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軼燕
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是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基本要求,所以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斷發展的,經過“有一定興趣——產生較大興趣——穩定的興趣——成為內心樂趣”這四個階段。因此,數學教師要利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若干舉措,以期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創設教學情境,促使學生愿意學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新學材料有內在興趣。”如在教學“數序”時,筆者準備了大量色彩艷麗的動物圖片作為直觀教具,并依次向學生出示。筆者問學生:“你們看這兒有幾座美麗的小房子?第一座房子里住著誰?第二座房子里住著誰?第三座房子里住著誰?第四座房子里住著誰?第五座房子里住著誰?”學生很快回答出房子的數量,以及5座房子里分別住著的動物。由此可見,利用生動形象的圖片創設教學情境,并添加一些情節,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以便他們進入更好的學習狀態。
二、引導學生參與教學,促使學生主動學
教師的責任不僅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還應悉心指導學生將靜態知識轉換為動態探索現象,最后上升到理性認識。
如在教學“6的組成”時,筆者在多媒體上出示了一棵桃樹,桃樹上面有6個桃子的圖片。筆者對學生說道:“小猴摘了桃子,并把桃子裝進兩個筐子,準備送給朋友,請你們幫它分成兩份,好嗎?”學生馬上興高采烈地將“桃子”裝在兩個筐里,說出6可以分成4和2,或者5和1這兩種分法。把抽象知識形象化,有利于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給學生表現的機會。
三、開展啟發教學,促使學生創造性地學
創新思維是學習的重要基石,教師可通過聯想,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給學生創造說的機會。如在教學數字3時,筆者出示了3個氣球、3朵花的圖片,然后問學生:“在生活中還有什么可以用3表示?”學生回答道:“3個人、3個書包、3個班級等。”在認識形狀時,筆者出示圓柱體的圖片,讓學生進行聯想,有的學生說圓柱體像垃圾桶,有的學生說圓柱體像金箍棒,有的學生說圓柱體像小娃娃,有的學生說圓柱體像圓圓的汽車等,學生們積極發言,課堂氛圍非常活躍。
四、組織富有童趣的教學游戲,促使學生活潑地學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游戲引入課堂,巧妙設計新穎的練習,創設輕松、活潑的學習情境。如筆者開展“小雞找家”的游戲,筆者當雞媽媽,學生當小雞,雞媽媽帶著小雞去草地上捉蟲。雞媽媽說:“天快要下雨,小雞趕快回家。”小雞們看著自己手上的圖片,按照圖片去找相同圖形的家,比一比誰找得又快又準。通過游戲進行圖形分類的強化練習,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優化了教學過程,寓教于樂。
五、加強直觀教學,促使學生愉快地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遠遠不夠,要想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和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教師還應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筆者讓每位學生把長方體的牙膏盒六個面都糊上紙,且每兩個相對的面糊上一樣顏色的紙,讓學生先觀察長方體的六個面,再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分別是什么形狀,面與面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因為動手糊過牙膏盒,又對牙膏盒進行了仔細觀察,所以他們能較快說出觀察結果。最后,筆者又引導學生觀察牙膏盒的其他部分,讓學生完整地敘述長方體的特征。在學生敘述的基礎上,筆者再使用準確、簡明的數學用語進行總結。
又如在教學“同樣多,比多,比少”時,筆者利用圖像和實物,先出示一幅8個紅球的圖片,再展示一幅有8個黃球的圖片,讓學生比較觀察紅球和黃球的個數。學生得出結果:紅球和黃球的個數一樣多。然后,筆者利用實物幫助學生建立“比多、比少”的概念。筆者先把6個紅球放進一個袋子里,袋子剛好裝滿,然后取出紅球,再放進8個黃球,讓學生觀察思考:“為什么放不進去8個紅球?”讓學生自主總結“大數比小數多,小數比大數少”的道理。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桃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