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可
摘要:李煜是我國唐代著名詞人,也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詞作家之一。本文主要從詞的角度,藝術地分析和鑒賞了李煜作品《浪淘沙令》。
關鍵詞:李煜 《浪淘沙令》 賞析
詞是我國重要的文學形式之一,與樂府歌辭相同,都是能夠演唱的文學形式,其從詩歌分化而來,逐漸形成了一種脫離詩歌、具有獨立魅力的文學形式。
詞產生于唐朝,流行于宋朝,是一種言情文學和心緒文學,擅長表達作者深婉復雜或者幽約細膩的內心情感。在唐代成就最高的詩人中,不得不提李煜。
一、李煜個人簡介以及作品格調
李煜是我國南唐最后一位皇帝,其在位十四年,后人稱其為“唐后主李煜”。李煜作為一位皇帝,被史學家評為無能昏庸的亡國君主。雖然李煜作為皇帝十分失敗,但是他多才多藝,能詩文、知音律、工書畫,其成就最高的當屬詞。
李煜創作的詞,從格調和內容上來分析,可以亡國被俘前后為分界線,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在亡國之前,李煜是南唐的君主,不理朝政,每天沉溺于宮廷的纏綿恩愛、清歌艷舞之中,其作品也以描寫宮廷生活為主;在亡國之后,其作品多為描述對亡國的劇痛深哀以及對往昔的追憶。如《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見歡》《望江南》等作品,李煜將內心亡國的痛楚都賦予作品中,成為其后期詞的主要情感意蘊。
詞的中心和靈魂是情感,也稱為“詞心”,詞心是作者不得不發、蓄極積久的真實情感,是作者通過語言的形式,表達內心的情感體驗。這種融入了“詞心”的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達,隨著時光的推演,依然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二、《浪淘沙令》作品賞析
《浪淘沙令》這首作品創作于李煜被俘后,此時,李煜的作品風格已經發生了巨大轉變,由以往的清麗嫻雅變為悲愴深沉,以壓抑的情緒、精妙的比喻、深痛的情感以及準確的表達,描寫了李煜的思鄉之情以及亡國之痛。在《浪淘沙令》這首作品中,沒有晦澀的文字以及深奧的典故,李煜只是將情感寄托于簡單的文字中,像春天洋洋灑灑的春雨,慢慢地、輕柔地、飛揚地、自然地飄進了讀者的心中。它將一副傷感而凄美的畫面展示給讀者,那么真實而具體的感受,那么傷感而心酸的畫面,讓讀者為之動容、為之動心。
《浪淘沙令》的上闋描寫了歡樂的夢境,但當李煜夢醒后,感受到深夜的寒冷,聽著簾外的泠泠雨聲,讓李煜想到再美的春天也終將逝去,發出了一聲無奈的哀嘆。李煜在五更醒來,體現了夢境的短暫,“羅衾不耐五更寒”,也印證了李煜無法安然入睡的痛苦,這是對一名亡國之君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身上淡薄的衣服不能抵御深夜的寒氣,這種寒冷不僅是自然環境帶來的,還暗喻了作者難以忍受的寂寞和痛苦,所以“羅衾不耐五更寒”中的“寒”字具有雙層含義,它與下闋的“夢里不知身是客”形成對比,相互照應。通過這兩句詞,更能體現出“寒”的深層含義,比字面蘊含了更加豐富的情感。在夢境中,李煜依然是南唐的君主,是歡樂的、灑脫的,夢里沒有寒冷。但當夢醒后,凄涼的寒風將李煜從夢境拉到現實,不斷地提醒他現在的身份,歡樂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讓作者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寒”。夢境與現實的殘忍對比,溫暖與寒冷的相互交替,怎能讓李煜不感到寒冷呢?
在亡國被俘后,李煜經常在作品中寫到夢境,夢見南國的清秋、南國的春花,體現了李煜對過去生活的留戀,以及對故國的回憶和深刻情感。在夢中,李煜忘記了俘虜的身份,獲取了片刻的安寧和歡樂,但是夢境終究會醒,在醒來后,李煜更加苦痛和凄涼,亡國的苦恨更加深切。在《浪淘沙令》這首作品中,李煜將這種矛盾的悲劇心理描繪得更加細致和深入。
現實雖然殘酷而真實,但是李煜必須面對。在《浪淘沙令》這首作品的下闋中,李煜憑欄遠眺,卻已經看不見故國的大好河山,更是添加了思鄉的惆悵之情?!蔼氉阅獞{欄”中的“莫”字是對李煜內心的深層描寫,“莫憑欄”是李煜對自己的忠告,想要暫時忘記失去國家和自由的痛苦,體現了作者愁苦以及孤獨的感受。“無限江山”表達了李煜對故國的贊美和懷念,而現在是“見時難”,李煜哀嘆自己的“無限江山”就這么輕易、草率、匆促地丟掉了?!独颂陨沉睢愤@首作品的下闋向讀者展示了作者無限的感慨和留戀,“別時容易”是李煜對亡國的痛苦和懊惱,就此與大好河山別離,永不相見,短短幾句道出了作者悲痛卻又無可奈何的哀痛。
收尾是《浪淘沙令》這首詞的精妙之處和點睛之筆,其中“天上人間”與上闋的“春意闌珊”形成對應,同時也具有雙層含義,既是意喻春天,又是在說人,在悲傷春天的同時,也在感念自己?!疤焐稀币庥髯约涸浬莩薜木魃睿叭碎g”則是現在被囚的生活,春天匆匆逝去,落花隨著流水遠逝飄散,一眼望去,盡是凄涼,意喻作者當前亡國被俘的生活與以往的君主生活相比,真的是人間與天上。“夢里不知身是客”,李煜在夢境中回憶過去舒適而安逸的生活,在夢中是歡樂的,但是夢總是要醒的,所以作者慨嘆春去人逝、落花流水。
悲哀與歡樂、現在與過去、現實與夢境,三者共同組成了“人間”“天上”,通過夢境的歡樂短暫,暗喻現實的痛苦而漫長,作者運用反襯手法,形象地體現了李煜的內心感受。往事成空、身處異國,猶如一場夢境,夢醒了,國破了,這種對故國的留戀讓李煜痛徹心扉,卻無能為力,只能將一腔思念之情寄托與夢中。
《浪淘沙令》這首作品深刻描繪了李煜的亡國之痛,讓讀者被詞中血淚的文字所感染,似乎一副冷落、凄美以及清晰的畫面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在春雨淅淅瀝瀝的深夜,一位惆悵哀傷的亡國之君,穿著單薄的衣服依偎著欄桿,發髻凌亂,目光哀傷,聽著簾外潺潺的雨聲,獨自傷感,望穿春愁,在感慨春天逝去的同時,寄托了一腔故國夢魂的愁緒和情懷。天上與人間,人生境遇發生戲劇性的變遷,對故國的相思如同綿綿不斷、淅淅瀝瀝的春雨,不停折磨著李煜的內心,夢回故國短暫,轉眼天上又變人間,這種巨大的轉變怎能不讓李煜沉痛心碎?
三、結語
李煜的一生是悲劇而不幸的,但正是由于這種不幸的經歷,讓其創作出流傳千古的名作。雖然國破,但藝術成就了他不朽的生命,為后代留下了經久不衰的血淚文字。
參考文獻:
[1]李小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朱彝尊《賣花聲·雨花臺》賞析[J].高中生之友,2014,(22).
[2]潘新娜,沈中.《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課例賞鑒[J].語文教學通訊,2015,(Z1).
(作者單位:江西省宜春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