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貝+朱曉潔+沈殷東



摘要:信息社會,公眾面臨的問題不是信息的稀缺,而是身陷海量信息時如何選擇有效信息。特別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自媒體以其自身快節奏、高效率、低成本的特點,使原本就大量的信息呈裂變式增長。本文通過對自媒體的特點及其發布的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等問題的探討,尋找大學生在被各種信息裹挾時,如何提高自身媒介素養,在信息爆炸時代獲取信息的主動權、如何在碎片化信息中汲取有用的內容的方法。
關鍵詞:自媒體 信息 大學生
一、自媒體及其特點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具有全天候的伴隨性開放性、易用性、高時效、互動性強是其最顯著的特點。相較于傳統媒體,自媒體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傳播主體多元化
與以往主流媒體掌握話語權的情形不同,進入自媒體傳播時代,信息傳播主體日益多元化。無論是知識分子傳播自身的學術觀點、草根階層傳播事實、政府官員傳播政務信息,抑或是商家傳播商品信息,都可以通過自媒體進行信息的快捷迅速發布。自媒體傳播時代形成了公眾、政府與社會組織等多角色積極參與互動,在自媒體傳播平臺上集體發聲的發展態勢。自媒體的信息散播正在創立一個 “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 的新權力結構。
2.傳播內容精細化
自媒體時代,雖然每天有海量信息產生,但這些信息由于不同的傳播主體發出,自動形成了分類。各種公眾號針對目標受眾不同而進行的精準營銷,使得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利益獲取信息,實現基于個人興趣與個人信息需求來進行信息內容的聚合。
3.傳播形態裂變式
自媒體在傳統媒體一對多的信息傳播模式基礎上形成了多對多的信息傳播模式,具有明顯的裂變特點。一條信息一經發出,可能在短時間內即被大量轉載,被更多受眾閱讀、轉載。
4.傳播平臺開放化
自媒體以其低門檻、開放化的特點吸引受眾。只需簡單注冊即可擁有自己的賬戶,即可進行信息發布和分享,行使自己的話語權,形成以自己為中心規模各異的“節點共享”。
5.傳播效果難控化
正是由于自媒體信息傳播平臺的開放化和傳播形態裂變式,使得信息在傳播時其效果幾乎無法控制。一條信息經大規模傳播后,產生的輿論、社會影響是無法全部消除的,一旦處理不當會造成更大范圍的破壞。
二、大學生對自媒體信息的選擇
(一)大學生使用自媒體情況數據分析
近年來,多種自媒體平臺的發展,也為受眾提供了更多選擇。大學生群體作為自媒體用戶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初步了解大學生使用自媒體情況,筆者通過對文獻查閱,得到以下數據:
“2015年10月至12月,我們對上海、南京、廣州三地的7所高校的大學本科學生進行了調查。共計發放問卷1360份,回收1270份,有效回收率為93.4%。本次調查主要涉及大學生個人基本情況、學習與生活、網絡社交媒體使用、網絡求職等四個方面。為了減少樣本偏差,在抽樣過程中盡可能平衡了學校等級(重點高校和一般高校)、學科、專業與年級分布。
本次調查有效樣本為1270人,其中男生628人,女生642人;平均年齡為21歲,最大為25歲,最小18歲。”
1.常見自媒體平臺使用率,具體情況見圖一:
(資料來源:《上網干啥?朋友圈多大?——上海、廣州和南京大學生網絡使用情況問卷調查報告》)上圖顯示,QQ和微信有超過97%的人使用,是最常用的社交工具。新浪微博排名第三,使用者超過80%。其他社交工具的使用率都在50%以下。但值得注意的是, Instagram和Facebook在中國大學生中也有一定市場,前者的使用率為近22%,后者則近14%。
2.作為我國較具代表性的自媒體平臺,微博在大學生群體中擁有高人氣。有一半的被調查者表明”幾乎每天”使用微博。具體情況見圖二:
(資料來源:《上網干啥?朋友圈多大?——上海、廣州和南京大學生網絡使用情況問卷調查報告》)
3.在微博信息關注類型中,大學生關注最多的信息為娛樂類,其次是時政類,具體情況見圖三:
(資料來源:《上網干啥?朋友圈多大?——上海、廣州和南京大學生網絡使用情況問卷調查報告》)從以上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自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范圍較廣且使用率較高。而大學生在選擇自媒體中發布的信息時主要偏重娛樂化成分。
(二)大學生在自媒體平臺上信息選擇目的
大學生出于各種目的選擇不同信息,但除了出于個性化需求而選擇的信息,如:畢業生關注企業招聘信息等,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對自媒體平臺上信息的選擇并沒有明確目的性,而是可能存在以下幾點原因:
王盟等人認為大學生出于逃避現實和對社會化的恐懼選擇信息。對大學生來說,一方面應用自媒體是為了逃避社會壓力,尋找輕松和具有娛樂性的信息,從而達到緩解壓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校園格局構建了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對社會化既恐懼又好奇的心理使得大學生刻意回避外界轉而求助自媒體——成為他們與外界聯系的“中介”,讓他們得以通過自媒體平臺發出的信息窺探外界,并試探著在這里找尋邁出社會化的腳步,宣泄在現實中的壓力和不良情緒,彌補在現實中的不足,規避現實中的尷尬。
