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國主義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不同時代愛國主義有著不同的思想內容,是一個歷史范疇。歷史視閾下的愛國主義,經歷樸素愛國主義,階級背景下的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擁有民族性;在時代視閾下的愛國主義有著特定的時代內涵,應樹立理性的愛國主義,克服非理性的愛國主義,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之下,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精神無時無刻不充滿生機與活力,并被充實以時代特征及改革開放實踐的內涵。尤其是在當下,應直面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正確處理愛國主義與世界共同繁榮發展這一歷史性課題。
關鍵詞:愛國主義 經濟全球化
一、樸素愛國主義擁有民族性,但區別于民族主義,絕不是狹隘的民粹主義
(一)樸素愛國主義
在中華民族這方古老而又勇于創新的大地上,我們的祖先用其無窮的智慧和無比堅強的意志與惡略的自然環境斗爭后創造出來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其中,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這片大地上經過長久的積淀,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這些民族情愫成為人們愛國情懷的強大認同感,是無數的愛國人士為不受外來的、異族文化的民族侵略最堅強的精神依靠和行為支撐。在歷史條件下,愛國主義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兒女反對封建主義壓迫、帝國主義侵略的堅定意志,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國家的繁榮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巨大貢獻。
從古至今,愛國主義彰顯出民族氣節,正如民族英雄岳飛在《滿江紅.寫懷》中所展現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悲壯情懷。在秦漢時期以聚居人類東方遼闊區域的中華民族的先民們以愛國主義形成民族凝聚力,共同守衛自己的家園以此抗擊外族的入侵。長城就是為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擾而建立起來的。古代中國愛國主義文化中,所謂的愛國就是馳騁疆場,拒敵于千里之外。那時還沒有建立起民國時期的漢族、滿族、藏族、回族、蒙族的五族共榮。也沒有如當今社會下,新中國建立后多民族共同繁榮的中華民族這一概念。
中國自從漢代開始,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國家和民族的統一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但在中國的這個范圍內,也同時出現幾個政權并存的現象,究其原因是政權內部的政治斗爭,各個民族之間的矛盾激化致使中國多次出現分裂的局面。分化了的中國其本質并不是“國”的概念,而是以一種封建割據的形式短暫存在。然而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是所有愛國人民的共同愿望,無論哪一種的方式或者什么樣類型的分裂都不可能長久存在。正如《三國演繹》中第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間接印證了在不同歷史時期,矛盾也會隨著主客體所處的客觀狀況而轉移。在這里要經歷一系列的否定之否定,其所處的趨勢是國家統一。
在私有制社會中,上層階級是剝削階級。作為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其愛國主義具有深刻內涵。一是當外敵入侵時,剝削階級為了能夠繼續的維持其自身的統治地位和經濟利益,也會與侵略者斗爭,所以,在這樣的環境基礎上,這種行為有利于整個民族和國家的生存發展。正如希波戰爭中,數次以雅典和斯巴達為主的城邦抵御從波斯遠渡而來的侵略者的侵犯。最后以希臘聯軍大敗薛西斯的波斯大軍,成功的保衛了希臘的利益,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二是當國家的統治階級迫于敵人的壓力之下,為了保持剝削階級的私人利益,那些剝削階級往往會同侵略者妥協,以暫時保存自身的利益。甚至會成為侵略者的鷹犬反過來迫害那些具有真正的愛國人士,損害那些維護本國利益的勞動人民。在中國的近代歷史中,清政府中的那些腐朽份子就是典型的帝國主義的幫兇。三是占據統治地位的私有制階級會因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向外來侵略者妥協,然而這種妥協是通過出賣本國人民的利益而實現。如南宋政權每年給金國的歲幣,鴉片戰爭后中國政府所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都是本國的統治階級為了繼續維持自身的統治地位作出的無底線的妥協。在階級社會中,不論統治階級對外來侵略作出何種態度,其目的都是維護自身統治以達到延續自身利益的目的。
在階級斗爭中,由于不同階級的人所代表的階級利益有所不同,因此,先進的階級為了維護其自身利益,他們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革命的方式來樹立。正如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使歐洲其他各國的封建統治者日日焦頭爛額,擔心本國的封建貴族統治地位被推翻。面對外國武裝干涉的威脅,這場戰爭對于法國的民眾來說是一場保衛革命的戰爭。但由于法國將領們的消極作戰和貴族軍官不斷的叛變,法軍節節敗退。普奧聯軍很快進入了法國的領土。面對當前的國難,法國民眾奮起反抗,積極投入保衛革命的斗爭。愛國在這里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反抗侵略者,同時反對那些反對革命成果的封建貴族階級。民心所向,誰代表了民眾的利益,誰站在人民的一邊誰就是愛國者。而相反,誰站在人民的對立面誰就是賣國者。最終,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因涉嫌里通外國,被送上斷頭臺。
