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慈善組織使命是價值的體現,是組織生存發展的源動力。在不斷推陳出新的多元公益慈善方法的發展中,是否存在消解慈善組織使命和責任的可能?抑或慈善公益使命掉進生存陷阱?在中國轉型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些慈善組織存在公益事業幌子下的腐敗、異化等現象,并進一步引發慈善信任危機。慈善組織使命與責任不僅僅是一個法律性的制度規定,更是一種基于信念的道德自覺。慈善公益問責呼喚現代慈善組織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關鍵詞 慈善 使命 責任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慈善信任危機:一個制度資本的視角, (項目編號13YJA810012)。
作者簡介:錢海梅,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治理。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074
2011年,我國慈善組織幾度遭遇慈善信任危機,如中國紅十字會的“郭美美事件”,河南宋慶齡基金會醫保籌款和投資問題等等。公益慈善組織公信力下降、慈善運作不透明、濫用公共資源等行為對于社會公眾的道德和信念打擊嚴重。當前在社會轉型新的歷史階段,公益慈善組織有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空間,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新的挑戰,也承載著越來越重要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一、問題的提出
慈善英文為“PHILANTHROPY”,中文意思為“人的愛”,源于古希臘語,公元十八世紀啟用。慈善英文的另一個表述是“CHARITY”, CHARITY一詞歷史更為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慈善的涵義可以理解為為了公益的志愿行為,具有鮮明的公益性特征。羅伯特·佩滕教授將慈善定義為“為公眾謀福利的志愿行為”①,這類志愿行為的目標有兩大類,一是針對與自己沒有正式關系或法律責任人的痛苦減輕和生活品質的改善;二是對于社會公眾生活品質的改善。這些目標都假設在某種程度上對他人有益的前提下介入他人生活,體現了明顯的道德內涵和本質。②它是基于慈善即是一種使命,是共享的價值觀和組織的一種信念。
如何理解慈善組織使命?慈善組織使命即組織共享的價值觀、明確的基于社會公益的服務宗旨和理念,支持組織可持續發展,并將組織的資源惠及服務對象以及社會公眾。慈善組織的使命包括其組織活動的職能和服務對象,解決什么樣的社會問題,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使命決定了機構為什么做,做什么。慈善組織使命是其組織存在的理由,也是組織實現其遠大愿景的動力,它是為了完成某一具體社會使命而存在。
伴隨慈善公益領域的不斷拓寬,慈善公益與市場、慈善公益與商業、慈善公益與投資等方式等不斷出現,而我國近年來慈善信任危機的一個明顯特點是遭遇慈善信任危機的慈善組織,其相當一部分受質疑的相關事件基本都有商業合作背景,并且面對公眾質疑,慈善機構的回應基本都不能令公眾信服。在不斷推陳出新的多元公益慈善方法的發展中,是否存在消解慈善組織的使命和責任的可能?抑或慈善公益使命掉進生存陷阱?
二、慈善組織使命與責任:理想與現實的背離
(一)公益性是慈善的本質屬性
公益性是慈善的本質屬性,它是指慈善組織以公益為目標取向和價值旨趣,致力于解決某一社會公共問題,探索當代社會所出現的公共性問題的解決路徑,體現了基于公眾期待的慈善公益性的道德使命。
一般而言,公益是指大多數人的利益,但對于個人利益的關切與尊重并沒有被排除在公益范疇之外。客觀來說,公益是一個相對空間范圍內大多數人的利益,如一定地區內的大多數人的利益即構成公益。公益的形成是對每個個體利益的概括與抽象,慈善組織的公益性追求的主要內容范圍非常廣泛,包括扶貧救災、權益保護、環境保護和社會服務等等。
慈善組織的公益責任一般包括兩個維度,一是倫理維度,二是規制維度。美國學者特里·L·庫珀認為責任是在多元化、技術性的現代社會中重建義務的方法。③ 慈善公益責任也可以理解為慈善組織應盡的公益義務。從倫理維度而言,它更強調慈善倫理道德、信念、公益性、對公眾的回應性以及慈善組織的使命感等,更關注一種道德的因素。從規制維度而言,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管制監督模式,透過明確的法規、命令和正式的程序,采用命令、控制等外部監督手段以達成責任,強調責任的技術性特征。
