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大安
摘 要: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 國家行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必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求供給側改革提供長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動力,所以供給側改革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分重要。第一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質要求,第二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第三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中等收入;陷阱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4-0001-03
中國人均GDP接近8 000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取決于是否具備社會經濟長期發展的動力,取決于供給側改革是否成功。
一、供給側改革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質要求
世界銀行2007年對1950年以來先后100多個國家跨越“中等收入”的情況進行分析,認為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能夠進入高收入行列,有些國家在徘徊,有些國家甚至還會倒退,于是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按照2016年標準,人均年國民收入低于1 02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介于1 026—4 03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介于4 036—12 47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12 476美元以上為高收入國家。
現有高收入國家70個,大部分是發達國家,其中有十多個是發展中國家。雖然各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時間不同、歷史背景不同、發展條件和道路不同,但是本質相同,就是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使得社會經濟發展具備長期動力。這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制度合理。都是走上工業化道路,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制度有機結合起來,既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又進行了宏觀調控,保持適度競爭。第二,社會結構合理。通過國家進行二次分配,保證就業,保障收入,培養龐大的中產階層,形成強大內需。第三,發揮全要素生產率作用。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本、技術和管理的作用,創新驅動,依靠技術創新占領上游產業,提供高質高效產品和現代服務。第四,不斷改革開放。一方面,打破利國內益固化的藩籬,消除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擴大內需;另一方面,發展外向型經濟,參與國際分工,緊跟國際形勢,搭世界經濟發展快車。
對于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經濟學家們進行了長期研究,提出了很多理論,其中比較著名理論的是“庫茨涅茨曲線”理論。“庫茨涅茨曲線”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水平低的時候不平等水平也低,當經濟開始增長時不平等水平也在加大,當經濟增長到達一定階段時不平等水平開始下降,出現倒U型曲線。倒U型曲線含義是,當經濟發展時,社會不平等程度也在變化。工業社會后期是倒U型曲線的拐點,這時效率與公平相對合理,生產力水平高,創新驅動能力強,社會保障程度高,形成龐大的中產階層,社會穩定和諧,具備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條件。70個高收入國家的實踐證明倒U型曲線理論是正確的。
中國雖然是G2國家,但還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是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但是還沒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求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使得社會經濟具備長期發展動力,因此我國黨和政府提出“供給側改革”思想。其實質是從“供給側”這一源頭著手進行的系統性、結構性改革,核心是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提供高質高端產品和現代化服務。這要求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制度創新,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一方面要求政府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科學宏觀調控,搞好社會保障,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另一方面要求發揮市場經濟的刺激作用,充分調動競爭主體的競爭主動性、積極性。第二是建立合理的社會結構。培養龐大的中產階層,消除貧富懸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內需保證。第三是發揮全要素生產率作用,優化產業產品結構,提供優質高效產品和現代化服務。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大技術創新的研發力度,以自主產權的技術來提升產業和產品結構,占領上游產業。第四是不斷改革開放,占領國外市場,獲取國際發展先機,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外部條件。
二、供給側改革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運行的兩個方面,是宏觀調控的兩個輪子。需求側改革可短期、快速刺激經濟發展,但是無法提供長期發展動力。只有通過供給側改革提供高質有效產品和現代化服務,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長期發展動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瓶頸。
過去,我們采取“需求側”改革,依靠“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拉動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實現了三十多年高速發展,但是無法提供高質有效產品和現代化服務,出現需求短板,至今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需求側”動力衰竭,經濟下行壓力大進入新常態。2011年我國經濟速度從兩位數開始下降,至2015年“破七”,2016年為6.7%。人工工資、土地、資源、能源成本上升,企業利潤下降,使得一些企業處于虧死狀態。政府和企業債務負擔重,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速度下降,投資邊際效用減少。改革開放紅利尤其是人口紅利盡失,如2012年開始勞動年齡人口下降,至2014年累計減少960萬人。經濟全球化紅利不再,如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美日經濟疲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新興經濟體貨幣貶值,使得我國出口總額下降、進出口速度下滑。第二是環境壓力凸顯。長期采取“需求側”發展動力,以高投資為主導,造成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生態失衡。尤其是發達地區,人口密度大,能源和資源消耗大,二氧化碳排放多,霧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十分嚴重。第三是產業、產品結構不合理。長期采取“需求側”發展動力,注重經濟發展總量,忽視產業、產品結構調整,造成煤炭、鋼鐵、玻璃、水泥、石化、石油產業大量產能過剩,汽車自主品牌少,房地產開發出現“鬼城”,鋼鐵產能大但是關鍵性的材料還得依靠進口。第四是有效需求不足。因為傳統的、大眾化的消費過剩,多樣化、個性化的有效需求不足,尤其是在健康、旅游、環保方面的產品有效供應不足,監督管理不力,以至出現“青島天價大蝦”、“哈爾濱天價魚”惡劣事件,出現“瘦肉精”、“毒豆芽”、“三聚氰胺”不安全食品。在商品流通過程中,受到銷售成本增加、名牌產品的地區定價策略不一的影響,以及稅率重、費用高、環節多的影響,使得同樣品牌產品如汽車、化妝品、食品、日用品等國內價格高于國外價格,部分需求被轉移到國外,以至出現到日本買馬桶蓋、到歐洲買奢侈品、到香港和新西蘭買奶粉、到美國和加拿大購房現象,甚至因在國外掃貨而被稱之為“購物狂”。總之,民生短板嚴重,一直無法提供人們渴望的滿意的教育、醫療、金融、保障產品。
