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光華+葛萬達+王麗童



摘 要 東北地區對接京津冀產業轉移是推動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實現東北地區產業升級的新途徑。文章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篩選出京津冀區域具有轉移趨勢的行業。采用產業梯度系數測算出東北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根據東北各省的資源特征與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東北各省對接京津冀區域的重點行業,并從政府、企業和產業園區3個層面提出了具體的對接路徑。
關鍵詞 新一輪東北振興;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產業轉移;產業對接
[中圖分類號]F26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7)06-0037-07
一、引 言
自2013年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持續下滑。2014年,黑、吉、遼三省的GDP增長速度在全國排名中分別位列倒數第二位、第四位和第三位。2015年,三省的GDP增長速度在全國排名中分別位列倒數第二位、第四位和第一位。2016年第一季度,三省的GDP增長速度仍然在全國排名中墊底,遼寧省出現了負增長的狀況。東北地區經濟下行壓力凸顯,引起國家高度重視。2014年8月,國務院出臺《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提出了35條政策來破解東北地區振興的難題。2015年4月,李克強總理在吉林省座談東北三省經濟形勢,提出“新一輪東北振興”方針。同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調研,提出“增強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的老工業基地振興新思路。2016年4月,國務院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振興意見》”),明確提出了東北地區在2020年和2030年要達到的發展目標。2016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年)》,明確了在“新一輪東北振興”過程中實施的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使東北振興工作更加明確化和具體化。國家領導人的持續關注及振興政策的相繼出臺,揭示了東北地區振興過程中的發展難題,同時也昭示了東北地區在我國經濟新常態發展棋局中的重要位置。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批示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3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審議通過,其最重要的目標是形成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集群,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京津冀產業的整體升級[1],自此拉開了京津冀產業轉移的序幕。2016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了《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構建了“一個中心、五區五帶五鏈、若干特色基地”的產業發展格局。隨著眾多產業政策的相繼出臺,京津冀區域的產業轉移速度正逐步加快。
京津冀產業轉移為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新動力。《振興意見》中指出“東北振興要做好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互動銜接,通過對接京津冀等經濟區,構建區域合作新格局。推動東北地區與京津冀地區融合發展,在創新合作、基礎設施聯通、產業轉移承接、生態環境聯合保護治理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與東北地區緊鄰的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北部重要的經濟中心,其對東北經濟發展的輻射與帶動作用巨大,對接京津冀區域產業轉移是進一步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新途徑;此外京津冀地區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方面面臨巨大壓力,而東北地區資源相對豐富、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并且與其他省區相比具有區位、交通、市場上的相對優勢。因而東北地區對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適應了我國區域經濟增長格局的新變化,同時也是東北振興發揮區位優勢的必然選擇。因而,在新一輪東北振興大背景下,東北地區如何成功對接京津冀產業轉移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內容。
二、相關文獻回顧
1.產業轉移
