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冒充司法人員實施電信詐騙”犯罪較之普通電信詐騙犯罪有著更為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這些犯罪不僅是對公民個人財產的侵犯,更是對司法公信力的破壞。值得注意的是,該類電信詐騙犯罪較之普通電信詐騙犯罪有著自身獨有的發生原因,如用以實施“詐騙劇本”專業性強,人們法治思維尚未牢固以及法律常識的欠缺等。因此,本文認為對于“冒充司法人員實施電信詐騙”犯罪應當分而治之,更有針對性的提出防控對策,如對撰寫“詐騙劇本”者也應當按共犯處理,借鑒搶劫罪中將“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行為作為搶劫罪的法定刑升格條件,將“冒充司法工作人員”的行為作為法定刑升格條件而非一個量刑情節,加強技術層面的監管,司法部門應采取相應配套措施以及加強國際間多樣化的合作等。
關鍵詞 冒充 司法人員 電信詐騙 原因 防控
作者簡介:王殿宇,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26
一、“冒充司法人員實施電信詐騙”犯罪的特點
該類案件中的犯罪分子,往往利用非實名登記的電話卡,以各種理由使被害人陷入犯罪人事先設計好的圈套內。再用VOIP虛擬電話(將模擬的聲音訊號經過壓縮與封包之后,以數據封包的形式在IP網絡進行語音信號傳輸,可以任意顯示號碼的技術)將告知被害人的電話號碼改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熟知司法機關的電話號碼。之后犯罪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告知被害人其身份信息被泄露,涉及洗錢、販毒等犯罪,并誘騙、恐嚇被害人將其財產轉移到犯罪人的賬戶中,以協助調查或者洗脫罪名。
作為電信詐騙犯罪中的一類,“冒充司法人員實施電信詐騙”犯罪存在著與普通電信詐騙共有的一些特點,如科技化程度高,組織嚴密、集團作案等。但是較之普通的電信詐騙犯罪,該類電信詐騙犯罪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其有著更為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原因是這種犯罪不僅是對公民個人財產的侵犯,更是對司法公信力的破壞。所謂司法公信力是社會公眾對司法機關及其活動所具有的信心、信賴狀態,它是確立法律權威的必要條件,是構建法治社會的基本保障。 也就是說,司法公信力主要體現為民眾對司法機關的充分信任與尊重,從更高的層面來講,司法公信力體現為法律在整個社會中的權威與尊嚴。在“冒充司法人員實施電信詐騙”的犯罪中,犯罪分子利用大眾對司法機關的信任,冒充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騙取錢財。但遺憾的是,由于技術手段的落后于偵破案件所需經費短缺等原因,大量該類電信詐騙犯罪未被偵破。“發案率高、破案率低”使大眾對司法機關失去信心,并對司法機關的排斥感,從而使得司法公信力受到嚴重破壞。
二、“冒充司法人員實施電信詐騙”犯罪頻發的特有原因
各類電信詐騙犯罪的發生有著諸多共同的原因,很多文章也對此做出了詳細解讀,如非法獲取個人隱私信息、被害人疏于防范、安全意識薄弱,各種社會監管制度的不完善等。而“冒充司法人員進行電信詐騙”犯罪有著自身獨特的犯罪手段與方式,因此除上述各類詐騙共有的原因之外,該類案件還存在著以下幾個特有的原因:
(一)“詐騙劇本”專業性強
所謂“詐騙劇本”是在“冒充司法人員實施電信詐騙”的犯罪中,電信詐騙者為實施電信詐騙行為而事先既定的“劇情”。這些“詐騙劇本”往往可以抓住被害人的心理弱點,電信詐騙者則負責按照這些劇本里已設計好的情節和手段來誘使被害人落入圈套,這就使得電信詐騙者從廣撒網、撞運氣式的“盲騙”轉化為“精準詐騙”。且經調查發現,詐騙團伙中所使用的“詐騙劇本”都是由詐騙團伙花高價請心理學方面的專業人士所撰寫,有些劇本的價格甚至高達十多萬,一旦被害人跟著其中的劇情走下去,就有很大的可能被詐騙錢財。
(二)法治思維尚未牢固
隨著依法治國戰略的順利進行,我國法治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與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法治思維并未在大多數人心中站穩腳跟。這主要表現為,在法治的觀念漸漸被人們接受的同時,與法治社會思想相悖的“人情大于法治”的人治社會現象依然普遍存在。這種思想往往被犯罪者所利用,誘騙被害者以“花錢買人情”的方式消災。殊不知災和人情是假的,而被詐騙財物的事實是真的。
(三)法律常識的欠缺
隨著法治建設進程的發展,人們在遇到問題時往往想到用法律的手段去解決,但在法治思維普及的過程中,非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們一般對實體法有大概的了解,如刑法中規定的常見罪名,民法中規定的常見民事糾紛等,但對程序法卻過于陌生,人們往往不知道司法機關在偵查階段所應遵守的各種程序,這就使得在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進行詐騙類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有機可乘,他們利用大眾不知辦案程序的弱點,隨意編造案件程序使人們落入詐騙圈套。
三、“冒充司法人員實施電信詐騙”犯罪的防控對策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是電信詐騙犯罪日漸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2000年9月及12月,我國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并在其中對網絡犯罪做出了一些規定 。但如今以往的法律法規已經不能滿足網絡及電信行業迅猛發展的需要,很多新型的電信詐騙手段相繼產生。2016年12月19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可見立法者已經明確認識到了網絡電信詐騙之猖獗所帶來的嚴重影響。但是該《意見》中還有可查漏之處:
