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煒青 葉麗君 陳飛華 劉杰


[摘要] 目的 研究與觀察外周血人類白細胞抗原-G(human leucocyte antigen-G,HLA-G)及血清Th1、Th2類細胞因子在肝癌患者中的檢測價值。 方法 選取2014年7月~2016年9月期間于本院進行診治的肝癌患者62例為觀察組,同時以62名健康人員為對照組,然后分別檢測兩組研究對象的外周血 HLA-G 及血清Th1、Th2類細胞因子,并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中不同病理分型和疾病分期患者的檢測結果,同時采用Logistic分析上述檢測指標與肝癌的關系。 結果 觀察組的血清白細胞介素2(IL-2)低于對照組,外周血 HLA-G 及其他血清Th1、Th2類細胞因子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中不同病理分型和疾病分期患者的檢測結果也存在顯著性差異,且經Logistic分析顯示,上述血液指標均與肝癌有密切的關系(P均<0.05)。 結論 外周血 HLA-G 及血清Th1、Th2類細胞因子在肝癌患者中呈現異常表達的狀態,且不同病理分型和疾病分期患者的檢測結果也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應重視對肝癌患者進行上述指標的檢測。
[關鍵詞] 外周血 HLA-G ;血清Th1類細胞因子;血清Th2類細胞因子;肝癌
[中圖分類號] R446;R73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14-000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observe the detection value of peripheral blood human leucocyte antigen-G(HLA-G) and serum Th1,Th2 cytokines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62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62 healthy persons at the same tim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n the peripheral blood HLA-G and serum Th1,Th2 cytokines of two groups were respectively detected then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observation group with different pathological types and disease stages were compared,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blood indices and liver cancer were statisticed by the Logistic analysis. Results The serum interleukin 2(IL-2)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peripheral blood HLA-G and other serum Th1,Th2 cytokines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observation group with different pathological types and disease stages all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and the Logistic analysis showed those blood indices all had close relationship to the liver cancer(all P<0.05). Conclusion The peripheral blood HLA-G and serum Th1,Th2 cytokines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all show abnormal expression state,and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pathological types and disease stages all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so those indices detection of patients should be paid to attention.
[Key words] Peripheral blood HLA-G;Serum Th1 cytokines;Serum Th2 cytokines;Liver cancer
肝癌是消化系統常見惡性腫瘤,關于肝癌的各方面研究顯示,此類患者不僅存在明顯肝部狀態及相關指標的異常,機體整體免疫狀態也相對較差,且Th1及Th2類細胞因子作為免疫調節中的重要指標,研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提升了其臨床檢測的價值。另外,人類白細胞抗原-G(human leucocyte antigen-G,HLA-G)作為在多類惡性腫瘤中研究較多的一類指標,有研究認為其與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逸機制有關[1,2],因此對其在肝癌患者中的檢測價值也較高。本文中我們即就外周血 HLA-G 及血清Th1、Th2類細胞因子在肝癌患者中的檢測價值進行研究與觀察,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6年9月期間于本院進行診治的62例肝癌患者為觀察組,同時以62例健康人員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47例,女15例,年齡為30~73歲,平均(56.6±6.8)歲。觀察組中,男46例,女16例,年齡為30~74歲,平均(56.3±7.2)歲,病灶直徑為2.1~10.8 cm,平均直徑為(4.9±1.1)cm;疾病分期:Ⅰ期者14例,Ⅱ期者15例,Ⅲ期者17例,Ⅳ期者16例;病理分型:高分化患者17例,中分化患者30例,低分化患者15例。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與性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衛生部《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1年版)》中對于肝癌的診斷標準[3]。納入標準:年齡在75歲以下;對研究知情同意者;精神正常可有效配合治療者。排除標準:年齡在75歲及以上者;精神異常者;對研究不知情或同意者;近期進行肝癌治療者。
