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泉
【摘要】在中醫的四診之中,其中舌診是相對較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在中醫診斷中備受學者重視,在臨床診斷中與脈診的有著同樣的地位。在中醫發展中,舌診的發展與傷寒病有著密切的關系。對此本文探究了清代傷寒病醫案的相關舌診,希望通過探究為今后的現代中醫癥狀提供參考。
【關鍵詞】清代;傷寒病醫案;舌診分析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7..01
清代是我國醫案發展的興盛時期,這也是清代既是舌診理淪發展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各種舌診醫案熟時期,也是醫案發展的鼎盛時期。本文主要對清代傷寒病舌診醫案進行了探究分析,綜合各種理論,對其進行了系統的探究。
1 傷寒舌診理論促進了外感病舌診理論的發展與探討
第一,傷寒舌診理論促進了外感病舌診理論的發展。
在清代56部醫案中對傷寒病舌診進行了記錄,共有案例248例,共301人次。在不同的清代時期分析,在早期以及中期的傷寒病舌診記錄逐漸上升,而在晚期,雖然對其記錄的醫案相對較多,但是傷寒舌診的具體醫案例數并沒有顯著的變化;在一段時間內,傷寒學在寒溫之辯中具有正統地位,隨著溫病舌診理論的日趨成熟,對于傷寒舌診以及溫病的鑒別也就日益清晰。在清中期的時候,出現了絳舌,而到了晚期的時候,并沒有相關記載;但是在整個清代溫病的醫案記載中,在中期到晚期中間絳舌呈現上升的趨勢;也就是說,隨著舌診理論的發展,外感病舌診逐漸得到了發展與完善。
第二,清代傷寒病舌診醫案探討。
首先,清代傷寒病舌診醫案的舌象記錄特征。其一,進行相關醫案記錄的時候,對于異常的舌象特征進行了記錄;在記錄過程中對于舌質以及舌苔同步記錄的醫案比例為百分之二十一左右;此種記錄模式一直延續至今。其二,傷寒醫案記錄中,其中對于舌色記錄最少;而在清早期階段對于紫舌的記錄較為重視,后來逐漸的轉為紅舌。在傷寒病中有紅舌癥狀出現的時候,經常通過六經辨證的形式對其進行質量;這也就意味著傷寒病以及溫病的交界點出現,是值得深入探究分析的;其三,在清代的不同時期來說,雖然對傷寒舌診的醫案著作逐漸上升,但是其中的舌診醫案數量卻在下降,其中因為溫病舌診的應用有著一定的關系。
其次,提高對舌苔及其津液的觀察。
在對清代傷寒病醫案的分析中,其中對于舌苔的記錄相對較高,也最為詳細。通過對現今使用的《中醫診斷學》教材進行比較得知,其中傷寒病舌診醫案的相關舌色、舌形以及苔質分類等與現代的研究基本相同,但是對于各種異常苔色的分類則更為詳細,也就是說在清代的傷寒病癥中苔色有著中重要的價值。其一,異常苔色中的黑苔出現率為百分之二十四左右;但是在不同的階段,黑苔出現率不盡相同,此種結果與溫病舌診的醫案相同,通過研究表明黑苔的出現可能與中醫外感病的診斷以及當時的治療水平提高有著一定的關系。其二,燥苔。在清代傷寒病醫案中記載在百分之十八左右。其三,滑苔,其記載在百分之九左右。這也就說明了在清代的傷寒病診治過程中對于津液的狀況相對較為重視。
2 各種舌象變化與六經辨證以及治法及類方之間的關系
在六經辨證的角度來說,太陽經與白苔之間的關系相對教委密切,也就是說在初期時候,邪氣不深,并沒有對苔色起到嚴重的影響;其中陽明經證與黃舌、黑舌以及舌質芒刺之間的內在關系相對較為密切;這也就說明了陽明經證容易出現各種熱像對于津液有所損傷;少陰經證與黑苔、滑苔以及燥苔之間的關系相對較為密切,意味著少陰經陽虛寒濕以及陰虛熱盛的狀況相對較為普通。基于整體的角度進行分析,清代的傷寒舌診與六經辨證共同記錄的狀況相對較少。
在臨床實驗中,傷寒病采取下法的時候,較為常見的舌象就是舌苔呈現黑色、黃色、相對較厚、干燥,其舌質芒刺、裂紋;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傷寒病自身的重要程度;同時,在各種中醫方式中,對于黑舌的描述也相對較多,舌黑而燥多狀況在下法與清法、和法與補法以及溫補法中與舌黑而潤滑的實際頻次較為接近;這也就意味著傷寒病的鑒別舌診的重要價值。
在相關中醫類方的應用過程中,對于白苔的治療主要利用桂枝類別的湯類方、麻黃類別的湯類方以及柴胡類別的湯類;主要對表證初起以及邪初入少陽癥狀有著一定的治療效果;對于黃苔的治療主要通過柴胡類別的湯類方、承氣湯類方,在治療過程中結合六經辨證狀況開展;對于黑苔的治療主要通過白虎類別的類方、承氣湯類方等相關湯方;這與黑苔的寒、熱不同有著一定的關系;對此要提高對舌質的觀察;對于灰黑苔的治療過程中,主要應用的是理中湯類方;對于滑苔以及潤苔的治療主要應用四逆湯類方;對于舌質燥的治療主要通過承氣湯類方、四逆湯類方以及柴胡湯類開展;基于清代中醫傷寒醫案看分析,使用傷寒類方進行治療的頻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在傷寒病的臨床診治中對于具體的治療方案沒有詳細的限制。
3 結 語
舌診是古代傷寒病診斷以及辨證中有著較為重要的參考作用。通過本文對清代傷寒舌診醫案的探究分析,總結出了相關問題,希望可以現代各種病癥的中醫辯證提供參考,進而充分的發揚我國傳統中醫的內涵與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前進,梁 嶸,姚敘瑩,王盛花,王召平.清代傷寒醫案267人次的舌象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2,06:2269-2273,2250.
[2] 趙睿霆,張國強,馬維琪.《傷寒雜病論》中“察舌辨證”內容之分析[J].光明中醫,2011,26(2):201-202,222
[3] 錢 峻,梁 嶸.《一得集》外感病舌案初探[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11):3036-3037,3033.
本文編輯:劉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