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歷史使命。新中國成立之前,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兩者是相互統一的。無產階級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過程中,人們將會逐漸擺脫民族主義的狹隘的思維方式,而是同本國人民利益和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正如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作為被侵略的國家,中國的愛國主義需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我們是國際主義者,我們又是愛國主義者,我們的口號是為保衛祖國反對侵略者而戰。對于我們,失敗主義是罪惡,爭取抗日勝利是責無旁貸的。”只有為國而戰,打敗侵略者,才能獲得民族的獨立解放,才有可能讓勞動人民——無產階級得到解放。在這場戰爭中,消滅日本帝國主義也是為了幫助外國人民。愛國主義是民族解放戰爭的國際主義,在中國愛國主義的體現就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在現階段,愛國主義作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民族精神,它成為了全力鞏固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維護國家統一、加強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并成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要動力力量。
(二)愛國主義的民族性
列寧曾指出:“愛國主義是由于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當國家的概念建立起來的時候,熱愛養育自己的土地,熱愛這片土地上朝夕相處的同胞這是愛國的最基本的表現。伴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的認知度提升,愛國主義此時發生了變化。正如孫中山先生所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概念,和以往的戰爭都不一樣,在當時的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憂外患。擺脫封建階級的統治,帝國主義的壓迫,維護國家利益主權完整成了當時的主要歷史任務,同時成為愛國主義的重要體現。清王朝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以滿族為上層階級統治中國近300年的時間。在這近300年的時間中,漢族以及各少數民族受到了不平等的民族政策的對待。當時的滿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僅僅用近六萬的軍隊打敗了擁有兩億人口的明王朝。在清王朝統治時期,不斷有打著反清復明口號的義士進行抗爭。為了打開被束縛的民族桎梏而努力。如果我們回到了上個世紀,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代表戰勝國一方去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在凡爾賽合約上簽訂喪權辱國的協定,把原本德國在中國膠東半島的利益轉移給日本,使國人深刻感到弱國無外交,學生走出校園抗議政府,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整個國家都對英法這種綏靖政策出賣他國利益感到憤恨,五四愛國運動就此拉開帷幕。到了20世紀上半葉,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此時,保家衛國,抵抗日寇成為了當時愛國主義的集中體現。在抗日戰爭期間,不論是冀魯豫地區的回民支隊,還是隱匿叢山的高山部落,或者是在敵后堅持抗戰的有這相當數量的滿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的少數民族的東北聯軍指戰員,他們都為了中國的抗戰勝利、中華民族的自由與解放奉獻出了自己的青春與熱血。
(三)從愛國主義到民粹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恩格斯創立的第二國際社會主義者的大多數領導人站在本國的資產階級一邊,奉行狹隘的民族主義路線,宣傳那些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盲目、偏激、極端的愛國主義,高喊“保衛祖國”標語,援手本國資產階級政府的對外戰爭。然而一戰是西方帝國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爭奪殖民地的非正義的戰爭。因此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愛國主義被迫成為了帝國主義鼓動本國民眾的機器,成為了被利用的宣傳工具。
“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情感”。這句列寧的關于愛國主義的名言絕對化的時候將致使愛國走向了一個極端,就是成為了以狹隘民族利益為主的愛國主義。我們所提倡的愛國主義,絕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會被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利用成為他們的工具,其主要的原因是這種民族主義對于本民族具有盲目的肯定性,同時對于其他民族具有強烈的排斥的情感和心理。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和德國他們的那些所謂 的“愛國主義”就是通過借助愛國主義的名號,宣揚極端的民族主義,然后為其發動侵略戰爭而冠以合法性。在這里,愛國主義成為一件偽善的外衣披在了那些發動侵略的帝國主義的身上。
二、時代背景下的愛國主義應以增強民族凝聚力為主要內容
(一)愛國主義的辨別與內在要求
時至今日,愛國主義在和平的年代也應該有其時代性。對于愛國主義的理性認識,其要求就是要準確把握客觀條件,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葉蔽目,不見泰山。正如抗日戰爭時期,對于發出速勝論這樣判斷的國人,其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可以早日結束抗日戰爭,使淪陷區的國人盡早擺脫被奴役被壓迫的悲慘命運,使中國的領土主權能夠早日完整。對于那些速勝論的人們,“他們或根本忘記了強弱這個矛盾,而單單記起了其他矛盾;或者對于中國的長處,夸大了離開了自己的真實情況,變成另一種樣子;或則那一時一地的強弱現象代替了全體中的強弱現象”。其原因主要是歸結于那些鼓吹速勝論者沒有勇氣承認敵強我弱這個事實,他們抹殺了這點實事,也就抹殺了真理的一方面。在全國抗戰的大背景下,如何愛國,怎么愛國?最基本的定義就是怎么能夠維護祖國的領土主權不受侵略者的侵害,如果受到了侵害,又怎么能夠為了保護國家的利益,民族的獨立去與侵略者抗爭。這就是對愛國最低標準的要求。這也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客觀因素。由此可見,如何愛國要用理性的思維去看待問題。
