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鵬



摘 要 流動商販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特殊群體,其生存和經營狀況以及在城市的適應與融入問題令人關注。文章對煙臺市1350名流動商販進行調查研究,分析了城市流動商販的群體特征、生存和發展狀況,提出了規范和治理流動商販經營的對策建議。研究發現,目前流動商販以外地青壯年人為主,擺攤收入是其主要經濟來源。由于收入普遍較低,其生活條件及居住環境較差,精神生活相對匱乏,盡管目前與城管的關系相處較為融洽,但市場收費和管理不規范、子女入學等問題制約其經營及城市融入程度。為此,城管執法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應成為主要治理措施。
關鍵詞 流動商販;生存;經營;城市融入;煙臺市
[中圖分類號]C93;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7)06-0031-06
流動商販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在為城市居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城市環境治理及交通秩序帶來了一定的麻煩。近年來,隨著城市治理力度的加大,有關城管與流動商販之間的暴力沖突事件時有發生。如2009年云南曾1日內被媒體曝光了3起城管與商販暴力沖突事件,再加2013年6月延安城管暴力執法事件,以及湖南臨武縣城管打死瓜農事件。輿論矛頭指向城管執法群體的同時,有關流動商販生存發展及城市融入問題也引起了普遍關注。本文通過對煙臺市1350名流動商販進行調查和個案分析,全面剖析了流動商販的群體特征、生存現狀及其融入城市狀況,結合流動商販的基本訴求,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城市流動商販的群體特征及生存現狀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流動商販是以流動的形式進行交易的商人和小販,通常由無業、下崗或待業人員、外來流動人員以及本地農民(自產自銷)組成。本研究選取煙臺市萊山區、芝罘區和開發區3個城區的流動商販作為調查對象。其原因是:一是這3個城區人口密度較大,流動商販較為集中;二是這3個城區經濟發展水平處于高、中、低3個層次;三是這3個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節奏處于3個不同等級。其中,萊山區居民生活水平較高但生活節奏慢,開發區企業多、上班族多且生活節奏快,芝罘區屬于老城區,是老煙臺人聚集地。總的來看,這3個城區能夠充分代表煙臺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其流動商販多且代表性強。
本調查采用沿街隨機走訪的方式,采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及個案分析相結合的方式。調查中一共發放問卷1557份,收回有效問卷1350份(見表1),問卷有效率為86.70%。數據處理采用統計軟件SPSS11.0。
(二)城市流動商販的群體特征
通過分析調查數據發現,城市流動商販呈現以下幾個群體特征:
1. 性別與年齡結構
從性別上看,流動商販男女性別比例基本持平,其男性占55.71%、女性占44.29%,其原因是大部分流動商販是夫妻輪班、共同經營,只有少部分是個人獨自經營。從年齡上看,流動商販以青壯年為主。其中,45歲以下的占79.61%(見表2)。
2. 文化程度與戶籍結構
從文化程度看,流動商販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1.93%。從來源地與戶籍分布看,流動商販主要以農村戶籍居民為主,其中煙臺本地農村戶籍的占38.0%,外地農村戶籍的占34.57%(見表3)。
3. 從業人員及工作年限
流動商販的從業人員較為不穩定,短期從業和長期從業人員各占一定比例,其中從業時間在5年以上的占56.45%,從業時間在1年以下的占22.03%(見表4)。
(三)城市流動商販的生活狀況
1.居住狀況
