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斌 梁穎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北京 100191)
教育理論研究
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影響因素研究
段 斌 梁穎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北京 100191)
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指標首要是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其與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密切相關。作者從事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將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的影響因素分為“積極因素”和“被動因素”、“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并進行具體分析,提出在博士研究生招生復試、培養管理、學位授予等工作中促進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的建議。
博士研究生 科研動力 影響因素
博士研究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學歷,其科研水平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絕大多數的博士研究生都參與高水平的科學研究,也產出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和學術競爭力。博士研究生取得的學術成就與科研動力顯然具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對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動力因素及相關影響進行研究非常必要。
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指標首要是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1]。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成就與科研動力具有直接的關系。一般認為,科學研究的動力影響因素包括好奇心、審美追求、社會責任感、榮譽感、利益驅動等多種因素,對此方面的科研動力因素研究也有不少[2-4],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動力具有特殊性,需要進行專門研究。
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動力影響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學習動機、科研目標、科研興趣、博士畢業的相關要求、導師的要求、助研金、獎學金、出國交流、實驗室條件等。隨著高等教育博士研究生招生數量的逐年增加,選擇攻讀博士研究生的心態日趨多樣化,部分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動力略顯不足;隨著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科研壓力不斷增大、年齡不斷增大,而科研津貼較少,容易造成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下降;隨著國內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對博士科研動力造成一定影響。
然后,國內對于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影響因素的研究內容較少,目前有北京理工大學劉進等進行了博士生科研動力機制的雙因素分析,通過“激勵—保健理論”對博士生科研動力的雙因素進行分類調查研究[5];浙江大學呂旭峰等進行了研究型大學博士研究生科研驅動力的分析與思考,認為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指標首要是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動力,對于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學??蒲兴骄哂兄匾囊饬x[6]。以上研究均是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一定范圍的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但仍缺乏從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進行研究的系統性。
筆者在B大學從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已經3年有余,工作范圍涵蓋博士研究生招生、培養、管理、學位授予的各個環節,可以從博士培養程序的全方位剖析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的相關因素,并根據工作經驗及實踐提出加強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的若干途徑和相關建議。筆者嘗試從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的“積極因素”和“被動因素”、“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方面分別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議。高校、學院、導師及博士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因素,采取相應的舉措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動力,增強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從博士研究生從事科研工作的主觀心理和客觀要求看,影響其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的因素可以分為“積極因素”和“被動因素”。其中,“積極因素”主要包括自身興趣、入學動機、追求榮譽、職業目標、導學關系、科研獎勵、學術交流與合作等,這些方面的積極因素可以促進博士研究生主動從事科研創新工作;“被動因素”主要包括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控制,如學位論文開題、中期檢查、延期審查、發表學術論文規定等一系列相關政策,這些政策對博士研究生形成一種硬性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和推動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動力。
2.1 “積極因素”對科研動力的影響分析
興趣無疑是博士研究生從事科研創新工作動力最直接的“積極因素”,其會表現在入學動機、追求榮譽、職業目標等方面。
由于國內博士研究生普遍需要至少4年的學習和科研工作時間才能順利畢業,絕大部分選擇攻讀博士研究生的學生是對科研工作具有濃厚的興趣,并且具有明確的學業目標和個人規劃,入學動機是積極、明確的。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博士研究生招生數量逐年增加,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面臨的就業壓力逐漸增大,社會生活成本逐漸增高,出現選擇攻讀博士研究生的心態日趨多樣化,部分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動力略顯不足。比如,有的博士研究生是因為碩士畢業找不到合適工作而考取博士,將讀博作為緩沖找工作困難的被動舉措,有可能造成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不足,導致科研成果不突出甚至難以達到學位授予要求。因此,建議在博士研究生入學復試考核階段,重點考核博士生的入學動機,可以通過考核學生碩士階段學習成績、碩士階段科研成果、攻讀博士的學習計劃等方式對學生入學動機進行判斷。
