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遠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科學創新的經濟管理有利于增加我國農業經濟產值、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迅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化,要想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必須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產業鏈、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促進農業經濟整體發展。
一、農業經濟管理的含義
農業經濟管理是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控制、協調,并對相關人員進行激勵,以實現一定的經濟目標的管理活動。農業經濟管理是我國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它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對農業進行宏觀調控,將勞動力、土地、資金及政策傾向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調度,并獲得最優的經濟效益和國家利益。
二、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現狀
1、農業經濟管理信息比較落后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包含農業科技信息化、農業市場信息化、農業教育信息化、農業資源信息化、農業管理信息化這五方面,主要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獲取農業信息與農業知識,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管理決策水平。而我國在這些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缺少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基礎信息設施不完善,導致農村地區信息設備普及不到位,網點覆蓋范圍小,農民主要通過傳統的方式來獲取相關農業信息。因此我國農業經濟信息網絡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經濟的前提。
2、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還沒形成與農業市場經濟體制相符合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農業市場結構發展和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適應,很多與農業經濟有關的活動無法有效實施,導致農業經濟發展緩慢。
3、農業人員缺乏管理理念
我國是從傳統的農耕國家發展到目前的農工業共同發展的局面,城市化進程加快等這些原因導致我國農業發展巨大變化,現代化、科技化是當今農業發展的主流。農業基礎地位被忽略,導致農業人員管理理念流失,阻礙農業經濟全面發展。
三、農業經濟管理新思路
1、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集采、供、銷于一體,把農業生產、農用生產資料的提供、技術措施的采用以及農產品加工、保鮮、儲存、運輸和銷售環節統一起來,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把資源、人才、技術和資金集中優化配置,充分發揮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規模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2、完善社會服務系統
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是為了解決社會化生產時遇到的種種問題,無論是農業科技服務,還是農業信息服務,以及農業在生產和銷售環節的服務,都需要政府和組織機構的正確引導和支持。實施惠農政策是解決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措施,國家加強對農業的宏觀幫助,在農產品價格和相關的惠民政策上給農民帶來實惠,提高農民積極性。
3、建立健全農業經濟信息
加大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資金投入,設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完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配備合適的信息化設備供農業生產使用,并加大對信息化設施的使用培訓,激發相關人員的熱情,提升相關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認識,加強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4、建立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
完善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是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農業經濟管理應該與時俱進,根據時代要求不斷創新,隨著農業經濟體制的改變,農業的發展理念也發生改變,導致農業經濟增長方式也發生變化,由原來的農民耕種逐步向農產品深加工和農產品產業化發展,建立品牌化的農產品市場,推動農業產業鏈的整體發展。同時建立完善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有助于提高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增加農民的發展空間和我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并且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能夠從根本上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為農業經濟發展樹立良好的發展方向。
5、堅定不移實施科技興農戰略
深化農村科技體制改革,建立農業科技創新新體系。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分成研究開發、技術服務、科技管理和科技企業等部分,對農業科技機構進行分類重組;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加強以農業科技成果推廣位重點的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穩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立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機構,加強對農業科技的研究、開發和應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經濟正面臨著轉型的關鍵時期,因此農業經濟管理在我國經濟建設中越來越重要。在農業經濟管理方面,我們應該建立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樹立正確的 農業經濟管理理念、發展創新型農業經濟管理方法以促進我國農業經濟蓬勃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作者單位:152236黑龍江綏棱縣泥爾河鄉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