實踐證明,2015年以來“需求側”改革已經無法提供社會經濟發展的長期動力,繼續實行需求側改革必將阻礙生產力發展。于是,中央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改革思想,不以GDP論英雄,認為供給側改革是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2015 年11 月10 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提出供給側改革思想,此后在全國實行。習總書記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雖然是經濟領域的奮斗目標,但是涉及社會方方面面。供給側改革是一個系統性、結構性改革,涉及包括勞動力、資本、知識、技術、管理在內的經濟社會發展全要素生產率作用的發揮,涉及政府對公共服務、公共產品的提供,涉及市場刺激作用的發揮,涉及對競爭主體主動性、積極性的調動,涉及人們就業、創業,涉及擴大本國對外開放程度和增強國際競爭力,以及對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關政策、制度的創新。是從供給側發力發展生產力的思想,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從我國現階段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出發提出的改革思想。這是我國今后社會經濟發展主要思路和途徑,它從宏觀調控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角度引領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實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從2015年起,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宏觀調控重心從需求側改革變為供給側改革并且不斷深化。2016年共出臺419個改革方案,完成97個重點改革任務,另有194個改革任務由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完成,改革主體框架已經基本確立。2016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17年經濟工作,強調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為抓手,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后,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按照五年規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的進程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的進程。
三、供給側改革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徑
通過“供給側改革”,為建立效率與公平的社會,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創造條件。
第一是政府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公共產品。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斷推進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求政府依法治國,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公共產品。主要是:(1)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編纂民法典,保護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的財產權利。(2)推進財稅與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推動民營銀行發展,完善國有商業銀行治理結構。(3)加快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現老有所養,社會保障全覆蓋,人們安居樂業。實行二孩政策,加快戶籍改革,增加社會勞動人口,增強人口流動性。(4)完善跨部門統籌機制,加強對金融、土地、財稅、金融、社會保障、城鎮化、生態文明這些基礎性重大改革的協調推進。(5)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推進行政審批和市場準入制度改革。
第二是針對農業人口占多數的國情,走自己特色的培養龐大中產階層道路,不斷擴大內需。(1)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農民持續增收、農業提質增效。實行承包土地“三權分置”,促進土地流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深化農村產權制度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確保農村土地征收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廣開農民致富門路,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2)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民工市民化。(3)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創業。制定激勵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4)做到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扎牢民生保障網。(5)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建立關注貧困民眾生活的長效保障機制,制定更有力更扎實的脫貧攻堅政策并且落到實處。通過上述五項措施,培養龐大中產階層后,推進消費升級和有效投資良性互動,創新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調整消費產品結構,暢通消費渠道,使每個國民都成為“全渠道消費者”,以實現供需結構有效匹配,城鄉區域協調互動,釋放國內最大的需求潛力。
第三是振興實體經濟,培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競爭主體。(1)轉變意識,營造環境。樹立提供高質量產品和優質服務第一的意識,樹立品牌意識。發揚“工匠精神”,培養“百年老店”。提高大企業素質,培養職業精神,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建設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創造條件使中小微企業更好地參與公平競爭。(2)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抓手,解決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問題,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失衡問題。①深入推進去產能工作。主要是淘汰如煤炭、鋼鐵、玻璃、水泥、石化、石油六行業高耗能、高排放的過剩的落后產能,提升產業產品結構。要求用市場和法治手段做好化解過剩的落后的產能工作,牽住處置“僵尸企業”這一牛鼻子,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執行環保、安全、質量、能耗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處置企業債權債務,安置企業下崗職工。