1. 認定共犯的范圍存在漏洞
《意見》中要求準確的認定共同犯罪,并列舉了網絡電信犯罪中共犯的情形。但這些情形中并不能將前述的撰寫“詐騙劇本”的相關人員囊括進去,根據罪刑法定的原則,是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的。而“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進行電信詐騙”犯罪中,大多都是由詐騙者根據該劇本中的手段來進行詐騙行為的。根據現有的刑法理論,幫助正犯實施實行行為的即使幫助犯,幫助詐騙團伙撰寫詐騙行為所用的劇本的行為,明顯是一個幫助行為。因此對于為詐騙集團撰寫詐騙所用的劇本的人應以共犯論處,從源頭上防止該類詐騙案件的發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幫助撰寫“詐騙劇本”者,其在責任形式上只能是故意。
2. 對犯罪人處罰歧輕
在《意見》中明確規定了“冒充司法機關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施詐騙的,酌情從重處罰”。也就是說,立法者僅僅將冒充司法機關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施詐騙的行為規定為一個量刑情節。但事實上,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實施詐騙的行為比一般的電信詐騙行為危害要嚴重的多,該行為不僅更容易使公民的財產法益受到侵犯,更為可怕的是對司法機關公信力和權威造成了極大破壞,使得人們產生對司法機關的抵觸心理。因此,筆者認為應將“冒充司法機關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施詐騙”的行為作為法定刑升格條件來加以處罰。在我國《刑法》中也并不缺少這樣的例子,如《刑法》第263條將“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行為作為搶劫罪的法定刑升格條件,正是考慮到這種行為危害比普通搶劫要大的多。這是網絡電信詐騙相關立法可以借鑒的。
(二)司法機關應實施相應配套措施
1.強化宣傳引導,注重打防結合
筆者認為消防法中對火災防控的指導思想,即“預防為主,科學施救”,也同樣適用于對此類電信詐騙犯罪的防控。其原因在于,電信詐騙案件與火災一樣,都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一旦將財物轉移給犯罪人,依靠已有的偵查手段是很難將財物追回的。因此,司法機關應當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總結規律,深層次揭露電信詐騙犯罪分子的伎倆,全面梳理慣用的犯罪手段,利用各種媒體平臺宣傳,并印制成冊在各地區重要公共場所循環發放與展覽,使“不相信、不回應、不泄露、不轉賬”的防詐騙“四不”技巧深入人心。除此之外,加大對程序法的宣傳也極為重要。根據“誰執法,誰普法”的指導思想,相關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應向公眾宣傳司法機關在辦理案件時應當遵守的相關程序,讓人們了解司法工作中的特定程序,使人們在應對此類詐騙案件時有自我辨別的能力。
2.優化資源配置,加大打擊力度
由于技術及經費方面的嚴重不足,該類案件的破案率往往很低。很多不知情的人士經常以此指責公安機關效率低,公安機關往往也陷入兩難的境地。但事實上,對于“冒充司法工作人員實施電信詐騙”的案件,沒有大量的財政和技術支持,僅憑借市縣級公安局的力量是沒有能力偵破案件的。資源配置不足、實現職能的保障條件亦明顯不夠成為了偵破此類犯罪的首要難題,且絕大多數電信詐騙案件的破案成本遠遠高于被害人損失的財產數額,這往往使得很多司法人員以功利主義的思維去看待該類犯罪。但是在當前的情況下,以純粹的功利主義思想來看待這類犯罪實屬因小失大之舉,在電信詐騙犯罪如此猖獗的今天,每放縱一次犯罪,就無異于給詐騙犯罪分子打了強心劑、給司法公信力打了折扣。因此,政府應當針對此類案件展開相應的措施,加強對偵破此類詐騙案件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大力培養相關方面的技術人才加入司法隊伍,加大對此類電信詐騙案件的打擊力度,盡最大努力將每一個電信詐騙犯罪人繩之以法,將電信詐騙類案件的犯罪率降低。
(三)加強多樣化的國際間合作
“冒充司法工作人員實施電信詐騙”犯罪具有“遠程化”的特征,也就是說犯罪人與被害人不需要相互見面,僅有通訊交流即可,這就使得該類犯罪往往是狹義隔地犯,即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分別發生在兩個或多個國家內。因此該類案件的犯罪人往往處于國外,或者使用國外的電信服務器進行電信詐騙,這使得無論是獲取案件線索、深挖犯罪團伙,還是搜集證據、追繳贓款,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多個地區或國家,需要多個地區或國家的偵查部門展開偵查合作。 而且隨著全世界范圍內互聯網及電信行業的發展,電信詐騙成為了各個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這也給加強多樣化的國際間合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如國家間偵查部門交換犯罪線索與情報,協助調查取證,追繳犯罪所得,國家間簽訂條約,以引渡和遣返的方式移交電信詐騙中的逃犯等。
注釋:
丁國峰.司法公信力的內涵解讀、現狀問題及構建.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13(6).
胡向陽、劉祥偉、彭魏.電信詐騙防控對策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0(5).
楊郁娟.論電信詐騙犯罪偵查中的國際警務合作.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1).
參考文獻:
[1]胡萍、黃永峰.VOIP的創新應用及其發展趨勢.科學管理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