傳播學者鮑爾·洛基奇等人曾在《大眾傳播學諸論》著作寫過:一方面說媒介效果之所以能夠產生,不是因為全能的媒體或無所不能的信息,而是由于在特定社會系統中,媒介以一定的方式使特定受眾的需求得到滿足;另一方面是在信息化媒介社會里,人們越來越多地依靠媒體來認識和了解社會,并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來幻想或逃避。這兩方面很好地闡釋了大學生為滿足自身某種需求而接受新媒體以及通過媒介來逃避現實社會的現狀。龔莉紅等人認為大學生出于滿足心理需求的目的選擇信息。通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分析出大學生在第一層(生理需求)、第二層(安全需求)這些基本層面都達到滿足后,“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更為強烈。他們渴望被社會承認、接納和尊重,通過個人的努力來達到社會的認可,有著強烈的個性表達的需求,但是囿于社會角色的限制 ,許多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不能暢所欲言 。自媒體的自我表達性恰恰為大學生提供了一片自由、虛擬以及開放的空間供他們暢所欲言,大學生群體形成自己的亞文化圈。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其對知識的需求、視野的開闊也使得他們的自主與自我意識進一步加強;這反過來又加強了他們對新媒體的接觸依賴。
王華等人等人認為大學生存在儀式性瀏覽信息。除了社會交往、展示自我、娛樂互動等工具性信息選擇,出于習慣性、消磨時間和跟風等目的,儀式性地瀏覽信息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大量的空閑時間,多樣化的上網設備,便利的上網條件等因素都加劇了大學生儀式性瀏覽信息的情況。
(三)信息的主動選擇與被動選擇
從表面來看,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不再是被‘推給受眾,而是受眾主動去“拿”,即受眾主動選擇信息。而實際上,自媒體信息的呈現具有分眾化的趨勢,基于興趣愛好不同和用戶細分的專業化人群聚集使不同興趣愛好者之間、不同社交軟件使用者之間的“圈子隔離”越來越明顯。因此我們所能獲取的信息僅僅局限于某幾領域而在此范圍之外的信息我們很少能接觸到。在我們選擇信息之前就已經“被”信息選擇了。
三、大學生與自媒體信息間的互構
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與自媒體發布的信息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構建的關系。這方面是值得重視和加強討論的領域。
(一)自媒體平臺上的信息對于大學生的影響
大學生很容易滿足于對自媒體提供的“繁榮意向”中而迷失自我。“媒介信息和符號制造術四處播散,滲透到了社會領域,意義在中化了信息、娛樂、廣告以及政治流中變得平淡無奇,面對無休無止狂轟濫炸,面對各種意圖使人們去購買、消費、工作、選舉、填寫意見或者參與社會活動的持續不斷鼓動和教唆,大眾已經感到不堪并充滿厭惡之情于是,冷漠的大眾變成了憂郁而沉默的大多數,一切意義、信息和教唆蠱惑均內爆于其中,就好像被黑洞吞噬了一樣。”在被媒介操控的網絡,大學生已經完全喪失主體哲學曾經賦予人的那種思想、意志和情感。
(二)大學生對于自媒體平臺上的信息的影響
由于自媒體傳播的便捷性和虛擬性,虛假信息的傳播很容易產生“蝴蝶效應”。信息不斷強化之后,形成群體認知。群體認知一旦形成,將很難被打破,桑斯坦將其稱為“信息流瀑”。對于任何個人來說,這種群體認知都代表了無形的群體權威。尤其是在目前自媒體隱匿著新的話語霸權的情況下,某些不真實的信息經過“大 V” 的功利性呼喚,即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哪怕事后證實是虛假信息,然而謠言一旦產生,產生的危害也很難一時消除。
而大學生群體作為青年一代本應對目前混亂的網絡信息體系做出反應,但實際上他們對所處的網絡媒介環境尚未樹立起強烈的責任感。對垃圾信息的漠視、放任加深媒介信息的真偽難辨,不加思考的轉發與隨意鏈接等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并不少見。
(三)培養媒介素養
在此狀況下,大學生急需提高自身媒介素養。通過培養人們在面對不同媒體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從而加強有效使用話語權的能力。話語權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指話語權利(Right),是公民運用媒體對其關心的各種社會現象提出意見和發表建議的權利。第二部分指話語權力(Power),指公民意見表達的有效性,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楊龍飛.自媒體傳播時代受眾媒介素養中信息觀的構建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4.
[2]王盟.自媒體時代科學傳播“傳受一體化”趨勢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3,(06).
[3]向浩.新媒體語境下的大學生媒介依賴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
[4]龔莉紅.科學引領“自媒體時代”的青年學子大學生使用自媒體特點及管理[J].江 西 青 年 職 業 學 院 學 報,2012,(12).
[5]田瑩.自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的甄別和引導[J].科技傳播,2014,(01).
[6]蔡華健,劉堯飛.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對社會熱點關注傾向調查分析[J].學生工作,2015,(01).
[7]王華.青少年社會化媒體的使用與滿足研究[D].湖南大學,2014.
[8]焦樹民,劉國珍.論自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04).
(作者簡介:[1]俞貝,本科,南京工業大學,社會工作;[2]朱曉潔,本科,南京工業大學,社會工作;[3]沈殷東,本科,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