居住條件是衡量流動商販生活狀況的重要指標。調查顯示,只有43.87%的流動商販有自己的住房,這部分人基本上是煙臺本地居民,而50%左右的商販依靠租房,少部分商販寄居在親戚朋友家或暫住旅館(見表5)。對租房的商販來講,為了節省住房開支,他們通常是幾人蝸居或租住條件較差、租金較低的地下室、板房或工棚等,他們大部分的房租每月控制在600元左右,部分帶家屬的已婚商販對住房要求相對要高點,他們盡量避免合租。當然,在城市擁有自己的住房是他們的愿望和奮斗目標,但調查中顯示在煙臺工作5年以上的商販中,僅有20%左右的商販在煙臺購買了自己的住房。由此可見,外來流動商販在煙臺的生活壓力普遍較大,其中住房問題是影響他們融入城市的關鍵因素。
2.生活滿意狀況
生活滿意狀況是衡量流動商販融入城市程度的重要指標。調查顯示,目前流動商販對城市生活狀況滿意度較低,滿意度僅為32.07%,而不滿意的占29.86%,很不滿意的占38.07%(見表6)。不滿意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己的收入偏低,二是厭倦每天與城管之間玩“貓捉老鼠的游戲”。調查顯示,有55%的流動商販表示在收入不受影響的前提下愿意加入正規市場,也有部分商販認為擺攤與正常工作相比,收入相差不大,而擺攤生活比較自由,時間、地點均可自由掌控。同時,他們認為擺攤是自己當老板,為自己工作,所以工作動力更足。持有這種想法的商販主要集中在30歲以下的群體。
3.精神狀況
精神生活是檢驗流動商販生活質量的另一個重要指標。在調查中,當問到他們的業余生活安排時,很多商販反映,他們幾乎沒有業余時間。調查顯示,80%的商販將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工作上,由于工作時間長,工作勞動強度大,他們很少有時間和精力顧及業余生活。他們除了擺攤之外便是睡覺、做家務,在擺攤期間,或許會和周圍的商販聊聊天、打打牌,回到家之后的娛樂活動幾乎沒有。
4. 子女教育狀況
目前一半以上的流動商販是外來中青年群體,有效解決其子女上學問題是促進他們盡快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徑。調查顯示,目前有70%左右的外來流動商販選擇將入學階段的子女帶在身邊,這部分人有的在煙臺工作和生活長達5年以上,他們認為將孩子放在老家無人照看且不利于孩子成長;也有20%左右的外地流動商販選擇將入學子女留在家鄉上學,他們最看重的是孩子在老家上學能享受到當地的一些優惠政策,比如營養餐,學費減免等。另外,當問及孩子上學費用是否可以接受時,50%左右的外來流動商販表示可以接受孩子在煙臺上學的開銷,只有20%左右的外來流動商販認為孩子在煙臺上學的費用過高,難以接受。探究原因,主要是煙臺某些學校在招收學生時存在戶籍限制,對外地來煙臺上學的孩子變相性的收取一定借讀費,這不僅增加了他們的負擔,也阻礙了他們融入城市的決心。
5. 城市融入狀況
對于來自本地農村的流動商販,大部分是季節性擺攤。他們有的放棄了家里的果園或田地,希望在城市扎根和謀得發展,迫切希望得到城市居民的接納。而對于來自外地農村的流動商販,他們遠離家鄉來到煙臺靠擺攤維持生計,渴望得到這座城市的接納,但由于戶籍限制導致他們無法享受同本地城鎮居民一樣的待遇,甚至有時由于地域限制和文化差異,在與煙臺本地人交往時常常感覺不習慣,自卑感和被排斥感較強,給他們融入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調查中,當問及外地來煙臺的商販遇到困難,會向誰求助時,有近六成的商販選擇基本不會或從來不向煙臺本地人求助,有20%左右的商販選擇偶爾尋求本地人幫助。由此可見,外來的流動商販與本地居民之間存在一定的隔閡,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流動商販融入城市的步伐。
二、流動商販的經營狀況及基本訴求
(一)流動商販的經營狀況
1.從業目的
調查表明,流動商販從業目的呈現多元化態勢,但絕大多數商販將擺攤作為職業和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調查中,33.43%的商販將擺攤作為唯一生活來源,40.01%的商販將擺攤收入作為家庭生活補貼(見表7)。當然,不同年齡的商販,其從業目的也有所不同。對于中青年商販來講,由于他們大部分是家庭主勞力,其擺攤收入自然成為他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一旦失去這份收入,其家庭將陷入生活困境,這也導致流動商販在遭遇城管取締或沒收其商品時容易出現過激的反抗行為。因此對流動商販的妥善治理,不僅關系到城市秩序和城市形象,還關系到家庭幸福和社會穩定。對大齡或老年流動商販來講,他們出來擺攤的目的,很多是因為退休后沒有事情做,為了打發時間而擺攤,也有部分老人是由于經濟壓力而擺攤,但這些老齡人大多是本地(戶口)居民,因此對于他們的城市融入,更多應從養老方面著手。另外,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僅有27%的商販具備某些勞動技能,也就是說倘若徹底消除流動商販,僅有20%左右的商販能憑借個人技能迅速找到工作,而剩下的80%左右的商販將面臨失業威脅,這對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沖擊。由此可見,對流動商販的治理不應以徹底消除為目標,而應采取合理疏導和規范化管理為主要著力點。
