1寸。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0.5 h,留針同時將兩壯艾柱點燃于足三里與梁丘穴,1壯艾灸長度為2 cm。1次/d,療程為5次,2個療程后間隔2d再開展下個療程,持續4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3]判定兩組臨床療效:臨床癥狀消失,膝關節可正常活動,行走自如,隨訪6個月未出現復發現象判定為痊愈;臨床癥狀大幅度改善,氣候變化如變冷或勞累過度時膝關節會輕微疼痛,隨訪6個月偶爾發作為有效;臨床癥狀未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
1.4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應用WOMAC(骨關節炎指數)對兩組癥狀進行評分[4],包括開展日常活動難易程度、膝關節僵硬及疼痛3項,參數共24個,20分為疼痛分值,68分為日常活動分值,8分為僵硬分值,以96分最高,0分最低,病情與分數呈正相關關系。再評價膝關節屈曲度,0度為伸直狀態,仰臥、俯臥或于椅子邊緣坐立,軸心為股骨外踝,固定臂為股骨縱軸平行,移動臂平行于脛骨縱軸,將膝關節最大限度屈伸,測量其變化。
1.5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21.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對照組6例痊愈,12例有效,6例無效,總有效率為75.0%;觀察組10例痊愈,13例有效,1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5.8%,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c2=4.18)。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疼痛、僵硬、日常活動及屈曲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觀察指標對比(x±s)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為臨床常見骨關節退行性疾病,據調查[5-6]在超過50歲人群中約一半X線片表示為骨性關節炎,出現臨床表現者占35%~50%,出現骨性關節炎癥狀者占80%。當前該病患病人數不斷增加,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其致殘率在53%左右,可見其嚴重危害。該病病因多樣,多關聯于免疫力、年齡、軟骨代謝、外傷及內分泌狀況等,且自身身體運動過量或過重會增加該病發生風險。
祖國醫學將本病納入“痹癥”“骨痹”范疇,多認為其病機為風、寒、濕3者共同作用,導致氣滯血瘀,元氣虧虛,長此以往發為痹癥。機體肝腎缺乏,經脈阻滯,氣血運行失暢,無法濡養筋骨,再受到風寒濕寫侵襲后發病。患者多數存在膝關節過勞或受冷病史,且陰雨天癥狀會出現程度不一的加重現象。目前中醫主要應用溫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針灸可對氣血、五臟六腑予以有效調節,活血行氣且暢通經絡。《醫學入門》[7]提到凡病藥物治療欠佳者,針不到則須灸之。本組依據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機病因,選擇陽陵泉與內外膝眼,直刺抵達病所;血海為血之要穴,陰陵泉可通利關節、活絡祛邪;針刺足三里可止痛祛邪、培元扶正。艾灸燃燒可產生理化因子,對腧穴產生作用后,順著外周神經刺激信號會將沖動發射至中樞,各級神經中樞經調解與整合后再對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以及循環網絡產生作用,最終將調節作用發揮出來。為此溫針灸可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緩解臨床癥狀。本組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明顯低于觀察組95.8%;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各項觀察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疼痛、僵硬及日常活動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膝關節屈曲度為(67.7±11.3)°,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報道相近[8-9]。提示溫針灸可對患者日常活動、疼痛及僵硬癥狀予以有效改善,同時增加膝關節屈曲度。
綜上所述,溫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優良,可有效改善膝關節功能與臨床癥狀,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1]王能.關節鏡下治療64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體會[J].當代醫學,2013(20):52-53.
[2]徐遠紅,王俊華,謝謹,等.溫針灸陽陵泉結合等速肌力訓練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研究[J].環球中醫藥,2015(8):908-912.
[3]范榮,劉玉金.溫針灸結合推拿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血清骨保護素、降鈣素及骨鈣素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5,25(16):86-89.
[4]滕春光.溫針灸與電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對比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2,4(12):34-35.
[5]黃科.溫針灸配合推拿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學,2013,42(32):3896-3897,3899.
[6]范榮,劉玉金.溫針灸結合推拿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血清骨保護素、降鈣素及骨鈣素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5,25(16):86-89.
[7]應海舟,黃芳,應海芬,等.溫針灸與電針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分析[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9(2):150-152.
[8]胡江紅.溫針灸在寒濕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的療效分析[J].針灸臨床雜志,2015,31(8):30-31.
[9]秦云.溫針灸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40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6):4029-403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6.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