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林芊芊
“一帶一路”書寫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 文/本刊記者 林芊芊

“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獲國際社會點贊 (來源于新華社)
薪火相傳,絲路精神辟征程;行穩致遠,合作共享贏發展。2017年5月14~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中國北京隆重召開,來自世界130多個國家的賓客就對接發展戰略、推動互聯互通、促進人文交流等議題交換意見,達成廣泛共識,并通過了聯合公報。
這是一次開放合作的論壇,這是一次發展融通的盛會,深刻闡釋了古代絲綢之路沉淀下的絲路精神,擘畫了建設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的“一帶一路”的美好前景。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理念,簡稱“一帶一路”。這個理念,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發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關系。它也象征中國崛起后的政治影響力。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達60余個,政治、法律、社會和文化差異甚大,要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五通”,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習近平主席指出,從歷史維度看,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的大勢日益強勁,變革創新的步伐持續向前;從現實維度看,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頻發的世界。世界經濟增長需要新動力,發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貧富差距鴻溝有待彌合。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一帶一路”建設正是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打造發展這把金鑰匙,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4年來,一個個不斷發展的項目走入公眾視野,細節的豐富為“一帶一路”注入了血肉,更好地詮釋了互利共贏的內核——“一帶一路”不是事不關己的宏大概念,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具體改變。這一倡議以堅實的行動逐漸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內容。
而東盟國家作為中國的重要近鄰,中國政府一如既往地把鞏固、擴大和深化與東盟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視為對外關系的優先方向。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現場記者云集
目前,“一帶一路”倡議在東盟取得較大進展和顯著成果,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政策溝通卓有成效,與東盟各國基本實現戰略相互對接,多層次政府間交流機制正在形成;二是以高鐵“走出去”為代表的設施聯通建設加快,以基礎設施為先導、立體式的國際通道初具雛形;三是以產業園區為抓手的國際產能合作緊密推進,貿易與投資便利化水平快速提升;四是亞投行得到東盟所有成員國的支持,提供了資金融通的堅實保障;五是以人文和旅游為紐帶,以科技交流為重要推動力的民間交往日益活躍,為民心相通奠定了社會根基。
而今,中國—東盟正攜手打造“一帶一路”建設的先行區和示范區,中國與東盟的關系,也因此更為世界矚目。中國和東盟將以此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新起點,借助“一帶一路”建設的東風,再接再厲,展開更加緊密的互利互惠合作,實現共贏性發展。中國與東盟的睦鄰友好、務實合作與戰略伙伴關系,將展示出更有生機更富活力和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本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除了1場全體會議,還同時舉行了6場分別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智庫交流為主題的平行主題會議。
在“加強政策溝通和戰略對接”平行主題會議中,參會嘉賓從政府、國際組織、政黨、企業和智庫等多個角度,分享了雙邊、多邊開展政策溝通和發展戰略對接的實踐經驗。各國部長結合本國和本地區實際情況,提出了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加強政策溝通的迫切需求;與會地方政府和企業表達了各自發展中面臨的政策障礙,呼吁各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達成更多政治共識。會議期間,與會嘉賓簽署了32個雙邊、多邊合作文件以及企業合作項目。
在“加快設施聯通”平行主題會議中,來自60多個國家的與會嘉賓就加強“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合作、對接規劃和技術標準、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擴大早期收獲成果、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交流。與會各方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意向,在國際運輸、能源開發和信息互聯互通等方面已簽署或將要簽署50多項合作文件。
在“推進貿易暢通”平行主題會議中,中外嘉賓認為,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需要弘揚絲路精神,拓展合作思路,夯實合作基礎,進一步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做大貿易規模,努力促進貿易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與會代表圍繞促進貿易便利化、振興相互投資、貿易與可持續發展3個議題進行互動討論。會議最后提出了《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
在“促進資金融通”平行主題會議中,與會嘉賓圍繞“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體系,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題進行了討論。各方一致認為,長期穩定的資金安排對于破解融資瓶頸、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十分重要。下一步,中方將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促進本地區國別發展戰略及投資計劃對接;形成各方資金共同參與的良好格局,并加強與多邊開發銀行的合作。

位于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前的“絲路金橋”景觀作品
在“增進民心相通”平行主題會議上,400多位中外嘉賓,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十多位國際組織負責人,聚焦“共建民心之橋 共促繁榮發展”的主題,共商合作舉措,達成多項共識。會議宣布啟動《中國社會組織推動“一帶一路”民心相通行動計劃(2017-2020)》、“絲綢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以及“增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國際智庫合作項目”。
在“智庫交流”平行主題會議中,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就進一步加強“一帶一路”研究交流,為“一帶一路”參與國家提供智力支持,建設好智庫聯盟和合作網絡,坦誠對話、集思廣益,凝聚共識。會議期間,《“一帶一路”倡議——助力可持續發展的變革性全球治理新思路》聯合研究報告 ,《“一帶一路”貿易投資指數報告》,“一帶一路”大數據絲路信息網等成果發布。
此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包括76大項、270多項具體成果。截至目前,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總數達到68個。中國宣布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約3000億元人民幣;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將分別為“一帶一路”有關合作提供2500億元和1300億元等值的人民幣專項貸款。
中方承諾,未來3年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向“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提供20億元人民幣緊急糧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資10億美元;向有關國際組織提供10億美元落實一批惠及沿線國家的合作項目。
……
這些成果,既是一冊展現中國擔當的“宣言書”,也是一封分享中國機遇的“邀請函”,不僅為沿線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民生禮包”,還架起了加強創新合作、促進人文交流的“連心橋”。對“一帶一路”沿線的東盟國家而言,有相當大的互補性及發展潛能。
“要切實推進關鍵項目落地,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能合作、經貿產業合作區為抓手,實施好一批示范性項目,多搞一點早期收獲,讓有關國家不斷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習近平主席的這一重要論述,為“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了目標,指明了路徑,豐富了內涵,打牢了建設的根基。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作為體現東方智慧與大國擔當的“中國方案”,“一帶一路”倡議日益成為加強國際合作的新平臺和增進各國民眾福祉的新路徑。人們相信,本次高峰論壇將開辟“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局面,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邁上新臺階,為構建更加公正、合理、均衡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新動能。
美國僑報網發表題為《從“一帶一路”倡議讀懂中國行為模式》的評論稱,“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一種重要方式,以及觀察“中國行為模式”的重要指標。文章稱,在整體風險可控的基礎上,“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多來,獲得不少進展。“一帶一路”作為一種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路徑,“授人以漁”將是不二選項。對于“一帶一路”這種“富鄰”倡議, 進一步完善其合作機制應是各方參與者樂見之事。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峰會的消息:習主席在講話中重點強調了推進經濟全球化和帶動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中國政府向絲路基金追加注資,顯示出中國加快該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經濟圈的愿望。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文指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行,總結和展示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果。“一帶一路”建設激活了沿線商機,過去3年多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平均每年投入金額約相當于文萊一國經濟總量。新加坡雖然不需要基礎設施建設,但可以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伙伴。
政策溝通不斷深化,設施聯通不斷加強,貿易暢通不斷提升,資金融通不斷擴大,民心相通不斷促進。以此次論壇為契機,“一帶一路”建設將在新起點上再出發。沿著這條命運休戚與共、夢想相聯相通的大道攜手前行,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時代必將迎來。
·聯系編輯:2533430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