1.2方法
采集兩組研究對象的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將血標本于采集的30 min內送檢,其中部分血標本以醫用離心機進行離心,采集血清部分進行血清Th1類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γ-干擾素(γ interferon,IFN-γ)及腫瘤壞死因子β(tumor necrosis factor β,TNF-β),Th2類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白細胞介素5(interleukin 5,IL-5)、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及白細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的檢測,其均以酶聯免疫法(ELISA法)試劑盒進行定量檢測;外周血HLA-G則采用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然后分別統計與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及觀察組中不同病理分型和疾病分期患者的檢測結果,同時采用Logistic分析上述檢測指標與肝癌的關系。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重復測量行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研究指標與肝癌的關系以Logistic分析處理,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的外周血 HLA-G 及血清Th1類細胞因子比較
觀察組的血清IL-2低于對照組,外周血 HLA-G 及其他血清Th1類細胞因子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中不同病理分型和疾病分期患者的檢測結果也存在顯著性差異(P均<0.05),見表1。
2.2兩組的血清Th2類細胞因子比較
觀察組的血清Th2類細胞因子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中不同病理分型和疾病分期患者的檢測結果也存在顯著性差異(P均<0.05),見表2。
2.3 外周血 HLA-G 及血清Th1、Th2類細胞因子與肝癌的關系分析
采用Logistic分析的結果顯示,外周血 HLA-G 及血清Th1、Th2類細胞因子與肝癌均有密切的關系。見表3。
3討論
肝癌在我國呈高發趨勢,且本病的臨床危害相對更大,預后較差,與本病相關的研究顯示,患者除表現出肝臟部位的不適及其他相關癥狀體征外,機體的免疫失調情況也表現十分突出,因此臨床中極為重視對肝癌患者進行免疫狀態變化研究[4,5]。HLA-G是近年來在多類惡性腫瘤患者中呈現高表達的一類指標,本類指標對于免疫的影響較大,其可通過抑制NK細胞的殺傷作用來達到影響免疫抑制的作用。有研究認為[6,7],腫瘤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其可通過多種渠道對患者機體的免疫狀態造成不良影響,其中抗原遞呈細胞即在腫瘤細胞的影響下呈現出高表達的狀態,而此類細胞對于HLA-G具有高度的結合作用[8-9],因此進一步對機體中的腫瘤免疫產生不良影響,因此認為對于HLA-G的表達狀態研究價值較高,并且HLA-G在腫瘤細胞的機體免疫監視及免疫攻擊方面具有逃避誘導作用,在腫瘤細胞的微環境中具有增殖促進效果[10,11],且有研究認為其在CD4+ T細胞的抑制方面作用最為明顯,對于Th1、Th2類細胞的漂移也有影響作用[12-14]。另外,Th1及Th2類細胞因子作為機體免疫的有效指標,其在細胞免疫應答過程中起到介導作用,對腫瘤細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明顯,同時其對腫瘤微環境的免疫調節作用也較為明顯,且對于腫瘤免疫逃逸也有較為積極的影響作用,而其表達對于腫瘤導致的機體免疫受損情況有直觀的反映價值[15-17],同時其與HLA-G的相互影響作用突出,具有相互抑制的作用,同時本類指標還可分泌多類細胞因子,對于機體各方面的應激狀態包括炎性應激、免疫應激等均反映價值較高[18,19],因此認為其在肝癌患者中的變化研究價值也較高。
本文就外周血 HLA-G 及血清Th1、Th2類細胞因子在肝癌患者中的檢測價值進行研究與觀察,并與健康體檢者進行對比,對比結果顯示,肝癌患者的血清IL-2低于健康者,外周血 HLA-G 及其他血清Th1、Th2類細胞因子均高于健康者,且不同病理分型和疾病分期肝癌患者的檢測結果也存在顯著性差異,表現為低分化及分期較高患者的免疫受損情況相對嚴重,且經Logistic分析顯示,上述血液指標均與肝癌有密切的關系,提示我們應加強對肝癌患者進行上述指標的檢測與監測。而肝癌患者存在上述血液指標表達異常的原因,可能與肝癌細胞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免疫抑制等作用有關,疾病越嚴重則免疫抑制情況越突出[20,21],因此其表達水平異常程度也更為突出。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外周血 HLA-G 及血清Th1、Th2類細胞因子在肝癌患者中呈現異常表達的狀態,且不同病理分型和疾病分期患者的檢測結果也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應重視對肝癌患者進行上述指標的檢測。
[參考文獻]
[1] 黃勇,游梨汀.肝癌術后患者添加精氨酸和谷氨酰胺的胃腸外營養(PN)對提高機體免疫水平的作用[J]. 肝臟,2015,20(3):263-264.