發達國家先后經歷了多次產業革命,不可避免地出現產業轉移,伴隨著世界貿易體系的建立,資本、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使得產業轉移問題越來越得到重視。國外學者多依據產業長期發展歷史和經濟發展理論,主要從比較優勢和產業集聚兩方面對產業轉移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為產業轉移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2]。①比較優勢。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的“雁行發展模式”[3]與美國經濟學家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4]都依據比較優勢理論描述了產業在不同發展層次國家間的轉移梯度,即發達國家逐步將在生產成本上處于劣勢邊緣的產業轉入后起國家,后起國家走上工業化發展道路后,再將產業轉移至欠發達國家。小島清則在分析日美兩國對外直接投資不同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邊際產業擴張理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應從投資國已經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向邊際產業(投資國國內喪失比較優勢,但被投資國存在比較優勢)依次轉移[5]。此外,劉易斯從勞動力成本角度解釋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間的產業轉移順序[6]。②產業集聚。德國經濟學家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從區位偏移角度對產業轉移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區位因子”概念,認為“區位因子”是決定產業轉移的關鍵因素[7]。以艾薩德為代表的新古典區位理論將區位選擇納入了宏觀問題分析,建立了區域科學[8]。新經濟地理理論則基于規模報酬遞增假設闡述了產業集聚的本質,克魯格曼將地理因素帶入經濟學分析中,解釋了區域(國家)間的產業競爭優勢[9]。
國內學者對產業轉移問題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產業轉移動因。馬子紅(2006)認為產業轉移的主體是企業,因而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產業轉移應該著重考慮成本動因,并對轉移成本進行了細分[10]。王珺(2010)認為勞動力流動導致了地價差異,進而導致了產業轉移[11]。朱華友等(2008)從產業集群帶來的可降低生成成本、獲得規模經濟、增強創新能力等正效應,解釋了產業轉移的動因[12]。②產業轉移模式。馬子紅(2009)依據區域間要素稟賦的差異、市場供求因素與政策因素,將我國區域間的產業轉移歸納為成本導向、規模經濟、市場開拓、多元化經營、競爭跟進、供應鏈銜接與政府導向7種模式[13]。符正平(2008)從社會網絡入手,分析了集群產業中產業轉移的模式,并從網絡聯系強度、網絡異質性和網絡中心性3方面對集群企業的選擇性轉移和復制性轉移進行回歸分析。劉紅光等(2014)通過對我國區域內的產業轉移定量分析,認為我國目前的產業轉移屬于梯度轉移,且正處于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階段[14]。③產業轉移效應。魏后凱(2003)認為產業轉移實質是企業擴張的過程,若政府能合理引導產業轉移,則會給轉出區與轉入區同時帶來福利效應[15]。孫浩進(2015)將產業轉移效應分為居民福利、企業福利和政府福利3部分,并從演化經濟學角度分析了在我國東西部產業轉移過程中,轉出區與轉入區各自的福利效應[16]。
2.產業對接
轉出地的產業轉移勢必帶來轉入地的產業對接問題,目前國內學者對產業對接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導產業選擇和產業對接模式兩方面。①主導產業選擇。高云虹(2012)建構了對接地的承接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中西部的對接能力進行了綜合分析,并據此確定了中西部各省重點對接的行業[17]。姜霞(2015)則綜合轉出地具有轉移趨勢的產業聚集指數與對接地的產業競爭力、產業梯度地位分析,對湖北省應對接的主導產業進行了測算[18]。黃海峰(2014)綜合主體功能區理論、比較競爭優勢理論、產業價值鏈理論與產業關聯理論,構建了多基準要素下的欠發達地區對接產業轉移的重點行業選擇理論模型[19]。②產業對接模式。產業對接模式的研究,一是多從實踐中歸納出籠統的對接模式,如東亞模式、珠三角模式等,提煉出不同對接模式的寶貴經驗;二是歸納出對接地具體的對接模式,如產業園區對接模式、專業鎮對接模式、自貿園區對接模式等,從政府、企業、園區等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20]。
綜上分析,產業轉移與對接研究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現有研究成果有助于厘清產業轉移與產業對接的內在機理。然而,現有研究成果并不能解決特定區域的產業轉移與對接問題,仍需根據現實情況做到有目的的創新。東北地區對接京津冀產業轉移勢必會對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而如何成功對接京津冀產業轉移尚在探索中。
三、東北地區對接京津冀產業轉移的重點行業選擇
1.京津冀產業轉移趨勢分析