2.經營項目
調查顯示,流動商販主要以銷售水果、銷售服裝及銷售小吃為主。其中,銷售水果的占43.71%,銷售服裝的占19.71%,銷售小吃的占14.01%(見表8)。同時,調查發現,銷售小吃和銷售服裝的大多都是長期的職業性流動商販,銷售水果的主要是季節性的流動商販,且以當地農民為主,他們多數是將自己吃不完的水果或蔬菜拿來銷售,這部分人所占比例較少。
3.工作時間
調查顯示,流動商販每天的工作時間普遍較長。其中,每天擺攤時間在8小時以上的占60.57%,甚至有28.57%的商販工作時間在12小時以上(見表9)。特別是一些水果商販老板,為能進到新鮮的水果,他們每天早上兩三點就需要到農貿批發市場去進貨,而晚上一般是十點多才收攤,由此可見其工作的艱辛。
4.收入狀況
調查顯示,流動商販的收入差距較大,但整體來講他們的收入水平普遍較低。其中,2015年流動商販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43.43%,低于當年煙臺市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7 437元/年),同時還有14.86%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見表10),低于當年煙臺市最低工資標準(1450元/月)。由于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低收入與城市生活的高成本,導致他們只能在城市邊緣徘徊,也成為他們融入城市的一道屏障。另外,對于流動商販收入偏低的原因,我們調查發現,除了絕大部分流動商販經營的業務屬于凈利潤較低的產業或行業之外,他們的經營場所不固定,時常遭到城管的驅逐或罰款,以及市場收費過高等是導致其收入不穩定和收入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5.與城管的關系
與城管關系的和諧狀況是影響流動商販對這座城市感情以及融入城市狀況的關鍵因素。調查顯示,目前流動商販與城管之間持相互理解的狀態,大部分流動商販對城管執法還算滿意。其中,60.22%的流動商販認同城管的執法態度(見表11),24.60%的商販表示自己與城管相處融洽(見表12)。一些繳納攤位費并在城管部門辦理占道經營許可證的攤主甚至認為城管為他們擺攤和收入提供了保障,避免了與無經營許可證流動商販的惡性競爭。同時,大部分流動商販對城管的工作持理解的態度,如流動商販在看到城管例行執法時,他們會及時改變經營位置,避免與城管發生正面沖突,或者他們選擇的擺攤時間避開城管的工作時間,由此來減輕城管的工作負擔,這為城管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幫助。盡管這種貓與老鼠捉迷藏的做法,并不有助于城市容貌的改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緩和了商販與城管的緊張關系。當然,也有將近40%的流動商販認為城管執法態度不好(見表11),有將近10%的商販甚至曾與城管發生過肢體或言語沖突(見表12),這表明城管執法方式和執法態度方面還有待改進的空間。
(二)流動商販的基本訴求
流動商販的基本訴求反映其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礙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流動商販們的基本訴求如下:
1. 市場收費的合理化
