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提升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成為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的訴求。職業核心素養兼有“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雙重取向,職業學校實施個性化育人模式是提升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職業學校在實施個性化育人時需要不斷修正個性化育人方案,通過第三方保險去除實施育人活動的安全束縛,點燃學生心中那盞燈是促成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一環,同時要注意教育評價對學生職業核心素養評價的有限性。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職業核心素養;個性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10C-0074-03
2015年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由此中國全面開啟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之路。制造強國有四個指標:機構優化、可持續發展、規模、質量效益。在質量效益這個指標上,目前我們和發達國家、制造強國相差了幾個數量級,[1]我們國家制造業的大而不強,尤其反映在這一點上。中國制造業需要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中國制造戰略目標的實現,人力資源的支持無疑是其中重要方面。國家“一帶一路”行動計劃,即共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戰略轉變,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享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參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支持企業開展國際工程總承包,推動產品、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也需要加快發展高品質的職業教育優質供給。
“供給側改革”是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5 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的,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2]經濟專家認為,“供給側改革”是構建、塑造和強化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作為為經濟發展服務,提供技術技能人才保障的職業教育是否也應從供給側進行改革呢?在國家重視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當下,我國職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一方面職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和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另一方面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側卻屢屢傳來企業單位招聘難,企業難以招到滿足需求的中職畢業生或高職畢業生的消息。高素質技術技能勞動者供給側與需求側出現的矛盾,根源還在于供給側出現的供給偏差,學校教育與企業用人需求脫節。為破除此壁壘,為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提供優質教育支撐,職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一、提升職業核心素養:供給側改革的出發點和重要抓手
面對社會經濟快速的發展變化,教育必須以必備品格和核心能力為培養指向,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回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需求。早在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就公布了類似核心素養的體系: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3]之后美國、歐盟、新加坡等經濟發展模式更早進入轉型期的發達國家也先后提出了各有特色的核心素養框架體系。核心素養隱含了基本的價值信仰與態度品格偏好,包含著有關核心價值的選擇與判斷,決定了核心素養具體表征天然帶有文化印記和情景特征。因此,我國在2014年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從政府的高度明確了將組織研究并提出中國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職業教育作為教育中的一部分,職業核心素養可以在職業教育的過程中來培養,2016年也被稱為中國核心素養元年。在我國經濟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需要大批具有高度職業素養的中、高級技術技能的從業者,因而提升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職業核心素養成為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出發點和重要抓手。
職業素養究其內涵,簡而言之就是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4]職業核心素養是一般職業素養的精髓和靈魂,具備聯結或活化其他素養的意義化能力。職業核心素養包含了三部分:
1.職業信念。良好的職業信念表現為良好的職業道德、正面積極的職業心態和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良好的職業信念由愛崗、敬業、忠誠、奉獻、正面、樂觀、用心、開放、合作及始終如一這些關鍵詞構成。[5]
2.職業知識技能。是做好一個職業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良好的專業知識、精湛的職業技能;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懂得上傳下達、左右協調;高效的執行力;職場禮儀、時間管理及情緒管理等等。[6]
3.職業行為習慣。職業素養就是通過長時間地學習——改變——形成而最后變成習慣的職場綜合素質。[7]
那么職業核心素養該如何在我們的職業教育過程中培育呢?