追求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和學術榮譽是博士研究生從事科研創新工作的內在動力。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應該享受本職工作,以探索自然理論知識和創新前言科技為己任,以學術最高榮譽為個人職業發展的最高追求。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應該將科研創新作為個人職業發展的目標。追求榮譽和職業目標應該是一名優秀的博士研究生入學動機的一部分。
客觀的“積極因素”包括良好的導學關系、較高的科研獎勵和豐富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機會,這些對提高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均有積極作用??梢园l現,展現出優秀的科研工作狀態和突出的科研成績的博士生,均與其導師的指導工作密切相關,導師與學生的融洽“導學關系”不僅可以使博士生的科研工作進展順利,而且可以使博士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科學健康,避免學生單方面的科研工作壓力過大。博士研究生在讀期間的收入與已經參加工作的同學收入相比甚微,有的博士研究生已經結婚生育,不僅要完成博士期間的科研項目和學位論文工作,還要養家糊口,造成博士研究生普遍感覺生活壓力很大。因此,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學校助學金、導師助研金、采用多種獎學金的方式解決經濟方面的后顧之憂,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國內普通博士研究生、碩博連讀研究生學制一般為3年,直博生學制一般為4年,在學制期內一般學校會發放助研金,但普遍來看博士研究生很難在學制期內完成科研創新和學位授予工作,因此,需要加強對博士研究生尤其是高年級博士研究生的經濟資助。B大學采取對研究生發表在SCI的Q1區、Q2區高水平學術論文和獲得優秀論文稱號的國際會議論文進行獎勵,設立“研究生發表優秀學術論文獎”,取得顯著成果,B大學J學院2014年、2015年、2016年獲得研究生發表優秀學術論文獎勵分別為10篇、14篇、16篇。B大學鼓勵所有博士研究生出國參加國際交流與合作,打造與國際前言科技對話與合作的平臺,對所有符合申請條件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博士生進行經費資助,激發博士研究生科研創新工作的動力。
2.2 “被動因素”對科研動力的影響分析
“被動因素”是促進博士研究生科研工作動力的重要部分,甚至是墊底部分,其主觀主要表現在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自我實現的要求,對于被同行專家認可或肯定的看重程度,其客觀主要表現在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管理控制,如學位論文開題、中期檢查、延期審查、發表學術論文規定、最長學習年限、學生分流措施等一系列相關政策。
一般來講,“985”高校都會對博士研究生授予學位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做出較高的規定,要求發表不少于3篇學術論文,其中SCI論文不少于1篇或2篇,甚至對SCI論文的分區及影響因子做出具體要求。通過學位論文開題、年度研究報告、中期檢查、延期審查、學習年限警告等措施對博士研究生培養進行嚴格的“過程控制”,實現通過“過程檢查”實現對“成果檢查”進行保證。對于不符合繼續培養的博士研究生及時進行分流,轉為碩士研究生或進行勸退,對達到最長學習年限的博士生予以清退,嚴格保證博士學位授予質量是促進博士研究生科研創新動力的重要保證。
從博士研究生從事科研工作的自身和外在要求看,影響其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的因素可以分為 “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內在因素”包括學習動機、科研目標、科研興趣等,“外在因素”包括學校對于博士畢業的相關要求、導師的要求、助研金、獎學金、出國交流與合作、實驗室條件等。
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因素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類,與“積極因素”和“被動因素”分類方式不同,但各種影響因素是基本統一的。

表1 影響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的因素分類
從表1可以清晰地看到影響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的有關因素分類。無論是高校、學院、博士生導師、個人均應該追求“積極、內在的因素”,創造“積極、外在的”因素,調整“被動、內在的因素”、嚴格“被動、外在的因素”。這樣,從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全環節進行鼓勵引導、嚴格要求,內外兼顧,積極引導、被動要求,全面促進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的提升。
從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看,具體從招生復試、培養過程、學生管理、學位授予工作的時間安排及管理措施看,筆者對提高、激勵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動力提出若干建議,僅供高校、學院、導師及博士生個人可以利用這些因素進行分析,采取相應的措施進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科研動力,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首先,在博士研究生招生復試階段,要通過復試環節尤其是面試環節考核學生的入學動機,參考學生碩士階段學習成績、碩士階段參與的項目及科研成果、攻讀博士的學習計劃等對學生入學動機進行判斷,錄取具有培養潛力且對科研工作具有一定興趣的學生進行培養。
其次,在博士研究生培養階段,學校要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搭建國際化交流平臺,對接國家重大需求,充分激發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興趣,鼓勵和支持博士研究生參加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動力;構建和諧、良好、健康的導學關系,幫助、引導、培養學生的科研自覺性;提高博士研究生的收入水平,通過獎學金加大對優秀博士生的經濟資助力度;通過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年度研究報告、中期檢查、延期審查、學習年限警告等措施對博士研究生培養進行嚴格的 “過程控制”,保證博士培養質量和學位授予質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計劃攻讀博士的研究生和在讀博士研究生要樹立崇高的學術理想,將追求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和學術榮譽視為自己的最高學術追求,結合學術研究前沿,以探索自然理論知識和創新前言科技為己任,找尋興趣點和研究方向,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工作。
[1]張巧林,孫建軍,卞清,等.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博士生視角與導師視角的比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4):32-37.
[2]嚴建新.論科學研究的微觀動力[J].科學管理研究,2006(1):40-43.
[3]李正風.科學知識生產的動力——對莫頓科學獎勵理論的批判性考察[J].哲學研究,2007(12):90-95.
[4]劉宇文,張鑫鑫.從外部激勵走向內部激勵:高校教師科研創新的動力轉型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1):16-20.
[5]劉進,童金皓.博士生科研動力機制的雙因素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4):61-65.
[6]呂旭峰,童金皓.研究型大學博士研究生科研驅動力分析與思考——以Z大學為例[J].高等教育管理,2013(7):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