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新課標指出:“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助于樹立學生的數學素養,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樹立學生認真、細致、耐心、不畏困難的品質。”雖然計算教學很重要,但從學生的作業和測試中反映出來的情況來看,學生在計算中不僅速度慢,而且出錯率高;更讓人頭痛的是,在應用題計算中,學生好不容易理清了思路,列對了算式,但由于計算能力差,在計算上又出了差錯,從而得不到正確的計算結果,真是得不償失。
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正確、迅速、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呢?下面就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培養口算能力,節省筆算時間
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運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時教學中,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連一些簡單的計算題都還要借助豎式來計算,這就浪費了大量時間。因此,我認為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應從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開始。
1.進行方法訓練
例如:利用兒歌幫助學生強化鞏固湊十法,如1加9,10只小蝌蚪,2加8,10只花老鴨,3加7,10只老母雞,4加6,10只金絲猴,5加5,10只大老虎;運用數的組成來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用湊十法來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利用加、減法的互逆來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用乘法口訣直接求積、求商;根據運算定律進行口算等。
2.進行特征訓練
【案例】一天,在教學一問題解決時,通過分析列出了算式:2.56×0.25×4,接下來就是學生獨立計算,然后便可以解決問題了。很快,便有小手迫不及待的高高舉起了,原來他們已經算出結果了。可是再看,卻還有不少的學生正在埋頭奮筆疾書——他們還在很辛苦的列著豎式,嘴巴里還在念念有詞(正背著口訣呢),真是一個辛苦的過程。可是已經算出結果的同學早就按賴不住想要表達了。
【思考】同樣是相同的題目,為什么有的學生很快便可以算出結果,甚至可以不動筆都能口算?
有些題目數據有其自身的特點,應注意觀察,抓住特點,可以使計算簡便,既快又準。就好比2.56×0.25×4,雖然題目并沒有要求簡便計算,但實際上題目卻具有能簡便計算的特征。可是對于一部分學習不靈活的學生,他們并沒有養成認真觀察數據特征的習慣,而只是“埋頭拉車,而不抬頭看路”,導致計算過程中“吃力不討好”,時間花費了,可能最后還不能得到準確的結果。這就需要在平時訓練中,就要多訓練學生,先觀察數據特征,然后下筆計算。這需要我們老師對學生勤提問,常提醒,不要怕“浪費時間”,最終讓學生養成注意觀察題目的習慣。
3.持之以恒訓練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要想練就過硬的口算本領,就必須做到持之以恒的訓練。眾所周知,計算訓練沒有多樣化的訓練方式,很難調動學生持久的興趣。所以,在持之以恒的基礎上讓口算練習形式多樣化同樣很重要。
在訓練過程中,我的學生都有一個“每日一練”,利用每天課前3分鐘進行10道口算訓練,選題要有針對性,除了結合近段時間學習內容以外,還要適時穿插巧算等內容,如簡便計算(1.25×3.7×8)、易錯易混口算題(2.5×0.4÷2.5×0.4)、與圓周率有關的計算(3.14×n;3.14×n?等)。每天練習10個題100分制,再結合獎勵,鼓勵學生的積極性。同時結合每個學生學習能力的實際情況,有層次的為學生量身定制目標,有的學生一星期5次100才可以換取1顆星,而有的學生一星期3次100便可以換一顆星,盡量讓每個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桃”。
由于堅持對學生進行口算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口算能力,所以,比較簡單的計算題,學生基本能不用筆算就能直接進行口算,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口算和整個計算的速度與正確率。
二、熟記常用數據,提高計算速度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熟記背誦是必須經歷的思維過程。而多數時候卻被認為這是語文學科的專利,其實不然,數學學科也不例外。雖然數學學科需要理解,而不是靠死記硬背,但同樣也有許多東西是需要熟記的,比如一些常用基本數據做到爛熟于胸,這樣可以給學生帶來許多便捷。比如:
(1)常用的分數、小數、百分數的相互轉化。如1/2,1/4,3/4,1/5,2/5,3/5,4/5,1/8,3/8,5/8,7/8,1/25,1/4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像1/3,2/3,1/6,5/6,1/7,2/7……等分數雖然不能化成有限小數,但是這些分數在百分數中求百分率時卻是常客,使用頻率相當高,讓學生能熟記也是可以節省很多時間的。
(2)再比如在圓的相關計算中,與π計算相關的一些數據也可以作為熟記的一部分。比如:2π,3π,4π,5π,6π,7π,8π,9π,10π;π×2?,π×3?,π×4?,π×5?,π×6?,π×7?……做到熟記便可以減輕計算負擔。
