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玉成+繆朝東
摘要:在“培養工匠精神”的引領下,發現學生的先天稟賦和興趣以保護工匠培育的內生力,培育學生的創新和執著精神以增強工匠培育的永動力,做好“傳幫帶”以匯聚工匠培育的外助力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工匠的長期培育與選手的短期培訓之間的矛盾,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缺乏致使工匠培養失范的尷尬以及教師單兵作戰,缺少團隊師資指導的艱難等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職業教育;技能大賽;工匠精神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10C-0010-03
“普高有高考,職教有技能大賽”,技能大賽作為職教領域展示職教成果和師生才華的重要平臺,得到的社會關注度日漸提高。2016年國賽主題“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的確定和全面踐行,更是一種在國家層面上全力推動“工匠精神”回歸的務實之舉。對于職業學校來說,此主題不失為一面旗幟,一座航標,它鮮明昭示了現代職業教育的主旨和發展方向。在此推動下,各級各類的技能大賽必將為未來大國工匠的培育提供試驗的平臺,各職業學校也將會視技能大賽的備賽過程為打磨和塑造未來大國工匠的重要契機。
有“行”必有“思”,有“思”方促“行”。為了更加深入認識技能大賽的推行意義,探知備賽過程對于人才培養的真正價值,探索出一條可具指導性的途徑,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在與帶出金牌選手的老師及獲獎學生的零距離接觸和深入對話、全面溝通之后,在技能大賽對未來大國工匠培育的“獲”與“惑”這兩方面作了以下思考。
一、工匠精神引領下的“收之獲”
所謂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落在個人層面,便是一種認真精神,一種敬業精神。該精神的核心貴在從業者不再是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糊口的工具,而是能對職業心懷敬畏,對工作認真執著,對產品求精負責。他們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給客戶以無可挑剔的體驗。將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
故此,若以這樣一種精神去投入備賽過程,必然會敦促團隊成員以一種追求極致的態度來對待教和習。那么,它的長期推行,也勢必對新時期的職業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它無疑會促進“職業教育以人的素質培養和提升為根本點”的有力落實,也更將促進職業學校自覺樹立起承擔“培育未來大國工匠”重任的這一教育理念。在此認識下,結合近年來我校獲獎師生的一線經驗,筆者認為,抓好以下“三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發現學生的先天稟賦和興趣,保護工匠培育的內生力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人人皆可成才;但能否成才的關鍵在于能否幫助個體找準自己的先天稟賦和興趣點,并在這種稟賦的基礎上把興趣發展成自己的職業甚至是終身事業。這樣,個體在制造甚至創造的生涯中才能產生一股內生力,對自己的“產品”有著精益求精的自覺愿望和追求熱情。
職業教育的本質之一就是因材施教、科學培養,體現在教學實踐中,便是要重視發現、保護和發展學生的某種先天稟賦,并努力為之創造適宜其蓬勃發展的環境。雖然職業學校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業處于落后位置,但只要我們能改變原有單一的評價標準,便可欣喜發現大多數學生是各有所長的,經過打磨便可異彩紛呈。就以陳列于我校孫林老師工作室里的學生成果來看,航拍飛機、智能小車、炸彈、數字鐘、無線充電、電子琴、智能家居控制、太陽能多功能充電器、溫度傳感檢測儀等成品令人目不暇接,這些極具創意的成果皆出自學生之手。它們足以讓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學生的先天稟賦和興趣所在,再助力學生將此逐步外化成能力,便可促進學生學有所長、日趨進步和日益提升。
(二)培育學生的創新和執著精神,增強工匠培育的永動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于年輕一代綜合素質的發展。工匠精神之一的創新意識,是今年國賽的核心主旨,這在今年的省賽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而對于訓練和大賽來說,創新又是無處不在的,無論是豐富的訓練方式還是師徒傳承形式抑或大賽的賽題呈現等,都蘊含著多變的創新因子。所以,它需要我們去鼓勵,去激發,鼓勵學生不惟書本,不惟權威;激發學生敢于挑戰,敢于創新。它也需要我們平時做有心人,要善于抓住學生靈感的小火花,哪怕有的想法在我們看來可能比較幼稚,有的可能在現在看來根本不可能實現,都要予以鼓勵,加以及時指導。
當然,工匠的培養和成長是受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專注便是其中很重要的品質之一。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未來的工匠們自信而專注的臉龐讓我們感動。可以說,年輕一代工匠的集中出現和嶄露鋒芒將會成為一個民族自信的脊梁、實力和底蘊。現代工匠更專注過程,將過程視為與結果同等重要。2016年全國技能大賽便將操作過程作為評分的重要依據,要求選手規范擺放用具,保持場地秩序,踐行操作程序等,以此引導選手培養注重日常,精細過程以及積累賽事細節等良好習慣。深思大賽要求,我們不難發現它對從事工作的專注度的重視,只有具備專注品質的人,才會在目標追尋過程中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考驗。
創新、專注以及更多的優秀品質,一旦養成便受益終身;但養成也非朝夕可成,所以平時的歷練和點滴的積累都需持之以恒。唯有如此,方可培養出具備內在永動力的真正工匠。
(三)做好“傳幫帶”,匯聚工匠培育的外助力
每位工匠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想要成為大國工匠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扎實掌握某一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那么,如何才能在訓練過程中切實有效地實施教學和訓練呢?
