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愛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本課程要通過評價的診斷功能來幫助教師及時了解教學的實施情況和學生的問題所在,并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進行反思,鼓勵教師積極擺脫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全面地認識評價的發展功能,尊重學生自身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其成長歷程中的重要作用。評價本身還具有教育性,是人與人互動與交流的過程。利用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成就進行鼓勵,對于不足提出改進建議,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正是由于評價標準具有指導和激勵作用,學生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結果。小學階段的孩子,正是開始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階段。在他們幼小心靈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種子已經發芽,正待有效引導、澆灌。對于成年人而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于天真無邪的孩子們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故而,如果教師能發揮好評價的功能,會對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該如何對學生作出評價呢?以筆者多年教學實踐角度出發,略作以下幾點闡述:
1.正確的評價,是具有明確目的性的。
具有明確目的性的評價,可使學生了解自己對于學習目標的完成程度,喚起學生新的認知需求,以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猶如詩句所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那樣,準確、及時地給予學生以恰當的評價,促使他們正確地走向健康成長的方向,并為之而努力。
2.正確的評價,是具有激勵性質的。
具有激勵性質的評價,能夠促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自動力,幫助他們開啟思維的閘門,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鼓舞他們積極向上的勇氣。能夠滿足學生自尊的需要,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促進學生將內在的需求外化為積極的行動。
3.正確的評價,是客觀且有針對性的。
客觀且有針對性的正確評價,能夠使學生認識自身的不足,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的差距,進而產生完善自我的心理,去努力追求更好的發展。教師及時的評價和反饋,能使學生準確及時地了解自己的情況,自覺的發揮自身的優勢,克服不足。
4.正確的評價,要把握好夸贊的尺度。
教師恰到好處地夸贊學生,既能營造課堂教學的激勵氛圍,激勵他們不斷產生新的追求,又能恰如其分地表達出期望,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從而獲得成功,還能避免泛泛贊揚造成學生迷惘的反效果。
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有效評價:
一、立足課堂,春風化雨。
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
但整體社會風氣客觀環境使然,此課程相對于語數“主科”, 被稱為“副科”,不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由于不可能像“主科”那樣有個精確判分,自然也就不可能受到學生、家長的重視了。
例如,課程進行到《溫暖的家》這個單元時,針對每一主題,我都布置了相應的課外任務,意在啟發學生對健康、安全生活,對愉快、積極地生活的初步概念。其結果是,有去認真完成的學生,不過四五人;略作思考、稍稍完成的,占據全班人數一大半;壓根就不當一回事的,足有三分之一!
面對這樣的情況,相信每個授課教師都是一股徒喚奈何的無力感,甚至是產生慍怒的沖動。即使是強制壓制好自己的情緒,恐怕也會著重強調下不為例什么的。
于是,我沒去深究這筆糊涂賬,而是靈活運用前述四點,對認真完成的學生以熱切的贊揚,對部分完成的學生以恰當的表揚,對于那些不以為意的學生以殷切的鼓勵、激發,明確地給他們傳達一個信息:認真完成的同學是對的、值得學習的,部分完成的同學是很棒的、再認真一些就更好了,沒有完成的同學其實也可以像認真完成的同學一樣很好、很棒!
如此一來,認真完成的同學由于受到高度評價而興高采烈,有了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動力;應付式的同學,因為自己的付出得到贊揚的同時,對于自己敷衍態度造成的落差也有了認識,具備了迎頭趕上的目標;而那些完全不當一回事的學生,如同站到兩個高低不同的標桿下,有了奮起直追的迫切感、自覺性。
情勢的發展,確實也向我所預期的方向逐步好轉!
至少在之后的單元、主題課程學習中,認真聽講、積極發言、很好地完成課外任務的學生越來越多,敷衍了事的學生日漸減少,壓根不當一回事的學生已是基本沒有。
通過實踐,我利用好每節四十分鐘的課堂,以不斷優化的評價為媒介,潛移默化地促成了學生對品生課從茫然不知、不以為意,到課堂上積極發言、熱烈討論,課后認真完成任務、細心感悟生活細節、感受道德規范的成功轉變。
二、延伸課外,見縫插針。
課堂短短四十分鐘,彌足珍貴卻猶顯不足!
因此,我們對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評價絕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內,更要關注課外。
比如,課外時間在校內看到學生不利于團結、有害身心健康等等舉動時,不是簡單地喝止了事,更不是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視而不見的心態,而是和顏悅色地制止之后,再結合他們已學過的課程耐心講透、細心糾偏。而每當看到學生學以致用,像模像樣地身體力行品生課言行舉止要求之際,不吝以和煦春風般的贊揚。以此逐步培養學生對善惡美丑、是非對錯的清楚認識,達成品生課的教學主旨!
又如我們學校每一年都有組織春游活動、中國傳統節日實踐活中等,可以結合這些活動對學生在活動中自我保護、活動安全、交通安全、講究衛生、愛護環境等各方面的表現對每個學生進行公平公正的有效評價。
印象最深的是,帶著學生到泉州森林公園春游的那次!
全班同學不僅自覺遵守交通規則;而且出人意料地人手一個可降解塑料袋,把各自的零食包裝、果殼垃圾裝好,到了有垃圾桶的地方還按照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分類投放;甚至有部分同學,還十分積極地提醒一些粗心的同學要注意公共場合秩序,不可大喊大叫,而那些粗心的同學則煞有介事地表示:哦,是的,是的,要注意!
這令我心中一陣驚喜:把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有機結合,以直觀、實用的形式穿插前述四點評價方式,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教師的評價,孩子們竟然具有自我評價意識了!
三、教學互動,觸類旁通。
基于如此驚喜,我更進一步思索品生課教學中,對學生評價的方式與更好地作用。
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它是激發人向上進取的內在的動力,一個人的自我評價能力的形成,往往起始于小學階段。
小學生自我評價,是指小學生在各種學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對自身表現或自身在群體中的表現的價值判斷。如果在這個階段不注意對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就得不到良好的發展,也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故而,不論是課堂還是課外,授課教師除了注重對學生的評價之外,還需格外注重教(師)學(生)的互動,尊重學生自我評價的“稚嫩”,觸類旁通地做好引導、培養的工作。
這就關乎到學生成長環境氛圍了!
涉及小學生成長環境的,除卻他們自己、授課教師之外,還有其他科任老師、家長。授課教師在自己正確做好對學生的評價以外,還要注重與各科教師、各位家長形成合力,努力爭取他們積極參與進來,共同創造一個具備正確地評價學生的、濃厚氛圍的環境,甚至是鼓勵學生之間開展有益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
而事實上,我也是這樣做的。不論是在與教學班其他同事的交流中,還是在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時,我都會著重強調:注意對孩子們的評價方法、方式,正確的評價方法、方式,能夠促使孩子們更好地健康、快樂茁壯成長。
眾人拾柴火焰高,或說環境造就人,相信孩子們在如此氛圍中,一定能夠不同凡響!
總之,教學是藝術,評價更是“好雨巧潤百草活,冰雹亂打千苗毀”的巔峰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研究。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評價方式方法有很多,要因課而定,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靈活地使用評價的方式方法,并在教學改革中探索創新,使其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