東北地區對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首先要確定京津冀具有轉移趨勢的產業,其直接影響著對接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東北地區對接產業選擇的重要依據[21]。本文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法確定京津冀區域有轉移趨勢的產業。偏離-份額分析法是以某一特定國家或地區為參照標準,將本區域在某一時期的經濟總量變動(G)分解為份額偏離分量(NS)、結構偏離分量(PS)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S)3部分,以比較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差異,確定本區域具有相對優勢和相對劣勢的產業。
設京津冀區域在基期與末期的經濟總量分別為b0、bt,各行業在基期與末期的經濟總量為bj0、bjt(j=1,2,……,n);同樣東北地區在基期與末期的經濟總量分別為B0、Bt,各行業在基期與末期的經濟總量為Bj0、Bjt(j=1,2,……,n)。京津冀區域在這一時期各行業的變化率rj=(bjt-bjo)/bjo,東北地區在這一時期各行業的變化率Rj=(Bjt-Bjo)/Bjo。以東北地區各行業比重,將京津冀區域各行業經濟總量進行標準化,標準化值b'j=bj0×。則可將京津冀區域經濟總量變動G分解為NS、PS與DS 3個分量:
NS=b'j×Rj (1)
PS=(bj0-b'j)×Rj (2)
DS=bj0×(rj-Rj )(3)
NS為份額偏離分量,表示京津冀區域標準化的行業按照東北地區的平均增長率所產生的變化量,NS<0表示京津冀行業的增長率小于東北地區對應行業的平均增長率,屬于衰退行業;PS為結構偏離分量,表示假設京津冀區域與東北地區對應行業的增長速度相同,由兩區域各行業的比重差異導致的京津冀行業增長相對于東北地區產生的偏差,PS<0說明該行業對京津冀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負,不適合繼續在該區域內繼續發展;DS為競爭力偏離分量,表示指京津冀行業增長速度與東北地區相對應行業增長速度的差別引起的偏差,DS<0表示東北地區行業相比京津冀區域有競爭優勢,值越小,其優勢越明顯[22]。
根據偏離-份額分析法原理,本文以東北地區為參照區域,選取京津冀29個制造業在2009年和2014年的數據為對象,計算京津冀區域各行業的偏離分量,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來看,京津冀區域大部分行業的NS與PS值均大于0,但各行業的DS值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離,尤其北京地區各行業的DS值(除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均小于0,說明各行業雖發展勢頭良好,但其增長速度與競爭力不及東北地區。故在確定京津冀區域某行業是否具有轉移趨勢時,主要考慮DS值,DS<0表示相對于東北地區,京津冀區域各行業的增長速度慢,因而競爭優勢較小。京津冀區域具有轉移趨勢的行業選取結果如表2所示。
2.東北地區優勢產業分析
為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與資源的最優配置,往往選擇具有相對優勢的區域和產業來對接產業轉移。本文選取產業梯度系數將東北地區各個省份細分行業與全國同行業進行比較,來衡量各省產業對接能力。產業梯度系數(LGi)為區位商(LQi)與比較勞動生產率(CPi)的乘積,區位商是反映某地區某行業是否具有比較優勢的指標,比較勞動生產率是反映某地區某行業的勞動者素質和技術的指標。若產業梯度系數>1,則表示該行業相對于全國同行業處于高梯度,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是本區域較為專業化的部門。具體公式如下:
其中qi為東北地區各省第i行業工業總產值,q為各省制造業工業總產值,Qi為全國第i行業工業總產值,Q為全國制造業工業總產值,ei為東北地區各省第i行業就業人數,Ei為全國第i行業就業人數。東北地區各省產業梯度系數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東北地區制造業各行業的整體競爭優勢較強,但各省各行業的梯度系數差異較大。遼寧省行業梯度系數大于3的行業有10個,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的梯度系數均大于5,說明這些行業具有全國性的比較優勢。吉林省行業梯度系數大于3的行業有8個,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比較優勢較為明顯,這與近幾年吉林省實施“三大支柱行業振興工程”和“四大優勢行業發展工程”密切相關。黑龍江省行業梯度系數大于3的行業有5個,分別為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其他制造業。綜合分析,東北地區在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醫藥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等行業具有全國性的比較優勢。
3.東北地區對接的行業選擇
產業對接是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現實需要,但產業對接的行業選擇必然要考慮轉出地的現實可能性和對接地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區位環境等。根據對京津冀區域具有轉移趨勢的行業和東北地區優勢產業的分析,結合《振興意見》中提出的“到2030年,使東北地區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發展目標與東北三省“十三五”規劃等指導性文件,提出東北地區對接京津冀產業轉移的重點行業,如表4所示。
東北各省對接的重點行業選擇,具體分析如下:
