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王巖+白麗婭
【摘要】目的 分析心血管超聲對心血管疾病診斷的價值。方法 選取本院2014年7月~2016年5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6例。對照組應用常規方法對患者進行診斷,實驗組應用心血管超聲,對不同方法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結果 心血管超聲對于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動脈栓塞以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異常診斷率高于常規的診斷方式,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血管超聲對心血管疾病診斷具有方便、快捷、無創的特點,患者對此的接受能力高,并具有很高的診斷率,很大程度上避免誤診和漏診現象的出現。
【關鍵詞】心血管超聲;心血管疾病;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54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7.0.02
心血管疾病是當前對人類健康威脅非常巨大的疾病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還在逐漸上升,且發病年齡逐漸呈現低齡化。常見的疾病類型包括冠心病、肺動脈栓塞等,動脈粥樣硬化是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基礎,探討有效的手段對動脈粥樣硬化、栓塞等病理變化予以檢查是確診疾病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醫學影像學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改進[2]。心血管超聲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并受到了廣大醫務工作人員的認可,本文就心血管超聲對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價值進行研究,現將方法和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7月~2016年5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6例。所有患者均存在疲勞、心悸、胸悶等臨床癥狀,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齡39~81歲,平均年齡(58.36±7.37)歲。
1.2 方法
常規檢查:主要包括常規的心電圖檢查,血脂組合檢測、載脂蛋白測定等。
心血管超聲檢查:使用本院現有的美國GE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型號為LOGIQ-E9,對5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診斷,將探頭頻率設定在1~5 MHz之間,周圍血管探頭頻率則設定為5~12 MHz或者3~11 MHz。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于頸后墊一薄枕,要求患者將頭部偏向一側,從頸部位置開始逐漸向上,對兩側的頸動脈進行探查,并進一步了解顱外段頸內動脈、頸總動脈及分叉部頸內動脈等結構組織的情況,得到實時的二維圖像。詳細分析患者的血管結構形態,了解走行、管壁內-中膜厚度以及斑塊情況等。通過經胸超聲了解患者的心血管狀態,對左室長軸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大動脈短軸切面、心室短軸切面等結構進行檢查,檢查過程中注意要認真觀察左心系統、右心系統、主動脈與肺動脈及其左右分支的形態、是否出現阻塞等,隨后對三尖瓣的返流量、速度指標進行觀測,通過得到的數值對肺動脈壓力、血流速度等進行判斷,針對具有典型性的結果進行攝像和記錄。同時開展下肢超聲檢查,通過超聲了解患者下肢血管的結構、形態以及血流指數等指標,了解是否存在血栓。
1.3 觀察指標
1.3.1 心血管異常結果診斷率
分析兩種方法對于頸動脈粥樣硬化、肺動脈栓塞以及冠心病等異常的檢出結果。
1.3.2 心血管超聲檢測指標
對心血管超聲診斷三尖瓣反流速度(Vp)以及肺動脈收縮壓(SPAP)結果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常規檢查方式與心血管超聲對于心血管異常的診斷率
結合本組研究結果可見,心血管超聲對于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動脈栓塞以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異常診斷率高于常規的診斷方式,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心血管超聲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診斷指標結果
患者的Vp值平均為(3.41±0.39)m/s;SPAP值平均為(56.83±7.93)mmHg。
3 討 論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其中冠心病最為常見,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心悸、眩暈和疲勞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身心健康均產生較大的威脅,治療不及時還可能引發其他嚴重的心血管并發癥,嚴重的甚至導致患者死亡。肺動脈栓塞也是常見的病癥,根據患者的輕重程度不一受到影響的肺段也不同,嚴重的甚至有十多個肺段功能受到影響,>70%的患者會存在胸骨疼痛癥狀,伴隨呼吸和咳嗽加重。該病屬于臨床中的危重疾病,死亡率>35%[3],快速診斷和治療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大的栓子引發的疼痛與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癥狀非常類似,因此還存在較大的誤診的可能性。胸痛癥狀除了和冠心病區分之外,還可能與夾層動脈瘤發生混淆。因此,疾病早期的診斷和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但是心血管疾病在癥狀表現不明顯的情況下可能出現漏診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患者的健康,需要醫務工作人員引起重視。心血管疾病的常規診斷方法包括心電圖檢查、血脂組合檢測等,但是對于心血管疾病的診斷特異性較低,對于病情的評價能力較差。心血管超聲是目前臨床中大力推行的診斷方式,在很多疾病的診療過程中都發揮出了較大的作用[4]。能夠很好的了解患者的右心系統、診斷肺動脈血栓癥狀,為疾病的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
本文主要探討心血管超聲在心血管疾病這段過程中的價值和作用,研究結果發現,心血管超聲對于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率為80.77%、冠心病診斷率為69.23%、肺動脈栓塞的診斷率為23.08%,較常規檢驗方法的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具有密切的聯系,有臨床研究發現,頸內動脈顱外段發生粥樣硬化的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明顯高于非粥樣硬化的患者[5]。本組患者中經心血管超聲檢查>80%均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提示在心血管疾病中頸動脈粥樣硬化現象非常常見。此外,心血管超聲能夠提供Vp值和SPAP值等指標,對于病情的判斷具有很好的作用。
綜上所述,心血管超聲在心血管疾病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價值,能夠為疾病的診療提供可靠的依據,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鞠 萍,孫紅光.急診床旁超聲心動圖在心血管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6,8(7):820-822.
[2] 趙莉晴,孫 錕.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產前超聲檢出率及影響因素[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6(6):930-933,948.
[3] 金 影,王克非,宋艷琴,等.超聲心動圖對心血管動脈栓塞的診斷價值[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12):76.
[4] 趙世華.磁共振應作為無創評估心臟結構和功能的金標準—2010年心血管磁共振專家共識解讀[J].中國循環雜志,2012,27(z1):90-92.
[5] 朱天剛,丁 磊,黃國倩,等.關于心血管專科醫師超聲心動圖規范化培訓的思考與對策[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4):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