②深入推進去庫存工作。主要是消除房地產泡沫,減輕三四線城市房地產的庫存壓力。以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思想為指導,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綜合金融、財政、土地、立法、投資手段,建立既適應市場規律又符合國情的抑制房地產泡沫的基礎性、長效性機制。通過貨幣政策、信貸政策適度限購,控制信貸資金流向投機性購房。因城施策,分類調控,把去庫存與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疏解特大城市的部分城市功能以帶動周邊城市發展,提供三四線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以增強其對農村轉移人口的吸引力。③深入推進去杠桿工作。主要是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規范政府舉債行為,降低企業杠桿率,消除金融杠桿,防控金融風險。要求地方債自發自還,強調企業自身舉債約束,加大股權融資力度,支持債轉股和資產重組。采取多種方式化解銀行呆賬壞賬,暢通企業融資渠道,促進籌資功能多樣化。加大直接融資比重,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的融資作用,解決“三農”和小微企業的籌融資問題。④深入推進降成本工作。主要是降低要素成本,減稅降費。首先是要求企業內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其次是政府提供高質有效的公共服務。簡政放權,減少審批環節,減少各種稅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政府對價格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提高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降低人力資源成本。⑤深入推進補短板工作。主要是解決人民群眾迫切需要的問題,解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既補制度也補發展短板,既補硬的也補軟的短板。加大對水、電、路、通訊的投入,加大對醫療、衛生、教育、養老的投入,解決入學難、看病難、養老難問題。(3)推進國企改革。國有企業領域要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突破口,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市場經營機制。要求如石油、鐵路、電力、民航、天然氣、軍工、電信等這些國企2017年邁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
第四是提升產業、產品結構,提供高質有效產品和現代化服務。主要是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使得產業結構從資源和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轉變。(1)構建產業新體系。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化服務行業,實施工業強基和智能制造工程。(2)提升產業結構。以互聯網、智能化、信息化為依托,發展“互聯網+”、“工業4.0”產業,發展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發展高效、安全、節約、環保的現代農業,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占三產的比重,扶持小型、小微企業發展。(3)成為制造業強國。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建設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工業強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綠色制造工程。掌握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航空航天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新材料、農機裝備、高性能醫療器械領域以及生物醫療領域的核心技術。(4)搞好現代服務。以大數據為依托,數據資源共享,把互聯網與經濟社會融合起來,創新購物鏈、供應鏈、消費鏈和產業組織。(5)加強推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加強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
第五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解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瓶頸。(1)在部分領域繼續發揮后發優勢的同時,爭取更多領域發揮先發優勢,趕超發達國家科技水平。強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加強基礎研究。(2)要求企業、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政府發揮為創新提供高質高效服務的功能,高校和科研院所發揮科技創新的主動性、積極性。(3)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研發與轉化。要求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共同發力,產業升級、財政投資、科學研究、推廣應用多行業多領域協同創新,確保投融資體制、產權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分配制度科學合理,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最終實現資金、人才、科研成果在企業、城鄉、科研機構、高校之間有序流通。
第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主要是推動世界經濟朝包容、聯動、共享、合作、共贏方向發展,實施長期可持續發展戰略。搞好大國外交、全球外交,充分發揮中國對外話語權。發揮對“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引領作用,發揮亞投行開發性、政策性、商業性金融引領作用,發揮美國退出TPP后的亞太引領作用。采取更加開放政策,促進對外開放朝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推進,從而贏得國際競爭和國內發展的主動權。
此外,把頂層設計與調動地方和基層積極性、主動性相結合,協調區域發展,實施東北振興、西部開發、東部率先、中部崛起的區域發展戰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三大戰略,使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工作統籌協調推進。
The important role of supply side reform to China across the "middle-income trap"
WEN Da-an
(Longyan municipal Party school,CPC of Fujian province,Longyan 364000,China)
Abstract:China has entered the ranks of middle-income countries,across the "middle-income trap" is inevitable. Across the "middle income trap" demand supply to provide long-term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economy reform side,so the supply side reforms to cross the "middle income trap" ten points. The first is the essence across the "middle income trap" the second is a key requirement,across the "middle income trap",the thir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ross the "middle income trap".
Key words:supply side;reform;middle income;trap
[責任編輯 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