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茹
摘 要:中國的區域經濟差異問題一直存在,對該差異的空間統計也一直被相關學者關注。針對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空間統計問題,在闡述理論原理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研究數據,得出相應統計結論,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區域經濟差異;空間統計;經濟計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4-0025-01
一、空間統計分析理論及研究數據簡介
(一)空間權重矩陣
為進行空間統計研究,應研究闡述空間統計分析的理論,分析當中應用的空間權重矩陣和相關的定義及應用方法。利用ESDA技術完成空間分析,將二元對稱空間權重矩陣Wn×n來進行研究表達,直觀掌握n個位置的空間鄰近關系,進而依據數據信息進行實證分析[1]。
(二)研究區域和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選取的區域為中國的31個省份,數據來源于1952—200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資料及《中國統計年鑒》數據信息。
二、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空間統計結果分析
(一)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空間極化格局日趨顯著
依據公式(1)對我國區域經濟差異分布格局變化情況進行計算和直觀展示(表1)。表1中,空間自相關指數直觀呈現出我國區域經濟差異全局空間分布呈顯著特點,即隨機狀態向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相對集聚變化,分異狀態明顯。由相應分布狀態可知,正相關關系并不延續,在平衡發展戰略時期相關性較小;其他時期,相關性不斷增強,經濟極化格局現象和趨勢明顯。
(二)東部和中西部區域分別演變成為經濟發達地區
整體來看,大部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呈均衡分布。1978年,東部經濟發展水平上升,中部有黑、吉兩省從正相關向負相關轉變,三大區域經濟的分布格局屬均衡狀態[2]。2000年,中國經濟發展非均衡,東部有江、浙、滬三地形成高值集聚區,福建、廣東兩省新增為高值區但未形成集聚區。2005年,東西部新增高值區且無集聚區,東部和中西部間的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仍顯著。
三、空間分異機理分析
對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空間統計的研究還應從空間分異機理角度進行分析。首先,從各影響因子和宏觀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因子之間循環累積作用產生的空間分異分析,并關注宏觀和區域之間的作用關系;其次,從空間近鄰效應及極化角度來探討空間自相關性。通過對表2的數據分析,相關因子的循環累積作用有明顯效用,相應的因子決定了三大區域在經濟差異上的空間分異。
2000年,東部變化顯著,物質資本是西部區域的22倍。從工業化水平等指標來看,相應水平均高于中西部。2005年,中國區域經濟差異和貧富差距凸顯,國家提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三大區域間的差異得到緩和,但總體區域經濟差異空間格局分異狀態仍較明顯。
總之,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對于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作用不同,造成我國的區域經濟差異明顯。針對區域經濟差異的空間統計結果,既能為不同區域發展的未來規劃提供有效參考,又有助于政府在未來的經濟發展規劃上進行全盤統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1] 孫盼盼,戴學鋒.中國區域旅游經濟差異的空間統計分析[J].旅游科學,2014,(6).
[2] 張春梅,張小林,吳啟焰,李紅波.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空間分異特征及其機理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2,(8).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