然而,與理性愛國主義相對的是非理性的愛國主義,同時這種愛國主義是一種極端的愛國主義,這種極端的愛國主義主要的表現方面是民族主義。在和平年代,抵制某國的產品就是愛國主義的體現?當民眾對某國為假想敵對其去抵制此國的產品的時候,事實上在市場經濟這個看不見的手的調控下,所謂的某國品牌的產品已經和本國的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日本的“夏普”牌電視機的生產線是在中國,返銷日本的電視上會印有“made in china”的標示。這樣來看待這個所謂的日本品牌的電視機,到底是中國的還是日本的?同樣是商品,日本的汽車許多流水生產線也在中國,是和中國的汽車制造行業合資制造,如“廣汽本田”、“一汽豐田”等企業。然而在愛國主義情緒的帶動下,伴隨著民族主義的高漲。當我國與某國在外交層面和領土糾紛發生嚴重分歧的時候,國內的愛內主義情緒隨之高漲,尤其某國在歷史上對我國造成傷害的歷史前提下,在對我國造成傷害后并且拒不承認歷史罪行的時候,愛國情緒會急劇高漲以致爆發。如果這種情感沒有受到正確的引導。民族情感會施加予與其相關的任何事物,變成非理性的導火索。就如在釣魚島爭端問題上,慰安婦相關問題上,國內民眾對于日本的態度表示強力的不滿,國內示威游行表示抗議,表達不滿的情緒。這本是體現全民族凝聚力的一個很好展現。然而,在游行中,因為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新仇舊恨的疊加,卻不能發泄出不滿的情緒,游行者把這種仇恨的情緒施加給了本國的同胞。焚燒日本國旗不足以泄憤,一些民眾對路上的日本品牌的商店打砸,對開日本品牌汽車的中國公民進行指責甚至身體上的傷害。這些暴力手段雖然解一時之恨,傷害的卻是自己的同胞的財產和健康。這就是愛國主義中非理性的一面,民族主義的到民粹主義的轉變。事后經過調查,那些施暴者往往是那些社會中的下層人民,借著游行示威隊伍的高亢情緒對本國同胞進行傷害。在他們心理,反對日本,抵制日貨是一個方面,同時是對他們現在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的一種宣泄。他們的行為是多種情緒疊加后的結果而導致。我們應該對那些不首先以國家的,人民利益考慮的偽愛國主義畫上一個問號,試問他們的這種愛國主義情感是否真的正確。所以在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到人們的主觀愿望和客觀效果是否相一致。那么怎么才算是相互協調相互一致的正確的愛國主義呢?我認為首先要站在我家的整體利益上其思考,自己的這種行為是不是真正的委會了國家的形象,是否確實有利于人民的長久利益。如果不是,那么那些打著愛國主義的旗號去為所欲之事的人們不能稱之為愛國主義。
(二)愛國主義需增強民族凝聚力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制度下,市場經濟已經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并且碩果累累。自由貿易提升了國家的綜合國力,也提高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人民可以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自己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選擇什么樣的產品是人們生活中最正常的一件事,可是當這種選擇披上了一層“愛國”的外衣之后,這就變得盲目、沖動并將走向畸形。有這樣一家公司發布了一條讓人啼笑皆非的通知,通知的大概意思就是該公司的員工不能購買蘋果公司新推出的一款蘋果手機,理由是:1.蘋果手機特別貴;2.在黃巖島問題上美國是菲律賓的后臺,買蘋果就是不愛國;3.有這些錢可以為家人花。結果:如果發現購買就開除。新出的蘋果手機的確價格不菲,可能是由于外觀時尚,性能突出,該手機的確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但對于蘋果手機的認同以及購買與是否愛國又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且不說在中國的富士康工廠是蘋果的最大海外加工廠,也是“made in china”。單是在市場這種競爭的環境下,該產品滿足一些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這難道不可以嘛?一部好用的手機的確能為生活提供便利,而怎么選擇同時是人們的自由。這個公司就是老板用專制的方法強迫員工選擇的自由。表面上的說法既為了國家好也為了自家好。可是卻用“愛國,愛家”冠冕堂皇的理由限制人自由選擇的權利。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方興未艾,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帶領下,在與傳統的愛國主義條件的對比下。當今的愛國主義更是強調開放與包容。當今的愛國主義是一種對外開放的愛國主義,江澤民指出:“我們堅持的愛國主義同狹隘的民族主義是有本質區別的,要使人們懂得堅持對外開放,認真學習世界各民族的長處,積極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增強我們的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國的發展,這本身就是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要把弘揚愛國主義和對外開放的理念結合起來,要通過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極大限度的提升國家的經濟實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同時我們要保持頭腦的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認清形式防止西方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實行經濟霸權,防止別有用心的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要時刻提高警惕,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全球化的經濟浪潮,促使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的國家加大了聯系。似乎應證了亨廷頓的觀點;未來世界將不會出現一個單一的普世文化,而是有許多不同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因此我們應該尊重世界各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在全球化經濟下,我們要懷著求同存異的心態,包容世界文明促使世界經濟共同發展。我們又要堅決反對那些打著自由、人權為幌子的別有用心的國家對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橫加指責干涉,新時代下的愛國主義是一種開放的包容的愛國主義,我們要緊密團結一致,努力加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同時要防范外部敵人對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破壞。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2]江澤民.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3]《列寧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藺程遠,在讀研究生,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攻讀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