與固定經營場所的商販相比,流動商販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但這種優勢取決于市場的規范程度。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70.67%的流動商販經營需要繳納攤位費,部分流動商販經營還需要辦理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衛生許可證等手續。因此,攤位費是流動商販主要的經營成本,也成為流動商販選擇經營地點時重要的參考因素。同時,我們對城管部門針對流動商販收取攤位費的規范程度及攤位費的高低進行了調查,發現各市場甚至市場的不同地點收費標準極不統一,部分存在多重管理、多重收費的問題,甚至有些市場收費因管理人員心情而定,心情好時則少收,心情不好則多收,這種現象引起了部分商販的不滿,有的甚至選擇退出了市場。當問及不愿意加入正規經營市場的原因時,85.03%的商販反映市場收費過高,75.43%的反映正規市場會導致自己收入減少,93.55%的流動商販因租不起攤位而被迫流動擺攤(見表13)。由此可見,過高的攤位費已成為流動商販進入市場經營的主要負擔,過高的攤位費,迫使他們為了降低成本、追求更高利潤而從事流動經營,這也進一步加大了城管對流動商販的治理難度。當然,也有28%的流動商販希望政府能夠提供相應的經營市場,而不用每天被城管趕來趕去,他們之所以流動的原因,要么是因為市場攤位費太高,要么是因為找不到相應的經營市場。如一位來自菏澤的瓜農表示,他在淄博等地可以很輕松的找到相應的經營市場,但是來到煙臺之后,卻始終無法找到經營地點,即使自己的瓜價比市場低,但由于總是 “打游擊”,所以收入并不是很高。因此,建立一些適合季節性經營的市場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2. 管理執法規范化
如前所述,煙臺市流動商販和城管之間能夠相互體諒,融洽相處,一方面顯示了流動商販與城管之間的和諧關系,同時也顯示市場管理執法的不規范。在我們調查中曾遇到一個讓人詫異的事情。一天中午臨近城管上班時間,我們調查人員正與一位明顯占道經營的流動商販進行交談,一位城管隊員路過我們身旁時還主動與商販打了一聲招呼。當詢問攤主為何在此占道經營,城管路過這里也不干預的原因時,攤主明確表示“因為城管午休還沒到上班時間,所以他們也就不管了”,到此我們才得以明白。事實上,一個好的執法環境,應該是不論執法人員是否上班,此地都不應允許設立攤位,執法人員也不應只在上班期間對城市進行管理,在日常生活中,都應承擔起一個城市管理者應承擔的監管責任。如果沒有一個明確規范的制度來保障城市的秩序,僅僅依靠人治是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的。也許是由于目前社會輿論的壓力,城管人員面臨不敢執法的窘境,在遇到占道經營的流動商販時,城管只是話語提醒,而在執法人員離開之后商販又會再次回到原來的地方擺攤經營,這就造成了兩者之間總是在打游擊,永遠也無法保證良好的城市秩序,從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調查中我們也發現,部分城市管理者只負責收取攤位費,缺乏對經營場所衛生進行規范管理。調查中,有74%的流動商販認為城管既然收取了攤位費,就應該保護和維護好市場的環境衛生,有85%的流動商販反映市場環境衛生對其經營收入產生直接影響,尤其是經營小吃的商販將其作為制約生意的關鍵因素。事實上,保護好市場的環境衛生,對調和城管、商販和市民之間的關系,以及維護城市環境衛生及市場秩序有很大的幫助。
3. 為子女教育提供優惠政策
調查顯示,有72%的外地流動商販希望煙臺能為其子女上學提供優惠政策,而不是人為地被限制。但目前許多學校存在一些限制政策,比如有些學校的入學條件中出現了“必須是煙臺本地戶口,或在煙臺買房”等字眼,甚至有些學校要求戶口、房產證一應俱全,否則需要交納不菲的借讀費。
4. 其他訴求
除上述基本訴求之外,有30%的流動商販希望能得到技能培訓,60%左右的商販希望能在辦理經營許可證及其他方面得到政府的幫助和支持。
三、規范和治理城市流動商販的對策建議
結合流動商販的生存和經營問題,我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流動商販進行綜合治理:
1. 劃定經營范圍,規定經營時間
根據流動商販的基本訴求可以看出,劃定相應的經營市場是大多數流動商販的基本需求。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參考韓國、法國等國家的經驗做法[1]。如,韓國對路邊小攤的管理總體上采用分區管理的辦法,即政府將市區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絕對禁止區域,指擺攤造成通行不便,嚴重影響市容的地區;第二類是相對禁止區域,指妨礙城市美觀等危害程度較小的地區,在這里對攤位的規模、擺攤的時間和經營范圍有一定的限制,對申請在此擺攤要嚴加管理;第三類是誘導區域,一般包括和住宅區分離的城市中心外圍的空地,車輛通行很少的河溪兩側道路,經過長時間形成的傳統市場內的道路,政府一般允許在這些地方擺攤設點,但對營業時間和經營范圍進行限制。法國巴黎則是通過舉辦跳蚤市場規范路邊小攤經營行為。其管理方法是:將巴黎市區接近環城路的各個城門附近的街道,在一周時間內分別批為舉辦跳蚤市場的地點,相關的交通管制提前公布于眾,并成為一項制度。這種定時、定地、輪流舉辦,可以避免商販到處亂跑,也可以方便市民逛此類市場。同時,為了保證交通安全暢通,相關路口設立告示牌說明今天有跳蚤市場,請開車人繞行。他們一般是周末舉辦這類跳蚤市場,并增派警察和消防隊員來維持秩序,而附近村莊和城市里的人也將此當作一次周末消遣和休閑游。
