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轉眼之間,我從教已經十六年有余。這十六年間,發生的故事很多,有長也有短,有苦也有甜。要說我印象最深的,還是2008年捐款的那件事。
2008年,我擔任高中部的團支部書記。學校團委轉給我們支部一則捐款倡議書,目的是為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捐款。收到倡議書后,我很糾結,因為這是今年第三次捐款的倡議。第一次是汶川地震,因為汶川地震是全國性的大事件,所以我們大力宣傳并且倡議;第二次是為我縣的一位患上白血病的社會青年捐款,因為學生沒有賺錢的能力,所以我悄悄地把這件事瞞了下來,沒有倡議大家捐款。但這次又是天災,在全國范圍內也造成了一定影響。“怎么辦?”我糾結了半天,還是將倡議書下發給了各班的團支部書記,并叮囑他們利用晚自習的時間來宣讀倡議書,發動學生捐款,完成學校任務。
第二天早上,各班的團支書都將收到的捐款和捐款明細表交給了我。我大致地翻看了一下,大多數班級都收到了一百元左右的捐款。突然,有一個班的捐款數目吸引了我的目光,這個班級有五十多名學生,卻只收到了二十元左右的捐款。我馬上翻看他們班的捐款明細表。這一看,讓我很是憤怒,捐款明細表上的大多數學生都只是捐了二角、三角、五角,捐款超過一元的學生不多。憤怒之下,我立馬拿起筆,伏在辦公桌上,寫了一封“告高二全體同學書”。課間操的時候,我把高二全體學生留了下來,當眾宣讀了這封“告高二全體同學書”。
在“告高二全體同學書”中,我這樣寫道:“透過紙張,我看見你們掀開課桌,在角落里找著一角、兩角的硬幣,看到你們漫不經心地把它投進捐款箱時滿臉的不屑和施舍。我難以接受這樣的施舍和同情,我想災區的人們也不愿意接受這樣的施舍和同情。”同時,我還寫道:“我們不是去比拼捐款數目的多少,而是要表達善意,要幫助他人。如果你的善意不是發自內心,你可以選擇不表達,沒有人會責怪你。如果你是真的受到了震撼和感動,請摸著自己的心,告訴自己,我愿意幫助你們,我盡了我的能力幫助你們,我的心和你們在一起!當我們把錢投進捐款箱的時候,是一個多么神圣的時刻,不容漠視!”我的語氣很是急切,充滿了憤怒,說話的語音也帶著顫抖。不知學生是被我嚇著了,還是真的有所感觸,在整個讀信的過程中,學生們都安安靜靜,除了我一個人的聲音在回響。在“告高二全體同學書”的結尾,我更是著重強調:“捐款的數目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不要求你們捐五十元、一百元,但是買一包薯片三元、一聽可樂五元,我可以選擇不吃薯片,不喝可樂,省下這三元、五元。這就是我們的善意和愛心。”讀完了整封“告高二全體同學書”,我不知道學生們聽了之后會產生什么想法,我也管不了這么多。
下午上班時,我突然發現桌上多了幾個紙包。我拆開一看,原來是那個班上的幾位學生給我寫的匿名信,他們寫得很認真、很動情。他們寫道:“今天的事深深地觸動了我們,我們一直把捐款當成一個任務來完成,認為這是我們額外的負擔,卻不曾想過什么樣的愛心才是災區人們真正需要的,愛的前提是尊重!”在這封信的末尾,他們還一致表示要永遠地支持我。其中一個紙包里還夾了二十元錢,說這是他的心意,請我一定要轉交上去。看著學生的書信,我的眼睛不自覺地濕潤了,這就是我們的學生,擁有一顆赤子之心的學生。
轉眼之間,這件事過去八年了,每當我想起來的時候,依然是滿滿的感動。我常常想:“教育是什么?”比起那些高深的教育理論,教師的人格魅力、為人處世的方法態度更能引導學生、教育學生。我從來不曾奢望所有學生都能贊同我的觀點,認可我的教育方式。但我有我的做事原則,我按照我對教育的理解,認真做事,教育學生,并得到了部分學生的認可和贊同,我很知足,問心無愧。
在處理捐款這件事上,至少我教會了部分學生怎樣表達自己的善意,即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尊重他人,滿懷感激,不求回報;至少我教會了學生該如何面對他人的求助,不比拼,不人云亦云,量力而行,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幫助他人。我想多年之后,學生們回想起這個瞬間時,一定和我一樣,也是滿懷激動,“尊重”兩個字也一定還環繞在他們耳邊!
(作者單位:長陽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