然而在中國轉型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些慈善組織存在公益事業幌子下的腐敗、異化等現象,諸如濫用減免稅特權、以“公益”名義進行營利性活動、假公濟私或牟取暴利等等。這類與慈善公益精神相悖的現象致使慈善公益責任陷入困境,并進一步引發慈善信任危機。以2011年中華慈善總會尚德“發票門”為例,慈善總會被爆料“交錢就能買到免稅發票”,尚德也被指陷入“詐捐門”。中華慈善總會作為公益性慈善機構,在接受了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提出的定向物資捐贈項目后,為其開具了1700萬元的捐贈免稅發票,并收取了相應管理費,但并未監督尚德公司將捐贈品送達至捐贈學校,客觀上使捐贈企業存在逃稅可能。
相對于政府、企業來說, 慈善組織的責任機制更為多元。企業向股東負責,接受市場機制檢驗。政府對公眾或選民負責,相關職責、權力、信息披露和監督的法律界定比較明確。而慈善組織多元化的責任對象致使其客觀上存在責任模糊性的可能,中國慈善組織的責任對象包括政府主管部門、捐贈人、服務對象、社會公眾以及合作伙伴等,多重責任特性致使慈善組織在責任管理上產生諸多盲點,假如多元對象的利益訴求、意愿及期望形成較大分歧,慈善組織公益使命及其公益利益導向的責任自主性可能會形成一定的搖擺不定。此外,中國慈善組織普遍存在官民二重性特征以及對政府的依附性,當舊的社會價值體系和倫理觀念遭遇沖擊,慈善組織的志愿精神、公益精神和社會公信力又“先天不足”,慈善組織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經濟利益的沖突則會進一步動搖了慈善公益責任。中華慈善總會尚德“發票門”正是這一慈善背景下的特殊產物。
(二)慈善使命是組織生存發展的源動力
慈善組織使命是價值的體現,是組織生存發展的源動力。因此慈善使命基于道德想象,提出讓世界更加美好的可能。好的使命陳述對公眾來說也是一種再認識和再教育。讓捐贈者忠于并奉獻于使命是成功慈善組織的共同點。慈善組織的使命是以利益社會,造福人類為己任,彰顯了對個體生命關懷,對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發展關懷,對社會秩序人文關懷以及對人類未來出路的理想關懷。如創建于1863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其特有的人道使命是保護武裝沖突和其他暴力局勢受難者的生命與尊嚴,并向他們提供援助。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還通過推廣和加強人道法與普遍人道原則,盡力防止苦難發生。成立于1904年的中國紅十字會是國際紅十字運動的成員。中國紅十字會以發揚人道、博愛、奉獻精神,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促進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為宗旨。
然而,實踐中不清晰的使命會導致組織內部人力、物力、財力的混亂,導致工作項目游離、組織效率低下和社會公信力下降等等。空泛的目標也會阻礙慈善組織核心目標和使命的明晰,削弱組織成員實現組織總體目標的共同努力。使命的尋求和實踐不僅僅是項目和技巧的框架,而是關于慈善組織項目和策略始終圍繞達到某種使命而展開。2011年6月,郭美美在網上以“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虛假身份炫富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中國紅十字會也因此陷入慈善信任危機。公眾之所以持續質疑中國紅十字會,與其說是對中國紅十字會的不滿,不如說是對于中國慈善組織使命踐行的質疑以及對于慈善機構運作不透明的不滿。
(三)經營與公益使命
慈善組織經營是把“雙刃劍”,它既可強化慈善組織資金募集能力和運營能力,使組織獲得履行慈善公益使命的社會物質基礎。同時,也可能帶來經營風險、目標替代、公信力下降等負面影響,從而影響慈善公益使命的實現。公益慈善組織最重要的特征是利益不分配,而不是不盈利。在發展過程中有時慈善組織會遇到不同利益動機的潛在捐贈人、投資人或合伙人,有的甚至會提出很誘人的捐贈、贊助或合作條件,如何抵制誘惑是對慈善組織的考驗。慈善組織的公益合作是基于價值認同的合作而非利益合作,能否始終把握對于組織機構使命認同的合作底線,對于慈善組織來說是一個考驗。在明確的服務宗旨和理念的引導下,通過經營獲得更多資源以維持組織可持續發展,并將組織資源惠及服務對象乃至社會公眾,從而能夠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充分發揮慈善組織經營的正能量。
