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華?吳世炳
摘 要:經濟建設是農業發展的動力,科學技術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水稻是我國主要農作物之一,并且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其機械栽植方式也在不斷變化。不同機械化栽植方式對于水稻的影響也不同,包括水稻的生育性狀、產量等,不同栽培方式的效果存在差異,各有各的優勢。為此本文進行了試驗,設計了三種不同的移栽方式,并總結其實驗表現,根據實驗表現分析結果,旨在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機械化;水稻栽植;水稻產量;水稻性狀;影響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也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開始涌入城市,其中青壯年的比例最高。但是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農村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受農村青壯年勞動人口數量減少的影響,農村勞動力呈現老齡化發展趨勢,為此機械化農業成為了改善目前農村勞動力不足的主要手段之一。水稻機械化栽植能夠減少勞動力用量,降低勞動強度,因此水稻機械化栽植成為了現代農業關注的焦點之一。但是機械化農業在發展中也出現了各種問題,因此有必要對不同栽植技術進行分析,以滿足水稻產量和性狀的最大化。
一、試驗區概況
本試驗于2016年開展,地點位于貴州省黎平縣敖市鎮,試驗區屬亞熱帶。為中黏壤土類型,中等地力,在本次試驗之前數年都是稻油輪作的種植方式。本試驗在油菜收獲后進行了土壤采集,分析其養分含量,其中有機質為18.36 g/kg,速效磷為15.13 mg/kg,速效鉀為70.02 mg/kg,堿解氮為87.95 mg/kg,全氮含量為1.53 g/kg。根據其土壤養分含量,為增加對比性,本次試驗選擇水稻品種為中浙優1號和C兩優華占。
二、試驗設計
試驗設計了三個處理區,包括機械擺秧、缽盤育苗機拋秧、平盤育苗機插秧。每個區域都包含中浙優1號和C兩優華占,且處理方式均相同。
機械擺秧:常規稻田的播種量為230 kg/hm2,大田和秧田的比例為10:1,培育秧齡為30天左右。在播種前需要將種子晾曬1到2天,然后用浸種靈浸泡2天,移栽前3到4天巧施送嫁肥,再催芽播種;播種的時候要給秧田施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當秧苗一葉一心的時候要施斷奶肥,在三葉的時候施長粗促蘗肥,栽插的行距為30厘米左右,密度為19.9萬穴/hm2。
缽盤育苗機拋秧:育秧方式為塑料軟盤濕潤,培育秧齡為25天左右、葉齡為四葉或者五葉的壯秧苗。秧盤為434孔的秧盤,在播種前需要將種子晾曬1到2天,并用浸種靈浸泡2天,然后再催芽播種。播種量為45 克/盤左右,每孔播種至少要3粒,成苗為2株;播種后再用未拌壯秧劑的營養土覆蓋,直到孔滿為止,并將盤面的余土清理干凈,避免發生竄根現象。拋秧密度為19.5萬穴/hm2、700盤/hm2。
平盤育苗機插秧:育秧方式為塑料軟盤濕潤,在播種前需要將種子晾曬1到2天,并用浸種靈浸泡2天,然后再催芽播種。落谷量干種子為115 g/盤,培育秧齡為20天左右、葉齡為四葉的壯秧苗。插秧行距為30厘米,插秧密度為19.8萬穴/hm2。
三、實驗表現
1.水稻秧苗素質
不同區域的秧苗均難以實現營養均衡,而且植株分布沒有順序,傾斜比較嚴重,甚至出現擁擠堆積,影響了秧苗的通風和透光,秧苗的整體素質比較差。中浙優1號缽盤育苗機拋秧比平盤育苗機插秧干質量高0.64克,根干質量高0.97克,發根條數多7.21條,分蘗數、根冠比相同。
2.水稻比葉重
比葉重是參考植株質量的一個指標,對C兩優華占來看,不同栽植方式的比葉重也不同。在拔節階段,缽盤育苗機拋秧比葉重最大,然后是機械擺秧,最后是平盤育苗機插秧,但是機械擺秧比葉重增加速度很快;在抽穗階段,機械擺秧比葉重最大,然后是平盤育苗機插秧和缽盤育苗機拋秧。
3.光合速率
光合作用是植株生長離不開的功能之一,光合速率能夠反映光合作用的強弱。無論是中浙優1號還是C兩優華占,在灌漿期和成熟期都是機械擺秧的光合速率最高,然后是平盤育苗機插秧,最后是缽盤育苗機拋秧。
4.干物質積累量
干物質的積累量受光合作用和養分吸收能力的影響,是預測產量高低的指標之一。從試驗表現來看,無論是中浙優1號還是C兩優華占,機械擺秧的平均干物質積累量和最高干物質積累量都是最多的。
四、結果分析
1.不同栽培方式對水稻株型性狀的影響
水稻株型性狀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基因決定的,但是基因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環境條件和栽培管理措施都會對其造成影響。不同栽培方式的生育期都不相同,這也導致了水稻伸長節間數、水稻葉片數、水稻高度、水稻穗長性狀都不相同。但是其總體趨勢是相同的,即隨著生育期的縮短,各性狀表現都會降低。
2.不同栽培方式對水稻莖蘗發生與成穗率的影響
影響水稻產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就包括水稻單位面積的穗數、每穗的粒數以及稻穗的結實率等,必須使其協調發展才能獲得高產。因此要保證水稻群體結構的合理性,進而維持合理的群體莖蘗發展動態。群體莖蘗發展不合理是降低水稻產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栽培方式的莖蘗發展動態都不相同。
3.不同栽培方式對水稻群體葉面積和干物重的影響
干物質的積累量是決定產量高低的重要指標,水稻栽培方式不同、生長環境不同、養分吸收能力不同、光合作用強度不同都會影響干物質的積累量。單莖干物重和單莖谷重在整個生育過程中機械擺秧最大,然后是平盤育苗機插秧和缽盤育苗機拋秧;葉面積指數拔節期,平盤育苗機插秧和缽盤育苗機拋秧的增長趨勢較大,并于抽穗后下降。
五、結語
文章以實際試驗為出發點,對比了不同的移栽方式,并對水稻秧苗素質、水稻比葉重、光合速率、干物質積累量等進行總結,同時分析其結果,以期為推動水稻高產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鄭洪幀. 不同直播栽培方式對水稻生長發育特性及產量形成的影響[D].四川農業大學,2012.
[2] 徐云姬. 三種禾谷類作物強、弱勢粒灌漿差異機理及其調控技術[D]. 揚州大學,2016.
[3] 胡雅杰. 機插方式和密度對不同穗型水稻品種生產力及其形成的影響[D]. 揚州大學,2016.
[4] 褚光. 不同水分、養分利用效率水稻品種的根系特征及其調控技術[D]. 揚州大學,2016.
[5] 蔣慶偉. 初始淹灌時間對旱直播水稻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D]. 華中農業大學,2016.
[6] MD.ADIL BADSHAH. 長期稻—油連作下耕植方式對超級稻可持續生產的效應[D]. 湖南農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