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嬌
摘要:現代工業社會科技通過控制和滿足人的需要進而支配人們的意識和行為,并為政治合理化提供依據,發揮著意識形態的作用和功能,成為新的統治形式。科技意識形態建構在工業充分發展,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分離,國家合法性危機的基礎之上。它與傳統的政治意識形態相區別,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關鍵詞:科學技術;意識形態;建構
一、科學技術何以成為意識形態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明確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的熟練程度、科學和它在技術上應用的發展水平、生產過程的社會聯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關系”[1]。因此馬克思也是將科技劃分在生產力范疇的。但是同時他注意到了科技的異化,這種異化蘊含著科技發展為意識形態的可能。因此在發達工業社會之前技術的價值中立性是作為生產力出現的。然而在發達工業社會技術與意識形態有了新的本質聯系,科技成為意識形態本身。哈貝馬斯則明確指出,只有在發達工業社會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時,才履行意識形態的職能。本文認同這一觀點。那么在發達工業社會科技出現了那些新趨勢從而使其成為意識形態,科技成為意識形態的含義是什么呢?
首先,以科技或生產力水平為標準可以把人類社會劃分為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三個階段,而“發達工業社會”又稱作“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等等。在發達工業社會一系列的科技新成就即20世紀中葉以來誕生的控制論、信息論、遺傳學、空間科學、海洋科學等等,其使科學技術具有了雙重功能,一方面科學技術成為了第一生產力,另一方面科學技術成為了意識形態。這兩種功能在發達工業社會相伴而生,肯定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承認科技成為意識形態的前提,承認科技是意識形態是其成為第一生產力的邏輯結果。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使科技成為生產發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在生產及整個社會生活領域使科技成為最高評價標準和唯一權威,這樣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技就具有了意識形態的功能。傳統的科技與意識形態的外在抽象對立消失了,科技越出生產力領域成為了意識形態領域體系的構成部分。
其次,科學技術是機械的技術而非是單純的生產手段,而是在參與自然、現實世界的關系中展現為技術對自然、人和整個世界的構造、強求、限定和操縱,使技術成為一種存在方式、一種統治系統。其控制形式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通過控制和滿足人的需要;二是通過合理化過程。從控制和滿足人的需要來講,在一個以機器生產程序為基本結構的社會,生產設備及其產品、服務,不僅決定著人們的職業選擇、技能、生產態度和勞動強度,而且決定著人們的需要和愿望,加之技術進步不斷刺激人們產生更多更新更高的需要和欲望,并通過不斷滿足這些需要,使社會在人們的滿足和舒適中得以穩定。然而這些需要卻消解了人們對社會制度本身的不滿、批判和反抗意識,使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接受它的灌輸和操縱,甚至成為一種本能。而當人們習慣地按“本能”生活時,技術就已經包括在統治的框架之內,技術的合理性就已經變成了政治的合理性,從而使技術經濟機制代替政治手段和國家機器成為新的統治形式。從合理化過程來講,“技術成為新的控制形式的過程,就是技術超出物質生產和經濟活動領域而無限擴展、滲透、介入政治、文化、日常生活等社會其他領域的過程,韋伯把這一過程稱為合理化過程。”[2]這種合理化過程主要是通過啟蒙理性工具化、實證化和肯定化,使其喪失了形而上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僅僅淪為一種實用工具。其在社會生活中這種合理化主要表現為整個社會的物性化過程人成為機器的附庸,生活需要物的奴役,一切東西都失去了自己的質和價值性,成為單純的物質材料;經濟領域合理化表現為機械大生產和勞動分工的專門化;政治生活中合理化表現為行政管理活動的科層制。因此啟蒙理性的實證化及整個社會的物性化,必然導致社會與人及其思想的單向度。正如哈貝馬斯所言“技術理性的概念,也許本身就是意識形態。不僅技術理性的應用,而且技術本身就是(對自然和人的)統治”。[3]綜上技術不再是中立的力量,而是被意識形態化,發揮著意識形態的作用和功能,成為新的統治形式,成為意識形態本身。
二、科技意識形態的局限性
首先,科學認識不能代替人文認識。幾是指雖然社會和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生產活動與科學技術緊密相關,但是人們的精神享受和人文活動卻無法用科學理解和掌控,它更多是依賴于人類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積淀。科技給人們帶來了一個物化的世界,從物質上豐富著人們的生活,而意識形態則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怎樣生活才更有意義,因此科學認識與人文認識解決的是生活的不同層面。
其次,科技理性不能代替價值理性。人類的道德、倫理和情感絕非是科學技術所能把握的。人們的行為能否符合客觀規律是科學技術給予解決的,而人的行為動機、目的和結果則是倫理價值取向的作用所致。
其次,技術解決不能代替政治解決。科技成為意識形態對政治意識形態產生了沖擊,其蘊含著政治問題轉移為技術問題的可能,政治解決讓步于技術解決。但是在當今社會諸多的問題譬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矛盾中。人們對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追求,保持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需要科學技術手段,但科學技術卻不能解決它所親手創造的物質財富如何在求得貪婪的人中間分配平衡。財富被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社會的貧富差距、兩級分化越來越大,對這些社會問題是解決依然依靠于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構建合理的政治意識形態。
最后,自然矛盾不能代替社會矛盾。政治問題涉及的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問題,科技問題涉及的是人與自然的問題。提高科學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問題,當科技問題地位提高而排出政治問題時,人們就把視線集中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而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以及一些社會問題就會被掩蓋或遮蔽。但實際上,現代社會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其主要矛盾不是在人與自然關系的生存危機而是由人自己的活動造成的社會性危機。科學技術的作用只是加速和減緩社會的發展而不能決定社會的發展方向,因此科技所解決的自然矛盾不能代替社會矛盾。
綜上所述,科技意識形態是現代工業社會背景下,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成為第一生產力,在政治意識形態“終結”的危機下的一種新型的意識形態。其產生有其特定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同時對傳統的政治意識形態相區別。但是科技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取代政治意識形態,其本身帶有歷史局限性,科技意識形態不能取代傳統的政治意識形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劉英杰.論科技成為意識形態[J].學習與探究,2007(5).
[3]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M]. 李黎,郭官義,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