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蕾
【摘 要】聲音是廣播賴以生存的基礎,在多媒體競相發展的今天,廣播新聞要不斷打造有特色、有水準的播報語言,采寫有效、精彩的現場音響,插入適當、有感染力的背景音樂,將口頭語言、音響和音樂有機結合,凸顯出廣播新聞的真實、自然與動聽,釋放廣播應有的價值和魅力。
【關鍵詞】廣播;口頭語言;音響;音樂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越來越豐富,媒體間的競爭也越發激烈,但受眾最終關注的是內容。因此,對廣播新聞報道而言,回歸有價值的聲音則是關鍵。
廣播新聞中的聲音符號主要有三種:口頭語言、音響、音樂。[1]
口頭語言是新聞傳播者進行播報、解釋、說明等內容的單純語言表達,包括播音員的播報與采編人員的報道及現場實況交流。毋庸置疑,播音員的音色、業務功底和知識結構對新聞報道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隨著聽眾收聽需求的提升,播音員必須不斷打造自身特色、提升個人素質。而作為一名采編人員,筆者更想探討的是記者的口播方式,記者的口播雖然比不上播音員的規范標準,但適當使用,可以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傳達效果更加自然,在一些走基層的報道中,這種優勢尤為明顯。
開展“走轉改”活動以來,黃山新聞綜合廣播堅持開設“走基層”新聞專欄,陸續播出大量普通人的感人故事,不斷呈現黃山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面貌,其中的很多報道采用的就是記者口播方式。
《走近“木梨硔”》是黃山新聞綜合廣播記者實地走訪休寧高山村落木梨硔的口播作品。報道開始便是記者與村民一邊爬山一邊聊天的對話聲。“好像是一個山路啊?”“是一個山路,古道也有,走這邊近。”氣喘噓噓的對話聲瞬間把聽眾引入到神秘的古村落中,隨著記者的腳步一起探個究竟。接著便是記者質樸而真實的娓娓道來,像一個向導,領著聽眾來到古道、攝影觀景臺、農家樂客棧,尋訪修路的村民、宣傳木梨硔的老師、農家樂的經營者、游客等,為大家展現出古村落一步步走出深山的步伐,層層揭起木梨硔的神秘面紗。比起播音員字正腔圓的讀稿,整個口播的報道更顯生動、真切,富有感染力,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廣播新聞中的音響可分為實況音響與音響效果,是錄音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或間接表現出新聞事實和報道主題。“錄音報道中的音響更應該像電視圖像一樣清晰自然,并通過精心制作構成‘音響畫面,喚起聽眾心理上的視覺形象,增強報道的立體感。”[2]采訪中的人物、事物和所在環境所發出的聲音直接、準確、鮮活,不僅能夠豐富新聞的素材,增強報道的可聽性,更能體現新聞的真實客觀度,“能直接構建新聞人物或事件的聽覺形象,中間沒有質的轉換,信息質量高”,[3]能直接體現廣播的優勢和特點。
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數字敦煌”工程讓敦煌文化遺產得以永續留存》,在3分多鐘的篇幅中集中使用了精彩豐富的有效音響。“數字敦煌”工程完成之際,記者首先將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夢幻佛宮中的飛天表演現場聲展示給聽眾,恢宏的音響加上細膩的描述,一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衣裳華麗、造型獨特的飛天從頭頂優美地舞過,真切逼真。游客張女士嘆為觀止的贊美聲“太逼真了,太逼真了”進一步烘托出數字敦煌技術的成功。繼而通過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與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主任吳健研究員的權威聲音,展現這一工程的目的、進程和效果,系統陳述數字敦煌工程的歷程,以及今后將要發揮的作用和職責。由點及面,各方音響與現場聲有機結合,準確捕捉到有用信息、典型場景和精彩細節,整個報道節奏鮮明,主題突出,可聽性強,表達方式也真實傳神。
廣播報道中,恰到好處的音樂能夠傳播美和情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則新聞總有它的基調,或悲壯、或溫情、或緊張、或舒緩,音樂是對氣氛最好的表達方式之一,因此音樂的介入可以渲染氛圍,引起共鳴。同時,相對具有嚴肅性的新聞,特別是長新聞,容易使聽眾在聽覺上產生疲勞,適當的音樂可以很好地舒緩聽眾的疲倦感,使新聞報道更具吸引力。