遼寧省現已建成以沈陽汽車及零部件為龍頭的高端裝備產業集群,同時建有涵蓋汽車、農產品深加工、精細化工、船舶、新能源、鋼鐵等眾多工業產業集群。對于以農副食品加工業、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傳統優勢行業,應對接產業高端資源,實現產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以新能源、信息技術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重點對接中高端產業資源,使其快速成為經濟增長的新支柱;以北方重工、沈鼓、沈飛、沈陽機床為代表的省內重點企業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些企業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應充分吸收轉移產業的創新能力,重視原始自主創新,以提高產業的集中度與整體競爭力。
吉林省實施以汽車制造、石油化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支柱產業振興工程,以醫藥健康、裝備制造、建筑、旅游為主的優勢產業發展工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程,相對應產業集群也已形成,應重點對接以上行業,以提高產業集中度,延伸產業鏈條。在對接重點產業時,要同時兼顧新能源、數據衛星、電子信息、生物、3D打印等新興產業,形成支柱產業與新興產業齊頭并進的局面。吉林省內科教優勢突出,但高素質人才流失嚴重,因而在產業對接過程中,要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吸引制度。
黑龍江省是我國農業大省,且第一產業占GDP比重逐年上升,現已形成以農副食品加工業與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為支柱產業的產業格局。應依托糧倉優勢與林業優勢,重點對接食品深加工業與木材加工業,提升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在對接裝備制造業方面,依托齊齊哈爾軌道裝備公司、國家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兩機”項目,發展新型產品,打造產業集群。在對接工業方面,圍繞自身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精細化工與礦產深加工等,進一步優化工業結構。
四、東北地區對接京津冀產業轉移的實現路徑
1.政府層面的對接
東北各省政府在對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過程中,首先,應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將政府主導與市場驅動有機結合。政府的作用在于消除區域間不合理的行政干預,為企業提供無差異的公共產品,建立統一的市場秩序。只有做到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實現產業升級與區域發展的雙贏目標。其次,東北各省政府間要建立統一的協調機制,避免區域間的產業對接競爭。加強政策上的協調,為對接企業提供高透明的公平政策環境,杜絕政府尋租行為等問題。東北地區與京津冀區域政府也應依托“新一輪東北振興”與“一帶一路”等國家政策,建立高層領導對話機制,就產業轉移與對接等重大問題進行不定期會晤,達成具體協議。再次,應建立靈活有效的招商引資機制,突出本省的資源與產業等優勢,提供涉及投資條件、企業發展等相關的“新一輪東北振興”優惠政策。最后,采取靈活多樣的招商模式,明確產業對接的重點。如遼寧省圍繞高端裝備制造、石化產業和新材料,吉林省圍繞汽車、醫藥健康和新材料,黑龍江省圍繞軌道裝備、農產品深加工和木材加工,在招商過程中挑選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讓其成為促進產業升級的催化劑。
2.企業層面的對接
東北地區企業在對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過程中,首先,應加強區域間企業的縱向與橫向合作。縱向合作方面,以降低生產成本、市場開拓與企業間產品循環利用等為目的,與京津冀區域上下游企業間開展密切合作,可相機成立合資、獨資企業,充分利用雙方資源,實現產業集群化;橫向合作方面,與京津冀區域企業展開在技術研發與市場營銷等重點領域的合作,達到節省研發費用與共享市場信息的目的,避免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實現良好循環發展。其次,東北地區企業應以創新消化吸收為核心,正確認識自身不足,做到有目的的對接。2014年,東北三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總和僅占全國的3.12%,遠低于廣東省的28.28%,創新能力水平嚴重制約產業的發展。通過產業對接,企業應積極實施創新戰略,加大研發資金的持續投入,做到“引進—吸收—再創新”,借此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形成核心競爭優勢。再次,發揮行業協會的內外部積極作用,推動區域間企業的交流與溝通。對內為企業提供橫向交流學習的機會,提高獲取外部資源的能力,引導企業間的創新合作,制定行業統一標準,開展品牌營銷活動,促進產業升級;對外與上下游行業協會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區域間企業相互考察,減少產業對接的盲目性,與政府建立親密聯系,爭取到利于本行業發展的有利資源。最后,制定創新培養、引進高級人才戰略。東北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企業引進人才與留住人才困難,因而必要在給予多樣豐厚物質報酬時,注重實現個人價值等高層次需求,推動人才合理流動。