二、個性化育人:提升職業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
傳統學校教育最大缺陷是缺乏個性化的教育。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個體的智能結構是全面性與獨特性的有機結合,體現在每個學生個體中,在知識結構、認知能力、情感、態度、氣質、性格等方面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如果不改變原有的教育模式,就像不論原材料是什么材質,原有坯料形狀如何,均采用一種模具使其變形成為統一形狀的產品,直接的后果就是有的沒有成功變形的被評判為廢品,而成功變形的已嚴重制約自我個性化的發展,把人都教育成為從一個模子里出來的缺乏創造力、毫無生氣的產品。
職業核心素養的內涵兼有“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雙重取向,[8]職業核心素養是在職業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起來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企業發展的人格品質與關鍵能力。職業學校的學生是應試教育下的失敗者,如何通過我們的職業教育“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這就要求職業教育要開發多種智能并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強項,個性化教育的目的旨在促使學生在社會化的同時發現自身的優勢強項,促使學生實現自我個體發展。因而個性化育人模式將是職業教育提升職業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
我校從2009年就提出了IPQ育人模式,即“以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的個性化職業教育模式”,IPQ育人模式可以用“1+X”來表達?!發”指一個核心,即以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x”指多元化的發展路徑,個性化的選擇。“1”以專業為依托,既著眼于學生首次就業的需要,又奠定學生職業發展的根基:“X”可以是興趣、愛好,也可以是特長、強項,“X”是多元的、動態的、發展的,是促進學生事業更好發展的翅膀,是開辟學生職業生涯新境界的利器,學生可根據自身條件從中選擇一項或者多項。此項成果榮獲了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三、IPQ育人模式:實施個性化育人的校本實踐
我校從2009年構建IPQ育人模式,實踐至今,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此過程中,我們體會到在提升學生職業核心素養,進行個性化育人之前,關鍵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其一是在新生入校即運用職業測評專業軟件系統,進行職業傾向測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認識專業、科學規劃自己職業生涯,為后期學生個性化選擇、學校因材施教打下基礎,同時學校也會借助職業傾向測試數據,進行育人模式與職業傾向測試的吻合度分析,據此修正提供的多元化的發展路徑X,因此“X”是多元的、動態的、發展的。在學生畢業后與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和教育質量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進行畢業生跟蹤調查和就業質量的客觀評價。前后雙向延伸,形成PDCA循環,不斷把控提升個性化育人模式,以更好為學生發展自我、提升職業核心素養服務。
其二是解決在職業素養養成期間的安全問題帶來的制約束縛。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全方位的,全過程的。體現在養成的載體除了課程之外,還有各種以活動為載體的個性化素養拓展。職業學校的學生每天下午兩節課后的大段時間,以及周末時間,都為開展各種活動提供了時間保證,可是由于考慮到活動帶來的一些安全隱患,嚴重限制了一些好的活動開展。經研究國外的教育活動經驗,為學生購買對應的保險,可以有效地消除學校、家長的擔心,使學生在成長中不會因噎廢食,得以順利發展自我。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幫助學生發展之前,首先要點亮學生心中那盞燈。每個學生本心都希望自己能得以發展,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那盞燈不亮一定是有他自己個性化的困難存在。正如蔡元培所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分子的責任。不是把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給有他種目的應用的?!边@也是核心素養培養時需要特別關注的,教師需要用極大的愛心幫助學生重新燃起那盞希望之燈,這樣才能使學生主體發展從他助變為自助。
當然,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職業核心素養是人的高級心智,是內在的,具身的,整體的。布魯納指出“從表現直接推斷出素養,即使并非不可能,那也是極為困難的?!币酝庠诘谋憩F進行評價,難以全面、準確地把握復雜的職業核心素養。因此教育評價只能作為參考,它更積極的作用是進入內部提供核心素養培養的方向,和提供核心素養培養的氛圍構造。
參考文獻:
[1]“制造強國的主要指標研究”課題組.制造強國的主要指標[J].中國工程科學,2015(7).
[2]劉保華.供給側改革,新常態下新藥方[J].經營者(汽車商業評論),2015(11).
[3]施久銘.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4]陳靜漪.從職業素養入手提高大學生職業指導質量[J].職業,2015(4).
[5][6][7]田光哲.當前就業形勢對職業教育改革的影響[J].職業技術教育,2010(3).
[8]屠莉婭.基于變革社會的視角:核心素養闡發與建構的再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6(6).
(責任編輯:陳向陽)
本文系江蘇省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3SJB88002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朱安莉,江蘇省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工業園區分院(江蘇蘇州,215123)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及機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