2015年,筆者的一篇社教專題《留住徽州味道,莫讓鄉音成鄉愁》獲得該年度安徽新聞獎一等獎,音樂在其中就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徽州方言本是一個語言話題,聲音素材豐富,但一味的徽州話展示可能會晦澀難懂,于是筆者在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徽州民歌和童謠,以及悠揚的音樂,與方言解說交相呼應,形成了美妙的和聲。
報道的開頭便是一段徽州民歌《十二月花名》和《夫妻怨》的壓混聲,具有鮮明徽州地方風韻,從而由熟悉的鄉音引入徽州方言的話題。黟縣童謠《門坼光》也進行了展示,表達徽州人對自己語言的深厚情感。敘述徽州方言保護錄制時,方言歌《荷花荷花幾月開》壓混成黃山市檔案局述說錄制動機的背景聲,深化了方言保護行為的意義。在描寫校園開設方言研習班的地方,筆者壓入小朋友唱徽州民歌為背景聲,表現出了對徽州方言傳習的希望。其中還多處應用悠揚的笛聲背景音,多角度烘托渲染了徽州方言的獨特性和社會各界積極搶救方言的努力。
當然,任何報道中口頭語言、音響和音樂都不是割裂而論的,只有恰當的有機組合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少用、濫用都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廣播記者必須具備掌控全局的觀念,選擇有效的音響、音樂背景和合適的播報方式,熟練掌握音頻剪輯技巧,讓新聞達到“動聽”與“好聽”的平衡。
2015年11月下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文化類系列報道《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以人文視角呈現文化流變。除了優質的選題和強大的采編制作團隊,凸顯“聲色”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4]
“職業季”中《說唱這一行》講述了傳統藝術評書、評彈的逐漸消逝及其帶來的淡淡憂傷,這是一個比較容易凸顯“聲音”魅力的主題。開頭便是從評彈學校的教學開始,以熟悉的評彈聲為背景音,引出評彈藝術家金麗生對評彈未來的擔憂。再從劉蘭芳的評書現場聲切入到評書影響力的下降。接著是古老的茶樓說書現場聲、廣播說書聲,呈現說書歷史的變遷。又通過當代評彈大師盛小云的回憶,及老說唱家們的創新努力,表明說唱后繼無人的困境。最后以劉蘭芳的評書聲結尾,傳達出對說唱事業傳承下去的希冀。通篇評說、評唱聲豐富,記者與受訪者的對話自然舒暢,在播音員溫暖的敘述聲中,表現出說唱藝術的精湛,也傳達出對即將消逝的藝術的深深眷念。
對“文物”這一靜物來說,聲音素材并不多,但“文物季”中的《青瓦白墻夢徽州》仍然化無聲為有聲,呈現出一個靈動的徽州。開場鎖住聽眾的是加州搖滾樂隊Augustana一首《Boston》,新潮而又憂傷,將故事引到徽州老宅蔭余堂移居美國的往事。“古村落”里,沉重的關門聲、拆房的敲打聲、流水鳥叫聲、村民的對話聲、重大事件的現場聲等等交織起來,讓寂寥的文物活躍起來,更將徽州古宅的破敗一一呈現。接著在當地部門的答復聲中看到古宅保護措施的落實和遭遇的困難。最后以當年胡適寄托鄉愁的歌曲《蘭花草》結尾,借以表達人們對徽州建筑消逝的深情與老宅復原的期待。
以“聲”傳意,以“樂”怡情,可見真實、豐富而動人的聲音是創作出優秀作品、留住聽眾腳步的根本。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傳統媒體亟待創新思維,融合發展,但廣播之魂不可丟,從自身優勢進行突破是王道。作為廣播人,應積極回歸聲音的價值,用聲音呈現事件,詮釋真相,發揮出廣播應有的魅力。
注釋:
[1]李巖,黃匡宇,張聯.廣播電視新聞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3.
[2]岳媛.淺析音響在廣播新聞中的作用[J].新聞傳播,2012(3):180.
[3]王宛平.音響在廣播新聞中的運用[J].東方藝術,2008(S2):80.
[4]饒雷.以聲為根,以情為魂——記中央電臺廣播紀錄片《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J].中國廣播,2016(4):5-8.
參考文獻:
[1]羅彬.新聞傳播人本責任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2]肖玉英.淺談音響在廣播新聞中的作用[J].新聞傳播,2011(1):104.
[3]魯定君.音樂在廣播新聞中的應用[J].新聞愛好者,2012(9):63-64.
[4]張仲蘭.城市廣播新聞音律之美再造[J].今傳媒,2011(7):96-97、124.
(作者單位:黃山市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率)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