(3)數學中一些特殊數據的搭配運用:如一年級學生學習湊十法時相關數對湊十的記憶;學習簡便方法時相關數據的搭配:如125與8,25與4等。讓學生能達到非常敏感而孰能生巧的程度,找到簡捷而有效的途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講清算理,提高計算教學的質量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講清算理,揭示計算的規律,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1.數形結合,講清算理
算理的抽象是小學教學中的難點,教學中盡可能地通過直觀演示等手段化抽象為具體,深入淺出,明確算理。 比如數的運算:借助“形”來幫助學生理解非常重要,如在教學退位減法時利用小棒等實物或圖形來理解算理,幫助學生建構“破十法”的原理;教學進位加法時利用小棒等實物或圖形,幫助學生建構“滿十進一”的算理;教學中我們還可以豐富其內容,如:被減數中間有0的減法,可以利用計數器有效的突破難點等等。
2.學具操作,探索感悟
心理學家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促進思維發展,這就需要在形象思維和數學抽象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充分發揮學具的操作作用。例如,學生對20以內加法中的“湊十法”理解有困難,我們就請出小棒來幫忙,讓學生通過對小棒的擺放學會“湊十法”的計算方法。
3.聯系實際,加深理解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去理解新知識是構建教學知識結構的主要方式,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舊知識,通過類比同化新知,實現知識的正遷移,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對新的認知結構的認同。例如,在教小數加法的計算法則時,可以借助學生熟悉的人民幣單位的進率關系,講清小數點必須對齊的算理。
4.重視感知,加強刺激
對于學生易忽略的部分,要注意加強其刺激強度,比如強調進、退位,強調小數點的處理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留給學生鮮明、正確的印象,避免和減少以后計算中的錯誤。
5.加強辨析,比較強化
根據學生容易產生錯覺和思維定式的特點,有意識地把相似的概念、法則、算式進行辨析比較,促使新舊知識的精確分化。
6.及時練習,鞏固提高
開展有針對性的練習,強化計算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力爭當堂鞏固。
7.注意反饋,及時糾正
及時反饋,找出學生的錯誤,幫助學生分析原因、及時改正錯誤。
四、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促進計算能力的提高
習慣是一個人在長時間內逐步養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鞏固和發展學生的能力,而且會終生受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與老師的教學息息相關,所以在計算教學中,需要教師嚴要求、多鼓勵。從低年級開始,就嚴格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認真聽講,獨立思考,仔細觀察,用心記憶;書寫工整,準確計算,細心審題,不輕易問別人或急于對答案。
1.計算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審題的習慣
小學生由于觀察不仔細,感知產生錯覺,表象模糊,容易遺漏細節,從而出現各種錯誤。例如:忘記進位、退位、漏寫、漏抄、抄錯或將運算看錯等。所以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必須做到:一看,看清楚數字和運算符號,明確運算順序;二想,想計算的特點,可否利用運算定律、運算性質進行簡便運算;三算,應用法則計算時要邊算邊檢查,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計算的正確性。這樣經常強調或提醒,多數學生在做計算題時會形成一種習慣,特別小心,并會時時提醒自己一定要仔細。長期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就會穩步提高。
2.培養及時檢驗的習慣
我班學生張薈容、王震東在這方面表現很優秀,每次無論作業還是考試﹑競賽之類的計算題,她總是認認真真地對待,算完后也不怕麻煩,再從頭到尾逐一進行檢查,檢查數字、符號抄寫是否正確、計算順序是否正確﹑簡便運算定律選用是否恰當﹑得數是否準確等。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耐心、細致地付出,終究會取得成功。因此,計算時一定要養成隨時檢驗的好習慣,克服粗心大意的壞習慣。
3. 必備一個錯題本
另外,每個學生除了有作業本外,還都有一個錯題本。學生平時作業中的一些錯題,就摘錄在自己的錯題本上,并寫出錯誤產生的原因和糾正的方法,學生間可以相互交流。這樣做的實質就是讓學生在總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持之以恒,學生就能很好地避免和減少錯誤的產生。
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從平時的教學常規一點一滴的抓起,從細節入手,在切實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努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逐漸喜歡數學,對計算產生興趣,事半功倍的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