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巴合·穆哈提+李永森+巴提馬·吐爾斯坦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中醫內科對眩暈進行治療時的患者證型的分析,為眩暈病的診治提供參考。
方法 對本院2015年全年收入的眩暈(原發性高血壓)患者215例的證型變化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本院將眩暈(原發性高血壓)病據病因,分為四個證型,肝火亢盛患者占17.86%,氣虛血瘀患者占11.43%,痰瘀互結患者占52.85%,腎氣不足患者占17.86%,其中痰濕中阻型顯著高于其他類型病癥(P<0.05)。
結論 我院眩暈(原發性高血壓)中醫角度以痰濕中阻型為多,臨床上應注重對眩暈進行綜合治療。
【關鍵詞】眩暈;原發性高血壓病;中醫內科;證型分析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7..01
高血壓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壓增高為主要特點的疾病,是我國人群腦卒中和冠心病發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至少3億[1]。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即高血壓病)和繼發性高血壓(即癥狀性高血壓)兩大類。原發性高血壓占高血壓高血壓的95%以上。繼發性高血壓指的是某些確定的疾病和原因引起的血壓升高,約占高血壓不到5%[2]。高血壓作為現代醫學名詞,中醫歷代著作中并未出現以高血壓病為病名的文獻,但根據有頭昏、頭暈、頭痛、耳鳴等臨床表現,高血壓可屬中醫“眩暈”、“頭痛”的范疇。故我院將原發性高血壓歸為中醫“眩暈”范疇。本文將我院2015年全年收住院的215例眩暈(原發性高血壓)的證型進行分析。
2008年中華中醫藥醫學會最新發布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將高血壓病分為陰虛陽亢、腎精不足、氣虛血瘀、肝火上炎、痰濕內阻、瘀血內阻和沖任失調7個證型進行論治[3]。
中醫強調整體觀,人與自然是辨證統一的,同時氣候因素、環境因素、飲食因素、地域差異等也均可對疾病的發生發展產生影響,故而出現了高血壓病辨證分型的差別。在具體臨床實踐過程中,許多醫家學者對原發性高血壓并進行中醫證型研究,其研究結果與上述標準存在差異,不同地區辯證分型不盡相同,每個地區的主要證型存在差別,同一證型發病比例在不同地區亦有不同。我院將原發性高血壓分為腎氣虧虛、痰瘀互結、肝火亢盛、陰虛陽亢4個證型。本院2015年全年收入的眩暈(原發性高血壓)患者215例,其中肝火亢盛患者占17.86%,氣虛血瘀患者占11.43%,痰瘀互結患者占52.85%,腎氣不足患者占17.86%,其中痰濕中阻型顯著高于其他類型病癥(P<0.05)。
瑪納斯縣地處天山北麓中段、準噶爾盆地南緣,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長而嚴寒,夏季短而酷熱,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7.2℃,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4.4℃,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18.4℃,極端最高氣溫39.6℃,極端最低氣溫-37.4℃。
一、從氣血辯證的來看,《景岳全書》中提到感受寒邪可致血氣凝澀,感受熱邪可致血氣干涸。而寒邪與熱邪作用與人體后,氣血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利,故致血瘀;另《素問·調經論》云:“五臟之道,皆 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金匱鉤玄·六郁》云:“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多數醫家認為,高血壓病的臨床表現和病理機制雖較為復雜多變,但均可以用陰陽氣血失調概括之[4]。所以說氣血失和,氣血逆亂是引起高血壓病最直接的病理機制。郭維琴教授認為,高血壓病患者早期因情志因素而致氣滯血瘀;后期因熱邪傷陰,致陰虛血阻,氣血瘀痹;晚期因氣陰兩虛,氣不帥血,致氣虛血瘀,陽虛血凝。可見瘀是高血壓的主要證型。
二、從臟腑辯證來看,因氣候寒冷、炎熱的特點,飲食結構以辛辣肥甘、寒涼飲品為主。寒熱過極,會阻礙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運化功能失司,則氣血生化乏源,而致氣虛血瘀。過飲辛辣、食肥甘之物,損傷脾胃,以致健運失司,水濕內停,積聚生痰,痰飲阻滯氣機、阻礙氣血運行,故而成瘀;痰阻中焦,清陽不升,頭竅失養,發為眩暈。而痰瘀互結則是本院眩暈(原發性高血壓)最多見的證型。
另經過查閱古代文獻,發現“痰”同樣也為眩暈的重要病因,早在《黃帝內經》闡述:“因于濕,首如裹”;張仲景對痰邪致病的理論進行了詳細的說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提出:“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朱丹溪治療眩暈,從“痰”來論治,提出“無痰不作眩”之說。總體看來,各醫家尤為重視“痰”在眩暈發病中的意義。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變化,人們恣食肥甘厚味,加之工作壓力及勞逸失度,損傷脾胃,脾胃失于顧護,易聚濕生痰。現代醫家治療高血壓病更易聯系患者生活改變,痰濕壅盛證型的患者日益增多,治療方案愈加豐富,但半夏白術天麻湯最多見。
三、八綱辨證與臟腑辨證相結合,趙玉玲[5]等通過對西北部新疆地區的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證型調查中,以瘀血阻絡型最多,陰陽兩虛型最少,證型排列順序依次為:瘀血阻絡、痰濕壅盛、肝火亢盛、陰陽兩虛。
故我院在治療中,在原基礎降壓治療的同時,多以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通竅活血湯為主方加減,在以上治療的同時,囑患者修形態,節飲食,忌煙酒,適勞逸,其治療效果顯效明顯。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8):701-743.
[2] 內科學(上、下冊)/王吉耀主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
[3]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S].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34.
[4] 周國琪.《內經》中五臟病證名稱與現代中醫病證名稱的比較[J].吉林中醫藥,2005,25(3):4.
[5] 趙玉玲,胡曉靈.新疆地區老年高血壓中醫證候初探[J].山西中醫,2010,26(3):40-42.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