縱觀我校帶出金牌學生的老師便可發現,他們的成績都扎根于一些相同的做法:他們已習慣于千方百計嘗試各種辦法來幫助學生掌握和提高專業技能,他們樂于放下自己是知識傳授者的形象而與學生一起切磋琢磨、相互促進和提高,他們主動追求視野的拓展,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他們擅長打破師生、生生之間的隔膜,真誠溝通,樂于分享。就如我校非科班出身的老師王亞芳,歷來堅持與選手同步做題訓練,直面工程算量項目賽制規定包含機算3小時、手算5小時的大容量計算強度的挑戰。當工程算量高職組選手劉茜瑩同學在歷經手算、機算訓練一段時間以后,提出了大項目先列項后計量、小項目先計量后列項的訓練心得之后,王亞芳老師能真誠接受,在匯聚了“傳”“幫”“帶”多方力量之后,師生共同提高了訓練成績,最終斬獲了2016年該項目的省賽金牌。
二、工匠培養征程中的“存之惑”
工匠的培養任重而道遠,工匠的成長過程也是漫長而艱辛,歷經大賽的指導教師和學生選手在收獲鮮花和掌聲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的迷惘與困惑。
(一)工匠的長期培育與選手的短期培訓出現效益之間的矛盾
每個大國工匠的培育都需堅持不懈漫漫征程的歷練,甚至是終身的堅持。但就當前學制來說,三年制中專生的在校時間僅為2.5年,五年制學生在校時間也僅有4.5年。對于一個工匠的培養來說,這樣的時間明顯是短暫而緊張的,要想在有限的時間里培養出稍具雛形的工匠,就必須要求教師在短時期內迅速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那么,訓練的強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很多學生初時還能饒有興趣地進行技能訓練,但一段時間后就因經受不住高強度的單調訓練而不顧教師勸導選擇中途放棄,這就給選手的選拔工作和可塑之才的培育過程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二)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缺乏致使工匠培養失范的尷尬
一般來說,職業學校開設的所有專業都對應著職業群中的職業,但我國目前還尚未全面頒布職業資格標準,更不要提職業資格標準的分級、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具體要求和細節了。可是,在日本、德國等這些工匠國家里,卻都有明確的職業資格標準和一整套高品質高標準的工匠制度,以及對違規者的嚴厲懲罰政策,這些成熟完善的制度,可能就是這些國家以高品質立世的內在之源之一了。
上述的這些欠缺使得我們的師生無論是參賽還是訓練都遭遇著種種尷尬。就以工程算量的比賽項目為例,該項目的比賽評分標準一直不確定,我省多年以來均未公布過具體的比賽標準,這導致師生有種感覺,即成績的取得偶然性也是很大的,據說就連裁判也沒有可能做到100%的正確,所以日常訓練便只能確保算量的大致方向,細節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偏差。坊間對國家頒布的算量規范也有諸多爭議,現在通用的是允許誤差在千分之三之內,所以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指導難度很大,所謂的技能師徒傳承,就當前國內來看,更多的是依靠師徒的個人經驗和直覺而已。
(三)教師單兵作戰,缺少團隊師資指導的艱難
團隊指導具備著智慧碰撞的優勢,集體力量的強勢。但就目前備賽形式來看,各校大多是以教師單兵作戰形式為主。以我校王亞芳老師的帶隊經歷為例,整個漫長的訓練過程都是她一人孤軍奮戰來指導三個學生,在急需解決工程算量需要大量習題而市場上沒有現成訓練題庫的難題時,一個人的力量就顯得尤為心有余而力不足,因為解決這個難題的當務之急便是需從與建筑相關的企業收集設計圖紙,照圖出題;但因困于教師個人關系有限的不足,最終導致圖紙來源少,擬題內容不足。教師單兵作戰帶來的劣勢在參賽時刻體現更為鮮明,因為參賽時刻學生得失心極重,臨場發揮極易受到影響,此時,老師的減壓安撫、細節指導都可以決定著一位冠軍的產生。但是,僅有的帶隊老師在疲于應對各種突發的大小情況時往往顯得顧此失彼,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參賽成績。
總之,上述尷尬正是直接折射出目前各校工匠培育氛圍不夠濃厚,工匠成長土壤并不肥沃這一現狀,它直接導致了每所學校僅有少數學生能得到長期的專業的指導訓練這一無奈實情。也就是說,只有具備了有足夠多的教師來參與指導這個前提,才會保障我們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才能為我國由“中國制造”轉型為“中國智造”提供更多的工匠型人才支撐。
技能大賽如火如荼,技能技術的培養正日益受到重視。可以說,技能大賽對未來工匠的塑造作用與積極意義是毋庸置疑的。筆者有理由相信,隨著對技能重視程度的提高,隨著各校備賽與參賽經驗的積累,隨著有關制度與標準的制定和成熟,未來擁有頂尖技術的一線技能工匠必將在此起航。
(責任編輯:方健華)
作者簡介:樊玉成,江蘇省宜興中等專業學校(江蘇宜興,214206)教師,教育學碩士,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繆朝東,江蘇省宜興中等專業學校(江蘇宜興,214206)副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機械專業無錫市學科帶頭人,正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