如果慈善組織不具備盈利能力,慈善組織運轉資金的困境也可能會使部分慈善組織陷入生存困境,也會影響組織慈善使命的實現;反之,慈善組織如果營利行為太強,也有存在偏離慈善目標、甚至危及慈善組織性質的可能。如何在組織經營中尋求公益與效率的平衡、商業手段和公益目標的有機結合,乃是當代慈善組織在實踐中需要不斷摸索的。如果慈善組織不能平衡好組織經營和公益的關系,那么就有存在組織背棄公益宗旨而過度追逐利潤的可能。如河南省宋慶齡基金會以“公益醫保”名義在農村大量“吸金”,與此同時又在城市大規模投資放貸進行房地產項目運作,其運作方式有偏離公益慈善事業之嫌,并且由于大規模房地產項目的商業運作使得慈善組織承擔了巨大的商業風險和道德風險。④在我國《基金會管理條例》中對于公益性基金參與投資的方式和規范并沒有做出嚴格詳細規定,只是第四十八條有提到相關內容,即基金會開展保值、增值活動,應當遵守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則,確立投資風險控制機制。河南省宋慶齡基金會這樣的經營活動究竟是“為公益組織可持續發展鋪路”的創新之舉,還是屬于涉嫌非法集資與放貸?并且其投資運營過程中又缺乏嚴格明確的規則和監督,因此引起公眾諸多質疑。
三、重塑慈善組織的使命與責任
(一)構建慈善“客觀秩序”:制度秩序與信任秩序
伴隨著中國公民意識群體性覺醒,公民逐漸自覺介入慈善公益問責這種利他性的公共事物。顛覆了傳統的“心理秩序”,公眾期待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慈善組織,并構建一種基于理性的“客觀秩序”,即制度性秩序與信任性秩序。因此,從法律制度層面上來說,必須加強對慈善組織行為的規范和監督,優化規范管制監督模式,引導慈善組織在履行組織使命的前提下健康發展,避免違法和不當行為以及完善財務管理等來實現組織使命和責任的落實。慈善公益組織要順應公益慈善事業發展規律,優化組織治理結構,完善內部管理機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打造核心競爭力,培育慈善組織社會資本,通過規范、透明、公開的服務構建慈善“客觀秩序”。
(二)強調慈善組織使命與責任的回應性
對慈善組織來說,志愿、公益是其組織特性,這類志愿性公益行為在實踐中是給予受助方三“T”,即財產( treasure)、時間(time)、才能(talent)來實現目標。因此對于慈善組織的公益責任不能僅僅關注其管制監督模式的技術特征,更要強調其公益性和社會回應性的價值特征。從價值層面來說,重構慈善組織的使命與責任主要是道德和信念的重建,強調公益至上以及公共精神。慈善組織使命與責任不僅僅是一個法律性的制度性的規定,更是一種基于信念的道德自覺。慈善組織的任何使命和責任都是通過具體人的信念發揮作用。如果僅僅強調法律和制度上的責任,而忽視了道德責任,慈善組織對于規章制度過于依附,會導致忽視對使命的追求和公益責任的主動承擔。慈善公益問責呼喚現代慈善公益組織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三)慈善運行創新:基于慈善組織的使命
慈善公益組織生存發展的源動力就在于它基于公益性的使命,以社會效益和公益價值最大化為價值追求,主動參與慈善運行創新。然而這種創新是基于慈善公益使命和公益責任的承擔,反之則會出現問題。如河南宋基會的資金運作試圖借鑒國外“使用權捐贈”的概念,但國外對“使用權捐贈”模式的法律規定和監管都非常明確和嚴格,對于捐贈的使用方向則明確規定應用于公益,同時整個資金運作的過程公開透明。而河南宋基會明顯存在諸多非公益導向的運作和模糊的監管,這種非公開透明的運作模式必定損害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因此,慈善運行創新要基于慈善組織的使命,最大限度的激發社會活力對社會資源進行有效動員和配置。
注釋:
①Robert L. Payton and Michael P. Moody,Understanding Philanthropy:Its Meaning and Missi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Blooming- ton and Indianapolis.2008.
②何莉君.慈善為何——讀《理解慈善——意義及其使命》.開放時代.2009(4).
③[美]特里·L·庫珀著.張秀琴譯.行政倫理學: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④河南宋基會到底是個什么機構?.http://opinion.people.com.cn/GB/363551/366334/index.html.2013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