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江蘇省新沂市人民醫院手術室,江蘇新沂221400)
手術室護理干預對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率的影響
孫偉
(江蘇省新沂市人民醫院手術室,江蘇新沂221400)
目的觀察手術室護理干預對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率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選取行手術治療的104例患者臨床資料,設計護理方案時將予以常規護理的設為對照組(48例),將予以手術室護理干預的設為研究組(56例),對比兩組護理前后心理評分變化、肺部感染及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研究組肺部總感染率10.71%顯著低于對照組27.08%(P<0.05);兩組護理后HAMD、HAMA評分較護理前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降低幅度比對照組大(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1.07%比對照組72.92%高(P<0.05)。結論于手術室予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并可積極控制其術后肺部感染率,從而提高護理滿意度,具有實際推廣與應用價值。
手術室;肺部感染率;護理干預;影響
術后肺部感染為患者在予以多種手術較常見的并發癥,其不僅嚴重影響手術效果,而且很大程度上致使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從而影響其生存質量[1]。因此,增強手術患者圍術期護理,使患者避免術中可能造成肺部感染的各種因素,這對提高護理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針對已選定的56例手術患者予以手術室護理干預,且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選取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行手術治療的104例患者臨床資料,排除腎、心等器官功能不全、精神障礙及年齡過小者;設計護理方案時分為對照組(48例)與研究組(56例);前者男女比34∶14,年齡21~66歲,平均(47.23±5.46)歲,受教育程度:本科以上12例,大專至本科26例,初中至高中10例;后者男女比39∶17,年齡20~66歲,平均(45.78±4.92)歲,受教育程度:本科以上15例,大專至本科30例,初中至高中11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健康知識宣教、護理監控及了解患者手術史,為患者制定合理飲食計劃等;研究組予手術室護理,方案具體如下:(1)術前護理:護理人員針對性予以知識普及,并采取不同方式予以健康宣教;增強與患者間的心理溝通,耐心講解手術治療的必要性,予以患者足夠的心理安慰。密切監測患者生理指標,且對其予以咳嗽排痰與呼吸功能等方面的訓練。(2)術中護理;為患者營造整潔、舒適的手術環境,針對不同年齡患者予以加溫措施;于手術期間嚴格遵循無菌操作,防止術中引發細菌感染。(3)術后護理:當患者處于清醒狀態下監測其血壓情況及心肺功能等,并定時協助患者予以翻身處理;護理人員需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解答患者各種疑問,給予其足夠的康復信心。另外,正確指導患者咳嗽排痰訓練,并指導患者關于深呼吸等方面的方法。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3.1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參照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與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予以評估,分值均介于20~100分,分值越高,心理狀態越差[2]。
1.3.2 肺部感染共分為輕、中、重三種程度,患者輕微咳痰、咳嗽,體溫未顯著升高,且X線顯示斑片狀的陰影輕微,血常規檢炎性細胞未明顯升高為輕度感染;患者體熱,咳痰、咳嗽較為明顯,且X線顯斑片狀的陰影較明顯,血常規檢查顯炎性細胞明顯升高為中度感染;患者高熱,咳痰、咳嗽嚴重,且X線顯斑片狀的陰影十分明顯,血常規檢查炎性細胞顯著升高為重度感染[3]。
1.3.3 滿意度調查,由專員向患者解釋調查問卷相關內容,且由患者自行勾選,包括非常滿意、較滿意、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較滿意)/總數×100%[4]。
1.4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肺部感染情況對比研究組術后肺部總感染率10.71%低于對照組27.08%(c2=4.6381,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肺部感染情況對比(n,%)
2.2 兩組護理前后HAMD、HAMA評分變化情況對比兩組護理后HAMD、HAMA評分較護理前均降低,且研究組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HAMD、HAMA評分變化情況對比(x±s,分)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1.07%顯著高于對照組72.92%(c2=5.9526,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肺部感染為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不僅影響手術效果,而且對患者自身免疫狀態及傷口愈合等產生影響,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故臨床針對術后肺部感染防控始終為護理人員工作重點[5]。近年來手術室護理干預有效防控手術患者術后肺部感染作用已受到廣泛肯定,但因不同干預措施對患者術后恢復存在一定差異,所以,于護理干預模式選擇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針對已選定的104例手術患者分別予以不同手術室護理模式的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研究組肺部總感染率12.50%顯著低于對照組27.08%,提示手術室護理干預可顯著減少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發生,從而提高手術效果。分析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相關:護理人員于術前密切監測患者生理指標,且對其予以咳嗽排痰與呼吸功能等方面的訓練;術中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有效防止術中引發細菌感染[6]。術后當患者處于清醒狀態下監測其血壓情況及心肺功能等,并定時協助患者予以翻身處理;護理人員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解答患者各種疑問,給予其足夠的康復信心,從而提高其康復護理配合度。另外,護理人員正確指導患者咳嗽排痰訓練,于患者呼氣時叩擊其胸背,同時指導患者關于深呼吸等方面的方法,有效確保患者術后肺部通暢。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后HAMD、HAMA評分較護理前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降低幅度比對照組大,此外,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1.07%比對照組72.92%高,提示手術室護理干預通過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并對其術后感染予以積極控制,從而提高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度,這與焦珍梅等人[7-8]文獻研究結果類似。究其原因可能為:(1)護理人員于術前針對患者不同文化程度、年齡、性別等進行相關知識普及,并采取不同方式予以健康宣教。因患者大部分于術前易出現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增強與患者間的心理溝通,耐心講解手術治療的必要性,予以患者足夠的心理安慰,從而消除其對手術失敗的顧慮。(2)術中為患者營造整潔、舒適的手術環境,舒緩其對手術室的緊張心情,同時針對不同年齡患者予以加溫措施。(3)于患者清醒時護理人員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解答患者各種疑問,給予其足夠的康復信心,從而提高其康復護理的配合度。受環境、時間及樣本大小等因素制約,本研究未就兩組患者遠期生存質量情況進行分析,尚存在不足之處,待臨床長時間跟蹤隨訪予以補充。
綜上所述,手術室有效護理干預不僅可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而且有效控制手術患者肺部感染情況,進而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1]楊玲,唐麗.手術室護理干預對術后肺部感染率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3,19(2):124-125.
[2]宋烽,王建榮.手術室護理管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71-104.
[3]黃靜,段麗麗,馮新瑋.手術室護理人員對患者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培訓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87-89.
[4]常后嬋,戴紅霞,鐘愛玲,等.手術室護理質量綜合評價指標在手術室持續質量改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3, 13(5):14-16.
[5]王素娟,胡煒,張學利,等.脊柱外科手術發生醫院感染與手術室護理管理的相關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 115-117.
[6]魏藍.淺析手術室護理干預對術后肺部感染率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5,21(32):88-89.
[7]焦珍梅.護理干預對預防手術室感染的效果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23):5503-5504.
[8]李娜,徐長妍.手術室優質護理對急診手術患者生理、心理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2(z1):106-10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6.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