當然,對于韓國和法國的一些做法,也許并不完全適合我國國情,因此在選定市場區域時應因地制宜。首先,不能將市場區域劃定在離生活區太遠的地方,要考慮到人流量、交通和營業收入等因素。調查中發現,煙臺萊山區的流動商販的收入要明顯高于開發區、芝罘區等其他地區,其原因在于萊山區屬于市政文化中心,高校大學生聚集,消費能力較強,且對流動攤販銷售的物品具有較強的購買欲望,而在開發區企業眾多,白領較多,消費能力也較強,因此在選定市場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各種影響收入的因素。其次,市場區域應盡量避免市場產品單一化,規模過大引起惡性競爭。如正在建設的萊山區“煙大市場”,據商販反映,小吃一條街里的商販搬進市場后月收入平均減少30%~50%。其原因在于市場只賣小吃,而大家很少專門去逛小吃市場,因此經營產品的單一化是導致商販收入減少的主要原因。第三,在區域劃定方面應考慮附近居民的反應,是否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尤其要做到在滿足流動商販經營需求的同時,不能犧牲附近居民的公共利益。第四,在劃定經營范圍的同時最好也能規定經營時間。由于流動商販大都具有趨利性,因此哪里人多,他們就愿意去哪里,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交通處于擁堵狀態下,該地就不應允許流動商販繼續經營。同時,對于像銷售蔬菜、食品這樣的流動商販,可以在早上、中午、吃飯的時間段允許經營,因為這個時間段對于他們也正是銷售高峰期,也是居民最迫切需求的,這樣不僅方便了居民,也有利于商販的經營。
2. 辦理營業執照,進行規范化管理
由于流動商販的流動特性,他們客源不固定,容易出現追求短期效益的問題,如果不對他們進行營業登記,在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時,很難找到責任主體,因此為流動商販辦理營業執照,加強對他們的經營管理,有助于城市管理走向規范化和制度化。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廣州地區的做法,如廣州市于2010年頒布了《廣州市流動商販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臨時經營區將實行“經營準入制”,戶籍人口憑戶口簿、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向戶口所在街道辦事處提出經營申請,外來流動商販憑廣州市居住證、在穗固定住所證明和身份證,向居住證頒發街道流動商販管理服務中心提出經營申請,進場經營人員經培訓合格后,由轄區流動商販管理機構頒發有效期不超過一年的經營憑證,進場經營后,還將實行“違規記分制”的管理[2]。
3. 加強制度建設,規范執法
對于流動商販的治理應從多個方面入手,當然,要想從源頭上根治流動商販問題,還需從制度建設和規范執法入手。首先,應建立一項完善的規章制度,明確規定哪些地方可以擺攤,哪些地方不可以擺攤。對于違反規定的,如何進行相應處罰,否則僅僅依靠罰款是無法解決問題的,而且借助罰款往往容易使流動商販與城市管理者的關系更加緊張。其次,應做到規范執法。在相關制度對流動商販行為進行規范的同時,還應對城管執法行為、執法態度及執法流程進行明確規定,使他們嚴格依法進行城市治理。對違反規定經營的流動商販以引導教育為主,懲罰為輔,而不能一味的強行取締或罰款。盡管當前社會輿論環境對城管執法不利,但城管人員也應放開思想包袱,嚴格執法,該罰就罰,而不應畏首畏尾,人情執法。事實上,調查中我們發現,流動商販最反感的不是城管執法人員的執法方式,而是他們的執法態度,因此城管執法人員只要做到有法可依,并注意自己的執法方式和執法態度,絕大多數流動商販還是能積極予以配合的。
[參考文獻]
[1] 林良爽.流動攤販管理之我見[N].瑞安日報,2015-09-14.
[2] 廣州市流動商販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