3.產業園區層面的對接
東北地區各產業園區在對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過程中,首先,應編制產業園區發展規劃,確定園區對接主導產業。東北各省產業園區發展規劃應與本省區域發展規劃相一致,綜合考慮區域內各園區規劃方向,做到資源在全省的優化配置,支持條件好的園區拓展服務功能,促進工業化與城鎮化相融合。各省政府應圍繞當地資源、園區優勢,從產業集群角度考慮企業的對接選擇,做到優勢企業、高關聯度企業精準入園。其次,探索京津冀區域與東北地區異地園區合作機制,兩地共建開發區。異地產業園區是指在政府和市場的推動下,不同區域間多個有合作意愿的園區,開展的一種共建合作模式,其實質是向對接地有組織、規模地實施產業梯度轉移[23]。可以由京津冀區域有實力的大企業與當地政府成立聯合建設開發公司,在政府發展戰略指導下,組織實施園區規劃與招商工作,當地政府分管社會管理等工作,實現園區經營管理模式上的創新。最后,以生態文明指導園區建設,提高園區項目進入門檻。鑒于東北地區長期的重工業結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一定破壞與資源的過度透支,在對接產業過程中應提高產業層次,嚴禁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轉入,積極引進生產效率高、技術先進、有利于節能降耗的技術和設備,對接節能環保、綠色化學、新能源、智能運輸等高附加值的先進技術項目,建設實現環境友好與產業增值雙目標的生態產業園區。
[參考文獻]
[1] 高智,孔慧珍. 京津冀協同發展與河北省產業轉型升級[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57-62.
[2] 孫浩進.中國產業轉移的區域福利效應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3:9-18.
[3] 赤松要.我國產業發展的雁行形態——以機械儀表工業為例[J].一橋論叢,1956(36):5.
[4] Raymond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vestment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80):190 -207.
[5] 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 周寶謙,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
[6] 阿瑟·劉易斯.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M].喬依德,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7] 阿爾弗雷德·韋伯.工業區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8] 艾薩德.區位與空間經濟[M]. 楊開忠,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9] 克魯格曼.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0] 馬子紅. 基于成本視角的區際產業轉移動因分析[J]. 財貿經濟,2006(8):46-50,97.
[11] 王珺. 是什么因素直接推動了國內地區間的產業轉移[J]. 學術研究,2010(11):46-51.
[12] 朱華友,孟云利,劉海燕. 集群視角下的產業轉移的路徑、動因及其區域效應[J]. 社會科學家,2008(7):43-46,50.
[13] 馬子紅,胡洪斌. 中國區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模式探究[J]. 生產力研究,2009(13):141-143.
[14] 劉紅光,王云平,季璐. 中國區域間產業轉移特征、機理與模式研究[J]. 經濟地理,2014(1):102-107.
[15] 魏后凱. 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競爭力的影響[J]. 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4):11-15.
[16] 孫浩進. 中國產業轉移中區域福利效應的實證研究[J]. 山東社會科學,2015(1):148-154.
[17] 高云虹,王美昌. 中西部地區產業承接的重點行業選擇[J]. 經濟問題探索,2012(5):131-136.
[18] 姜霞. 我國產業轉移新趨勢與湖北承接行業選擇實證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1):50-54.
[19] 黃海峰,葛林,王美昌. 欠發達地區產業承接的重點行業選擇[J]. 經濟問題探索,2014(11):60-66.
[20] 張志元,李兆友. 新常態下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動力機制及戰略趨向[J]. 經濟問題探索,2015(6):144-149.
[21] 賀清云,蔣菁,何海兵. 中國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行業選擇[J]. 經濟地理,2010(6):960-964, 997.
[22] 姜國剛,陳宵玲. 江蘇省服務業競爭力分析與科技創新引領對策[J]. 科學管理研究,2015(6):73-76.
[23] 丁胡送,吳福象,王新新. 泛長三角城市群產業轉移中的異地產業園區合作機制及模式研究[J]. 科技與經濟,2012(6):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