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磊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想要創新和加強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高校必須促進輔導員工作科學化,不斷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促進高校輔導員工作科學化的途徑,以期給各大高校輔導員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工作 理論 制度 方法
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是時代和發展的需要,也是傳承優良傳統的重要途徑。要想創新和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高校一定要提高輔導員的綜合素質,促進輔導員工作科學化。
一、通過科學的理論促進高校輔導員工作科學化
1.遵照以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
隨著西方思潮的涌入,一些不良觀念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觀,部分大學生在誠信意識、價值取向、理想信念及政治信仰方面出現淡薄、扭曲、模糊以及迷茫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校輔導員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化和主體意識,關心大學生在生活及思想上遇到的問題,與學生開展互動,從而促進思政教育有序地開展。
2.實現高校輔導員工作協調化和系統化
高校輔導員工作既重要又煩瑣,涉及大學生生活及學習的各個方面,具有系統性、長期性、綜合性及整體性等特點。因此,高校輔導員應注重與大學生的協調與溝通,將思政教育與日常管理結合起來,注重社會、家庭及學校教育的相互協調,從而促進高校輔導員工作系統化。
二、通過科學的制度促進高校輔導員工作科學化
1.準入機制
建立健全高校輔導員準入機制,高校必須遵照競爭、公開、公正和公平的原則,通過公選方式,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高校輔導員,被錄用的輔導員要經過培訓及考查后才能上崗。目前,我國高校輔導員準入機制尚不完善,在我國高等院校中,64%的輔導員是通過畢業留校的方式上崗。因此,高校和社會必須建立健全準入機制,規范高校輔導員的團隊建設。
2.培訓機制
為了完善、創新高校輔導員培訓機制,高校必須結合自身的辦學情況,建立重實效、多形式、分類別及分層次的培訓體系,堅持高校輔導員持證上崗,實現高校輔導員崗前培訓、在崗培訓、脫產培訓、骨干培訓及日常培訓。同時,高校還要積極舉辦專家講座、黨政領導授課、骨干座談會以及經驗交流會等活動,提高高校輔導員的綜合素質。
3.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要堅持公平原則,高校輔導員根據職稱分級,可享受不同的待遇,以調動輔導員強化專業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高校還要公開激勵制度及輔導員評價體系,讓高校輔導員獲得認同感和公平感,從而激發工作熱情。
4.發展機制
為了完善、創新高校輔導員發展機制,高校可從四個方面著手:第一,高校可支持以及鼓勵有志向、有熱情的輔導員,以脫產學習、在職進修業務以及攻讀相關學位的方式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并在畢業后回校長期擔任輔導員工作,實現專家化以及職業化轉變;第二,高校可將輔導員作為黨政工作的后備干部,選拔一批年輕有活力、工作有熱情的輔導員擔任相關部門的領導職務,鍛煉他們的綜合能力;第三,高校可根據工作需要,推薦成績優異的輔導員擔任一定的職務;第四,高校可根據輔導員的個人要求、條件及志愿,向高校科研及教學崗位輸送人才。
三、通過科學的方法促進高校輔導員工作科學化
1.轉變工作角色
高校輔導員扮演著重要的管理角色,管理是高校輔導員的重要工作內容。作為大學生的知心朋友及人生導師,高校輔導員只依靠管理,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如果高校輔導員進行強制管理,容易導致大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轉變角色,從管理者的角色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為大學生提供職業引導、人格引導、交往引導、生活引導以及學習引導,遵照“為學生提供服務,以學生為本”的服務理念,對大學生的心理、思想、生活及學習給予幫助。
2.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顯性教育主要包括主題教育、談心教育和課堂教育,通過外顯的、直接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其效果顯著,是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
隨著網絡的普及,隱性教育逐漸受到社會和高校的重視,其主要是指認知環境、社會環境及校園環境等具有內隱的、間接的教育資源,通過無意識的方式對學生開展教育。高校輔導員一定要充分重視隱性教育的重要性,將其與顯性教育充分結合起來,進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作者單位: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