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作為五大發展理念的落腳點和歸宿,具有深刻的思想淵源和現實背景。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改革開放的主旋律和重要任務,自當需要堅持這一理念為指導。共享發展理念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鮮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它以不斷增進人民福祉為現實目的,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與現實需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 共享發展 全面 小康社會
作者簡介:曹鈞,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096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進行了系統深刻的闡述,并對作為五大發展理念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共享發展理念給予了特別強調,他指出:“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這就規定了發展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及最終歸宿,體現了“共同富?!钡纳鐣髁x本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方向指引。
一、共享發展理念的思想淵源與理論基礎
共享發展理念根植于中華民族文明血脈、貫穿于中國歷史的偉大夢想,有著深刻而又豐富的理論來源?!抖Y記·禮運》篇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孔子將大同世界比作一個理想的“烏托邦”,較早的提出了“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同時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共享”思想的萌芽。近代以來,中國日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中國人一直抱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康有為在注釋《禮運》時指出:“惟人人皆公,人人皆平,故能與人大同也?!?體現了他對“大同”社會的美好向往。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主張“平均地權”和“民有、民治、民享”,試圖實現古人曾說的“公天下”,雖最終以失敗告終,但蘊含著豐富的“共享”思想。盡管他們均沒有找到通往理想社會的道路,卻都為“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來源。
共享發展理念在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元素的同時,也具有一脈相承的科學理論基礎。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在未來新社會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 這是在深入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前提下提出的,它指出了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同時為未來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南。共享發展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實現,事關增進人民福祉,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現實要求,與實現“共同富?!钡纳鐣髁x本質目的相契合。我國歷來重視共享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共同富?!边@一概念,并逐漸深化了自己對于這一概念的認知,從而形成了新中國早期的共同富裕思想。他曾指出要“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 而后,在1955年召開的關于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相關問題座談會上,毛澤東強調:“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五年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可見,毛澤東思想中早已蘊含著共享發展的理念。他雖在晚年犯過如“大躍進運動”等“左”的錯誤,但是靜心反思我們不難發現毛澤東急切實現共同富裕、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良好初衷和美好夙愿。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所面臨的全新復雜環境,鄧小平同志在不斷反思、總結、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時代命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民對于到底“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問題的深層次思考。鄧小平同志認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它最能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后來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他第一次對社會主義本質做了總結性的概述,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薄K褜崿F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目標,標志著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最終確立。而共享發展作為實現共同富裕最終目標的內在要求,共同富裕作為堅持與踐行共享發展的終極目標,自然需要“共享”這一手段和途徑,因此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新世紀以來,黨的文件中多次提到共享發展,其中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均指出要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2015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建議》中,第一次將共享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一起列入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大發展理念中,并詳盡的闡述了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和舉措,共享發展理念自此最終形成,這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確立了思想指引和實踐方向。
小康是中國無數仁人志士千百年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1979年12月,鄧小平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1981年4月,他又提出了“小康社會”。而“三步走戰略”把使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達到小康作為第二步的奮斗目標,對于我們民族和國家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小康水平和小康社會是基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國情基礎之上提出來的,它既符合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也符合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人口眾多的實際,體現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因此,小康社會的任務和目標,成為改革開放的主旋律和重要任務,同時,小康社會也成為凝聚億萬人民群眾的鮮明的旗幟。小康社會奠基于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基礎之上,是貫徹落實黨的思想路線的光輝典范。小康社會立足于中國的客觀現實,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重要內容。正是由于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設立符合中國現實,才使廣大人民群眾從此擺脫了過去“左”的思潮的影響,主動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把“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改成“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雖一字之差,但意義深遠,實現了我國小康社會由“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
二、共享發展理念體現了人民性和黨性,契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只有人民,才是社會歷史永恒的主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凸顯了共享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是對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的有效彰顯。它解決了發展的根本問題是為哪些人、由哪些人來享有的問題,這不僅是衡量一個國家,也是我們評判一個政黨性質的試金石。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性質是人民民主專政,人民當家作主是其本質,這就要求我們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這指明我們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歸宿就是使人民共享發展的一切成果,無疑凸顯了共享發展的人民性。
增進人民福祉,進而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共享發展這一理念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黨性。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一貫遵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抑或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都一直強調為人民服務,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作為革命的隊伍,完全是為解放人民,為人民的徹底利益而工作的?!?這就強調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也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這一群眾觀點和路線才使我黨獲得了人民的擁護及支持,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及社會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鄧小平同志更是將“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比作我黨的傳家寶”。江澤民同志也將 “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成部分,一直到胡錦濤的“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無不體現中國共產黨的黨性和宗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繼承和發展前人治國理政思想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了共享發展理念,這些寶貴的治國理政新思想,都表明中國共產黨作為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黨,始終努力做到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當家做主,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僅體現了我黨自身的性質、宗旨及所堅持的群眾路線,也進一步彰顯了共享發展理念的本質內涵??傊?,進一步增進人民福祉,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些都一脈相承了黨的性質宗旨,也是它們的現代性體現。
三、共享發展理念著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切中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要義
共享發展新理念具有鮮明的問題及目標導向,它緊扣當前我國社會公平正義缺失的癥狀,以不斷增進人民福祉為目標,旨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在取得諸多成就的同時,分配不公平、城鄉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也在不斷激化,甚至造成社會秩序的動蕩和不安,為社會的穩定埋下了隱患,這些都是社會不公平的體現,也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實踐中出現了偏差,共享發展就是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來的,這表明了共享發展的問題導向。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注重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努力做到機會、分配及結果的公平,就要千方百計做好為民造福的事情,就要徹底打贏“十三五”脫貧攻堅戰,著重解決我國當下面臨的諸多問題,譬如公共服務供給短缺、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教育和就業機會不平等、社會保障相對滯后等,以此更好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社會主義社會在經濟領域的理想狀態是人人共建、全體共享,這也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佳狀態和理想模式。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用共享發展理念指引經濟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同時促進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同擁有。這就論述了二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公平正義與共享發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享發展以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為基礎和前提,同時也必然需要共享發展理念的引領和指導。具體來說,共享發展理念強調注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有三個層次的體現:首先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共同創造社會財富”這一個人“給予”層面的公平正義;其次是“全體人民各得其所,共同分享發展成果,共同實現富裕與繁榮”這一個人“收獲”層面的公平正義;三是“全體人民和諧相處,共同建設安康社會,共濟共助”這是社會“互助”層面的公平正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在提出實現共享發展八項舉措的同時,指明最為艱巨的任務就是實現貧困人口脫貧,并相對應的提出了精準扶貧及精準脫貧的相關舉措,這既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也是貫徹共享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它不僅直接回應了人民群眾的現實訴求,更是增進人民福祉的最終環節,從其實質層面看,它解決的主要是在發展中共享性不夠、受益不平衡的問題。因此,共享發展不僅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題中之義,也是實現第一個100年奮斗目標的客觀要求,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實現共享發展的必要前提,必將為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堅實的保障!
注釋: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黨建讀物出版社.2015.8.
楊杰.四書五經、禮記·禮運.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648.
康有為.孟子微 中庸注 禮運注.中華書局.1987.239-24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743.
毛澤東文集(第 6 卷).人民出版社.1999.442,49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3.
覃正愛.關于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及其體系研究若干問題的思考.廣東社會科學.2001(1).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社理論部:“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人民出版社.2015.
[2]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4]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