[2] 楊收平,李海英,張麗.血清可溶性人類白細胞抗原G和甲胎蛋白、甲胎蛋白異質體聯合檢測對原發性肝癌的診斷價值[J]. 臨床薈萃,2014,29(8):888-89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1年版)[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1,16(10):929-932.
[4] 吳健林,吳繼周. HLA復合體等位基因多態性與原發性肝癌關聯的研究進展[J].內科,2013,8(4):408-411.
[5] 劉婭玲,周盛杰,張惠. 麻風病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及Th17相關細胞因子檢測分析[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3):3062-3063.
[6] Weiskirchen R,Tacke F. Immune surveillance of liver cancer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Excess lipids cause CD4 T-cells loss and promot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evelopment[J]. Hepatobiliary Surg Nutr,2016,5(5):433-437.
[7] 喻雄杰,李艷麗,雷金華,等. 吉西他濱熱化療灌注聯合TACE對肝癌患者療效及腫瘤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J]. 醫學綜述,2016,22(20):4107-4110.
[8] 劉陽,胡梅,喻紅波,等.肝癌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HLA-G表達研究[J]. 檢驗醫學,2013,28(12):1088-1091.
[9] 袁發璐. 影響肝癌微環境的藥物研究進展[J]. 醫學綜述,2016,22(11):2132-2135.
[10] 曾憲成,張彤,陳偉,等.白細胞抗原G基因與肝癌肝移植的預后[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5):825-831.
[11] 伊慶強, 姜斌. STAT3信號通路與肝癌研究進展[J]. 醫學綜述,2015,21(1):15-17.
[12] 張靜靜,邱玲云,胡耀仁,等. 預見性護理在DC-CIK治療原發性肝癌肺轉移的價值[J]. 中國現代醫生,2016, 54(1):138-141.
[13] 劉杜菲,王正中. 樹突狀細胞在肝細胞癌免疫治療中的生物學特性及研究進展[J]. 醫學綜述,2015,21(12):2177-2179.
[14] 易永祥,王建,王翔,等.腹腔鏡與開腹肝癌左外葉切除術對患者臨床康復和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23):6844-6846.
[15] 武強,王立萍,張嘉寧,等.肝癌免疫逃逸機制的研究進展[J]. 生命的化學,2015,35(6):796-800.
[16] 張一超,夏駿,李雄.肝硬化合并肝癌及單純肝癌患者免疫功能檢測結果分析[J]. 檢驗醫學,2014,29(11):1128-1131.
[17] 楊曉霞,劉翔寧,劉明成,等.肝癌患者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變化情況[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6,16(22):4367-4369.
[18] 覃英容,林源,莫顯偉,等.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細胞免疫功能狀況與復發的相關性[J]. 中國癌癥防治雜志,2013,5(3):235-238.
[19] 李蕊,方艷秋,楊丹,等. CIK細胞療法對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3):538-539.
[20] 劉松,孟冉冉,張躍偉.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與樹突狀細胞治療肝癌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J]. 介入放射學雜志,2014,23(2):181-184.
[21] 李尚日,姚輝,鄧星.康艾注射液對原發性肝癌患者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后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3,23(6):365.
(收稿日期: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