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蓉娟
當今學生談作文色變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筆者認為,將文言文教學與作文教學巧妙地融合起來,引領學生暢游在文言文的海洋中,挖掘文言文的精髓,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吸取文言文的精華,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
一、積累典型素材,豐富作文素材寶庫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怕寫作文,首先就怕在無“米”可炊。教材中選編的文言文都是千古流傳的名篇,在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方面堪稱典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哲理內涵和審美內涵。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選錄了《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戰國策·荊軻刺秦王》和《史記·鴻門宴》三篇課文。這些文章或記政治、外交的風云變幻,或記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學習這一單元,學生不僅可以從中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欣賞和借鑒敘事的藝術,還可以積累典型的作文素材。以下是兩則學生在作文中活用司馬遷這一人物素材的示例:
例1.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獨自躑躕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頭,你是否在為生活的不順而將痛苦放大?其實,人生中挫折與痛苦時常有之,但調整好心態,以正確的方法面對挫折與痛苦,才能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馬遷,生前遭盡世人的白眼,死后無顏面對已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內心痛苦,郁郁而終,但平靜的心境與堅強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個為民寫史的華夏史官,《史記》永表后世。
例2. 買鏡
材料加工:司馬遷有一面鏡,一面歷史的鏡,照出了上至軒轅帝,下至漢武帝的人生滄桑,照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歷史上,人們一直稱頌這樣的鏡,清澈明凈,事無巨細,一覽無遺。
可是還有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如此,人如此,鏡亦如此。因此,如果我要買鏡,一定要買一面特制的鏡:一面光亮如洗,可察毫末;另一面昏暗沉寂,模糊朦朧。
用一面特制的鏡,照人、照世、照史,既不會讓目光被瑕疵糾纏,又不會讓失誤遁形于昏暗,用特制的鏡照世界,終會照出一個明媚的未來。
二、感受經典魅力,提升作文思辨水平
學生怕寫作文,寫不出精彩作文,除了缺少必要的作文素材之外,思辨性差是重要原因之一。思辨性差,會使學生在議論文寫作時,不僅提煉的觀點沒有深度,還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只有當你的“主觀”與“客觀”相符,才能保證作文的質量。
在日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抓住文本,讓學生充分感受經典的思辨魅力,從而提升自己的思辨水平。如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選錄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蘇軾的《前赤壁賦》和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三篇山水游記類散文。這些山水游記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還包含著抒情和說理的成分,思辨色彩相當濃厚。
三、借鑒古人技法,完善作文表達范式
培養學生清晰的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師不容回避的責任,也是刻不容緩的教學任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教科書為范例,把文言文作品作為寫作的范式,然后采用模仿、借鑒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美國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在談到自己是如何學習寫作時,特別強調反復仿寫的重要性。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由此可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國還是外國,模仿(仿寫)一直是人們學習寫作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報任安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這段話內容之豐富,句式之整齊,氣勢之磅礴,讓人嘆為觀止,若不引導學生記誦仿寫,豈不可惜?
讀書如銷銅,作文如鑄器,只要識模,全不費力。當然,模仿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過程,達到獨立完成具有創造性文章才是最后的目標。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學生只要把文言文當作寫作的范式,認真研讀借鑒,反復實踐,就能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