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紅
【摘 要】《朗讀者》是由中央電視臺自主創新研發的一檔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節目邀請各行業領域內有影響力的嘉賓進行朗讀,以“訪談+朗讀+輕解析”的模式,讓觀眾看到朗讀的魅力,感受文字的力量,進而體會朗讀背后的情感。本文嘗試從節目的模式創新出發,探索分析節目的情感表現,以期為同類節目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情感表現;朗讀者;節目模式
一、創新的節目模式
(一)全新的節目定位
《朗讀者》的節目定位為文化情感類節目,首次明確將文化與情感融合在一起。在當前熒屏上,無論是文化類節目,還是情感類節目,都不缺乏成功之作,如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藝術人生》等。但明確將文化和情感結合為一體作為節目的定位,《朗讀者》是全國首檔,并在主流平臺播出。在到處充斥著消費娛樂的熒屏環境下,這種定位顯得難能可貴,也使得這類節目成為稀缺資源。
“朗讀者”可以拆解為“朗讀”和“者”,前者是一種動作和行為,后者則是朗讀的主體。節目充分的把兩者相結合,通過深入挖掘朗讀嘉賓背后的故事,道出朗讀者為什么朗讀、為誰朗讀,然后在具有儀式感的舞臺上,用“朗讀”這樣一種行為方式,呈現給觀眾。除此之外,節目還借鑒了文化類節目的通常做法,邀請著名的文化學者對朗讀的文本進行輕度解析,讓觀眾進一步理解朗讀文本的創作背景和內涵意義,從而使一些“高冷”的文學作品走向大眾,讓節目更加平民化。
(二)靈活的節目流程
《朗讀者》節目的主體框架是固定的,包括訪談、朗讀、解析等,但具體到每一期節目,其形式是變化的。每一期節目都有一個主題詞,先是主持人闡述對主題詞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切入“線下”朗讀亭的精選片段,在介紹嘉賓正式朗讀前讓觀眾提前進入本期節目設置的情感語境。而接下來的訪談與朗讀的順序沒有固定化,可以先訪談后朗讀,也可以先朗讀后訪談;朗讀的內容可以是經典名著、名家散文,也可以是書信、詩歌和唱詞等;朗讀的形式更是多樣化,有用京劇的韻白來朗讀,也有用音樂劇與朗讀相結合的形式來朗讀等。這種靈活多樣性不僅增加了節目自身的特色,還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展現嘉賓的真實情感,使節目區別于一般的朗讀行為。在每期節目的最后,都會有一位特殊的嘉賓,將本期節目的情感宣泄推向高潮。這種節目流程設置,除了給節目增添特色之外,還能感染觀眾,從而達到以情感人的目的。
二、節目的情感表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訴求。作為一檔定位為文化情感類的節目,《朗讀者》中的情感表達成為節目的主要內容之一。從已經播出的第一季共十二期節目分析來看,節目的情感內容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表現。
(一)文本隱含的情感
節目嘉賓朗讀的文本本身就已經含有一定的情感。如第一期節目演員濮存昕朗讀的《宗月大師》就是作者老舍先生為了感激宗月大師——劉大叔的知遇之恩而寫作的,散文本身就帶有老舍先生的感激之情;第七期節目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朗讀的《草房子》中的桑喬和桑桑的原型就是作者曹文軒的父親及本人,因此文章飽含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最后一期導演馮小剛朗讀的《當我開始愛自己》是作者卓別林在其70歲生日時所作,流露的是一代喜劇大師的內心傷感等等。這些朗讀文本的作者在創作這些作品時是帶有情感的,因而節目在選取朗讀文本的同時就已經選擇了作者創作時的某種思想情感。這些優美、充滿著真摯情感的文本既傳播了文化,同時又為節目的情感表現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訪談背后的情感
節目主體采用訪談和朗讀的方式,訪談的目的就是挖掘嘉賓朗讀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如第十二期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的朗讀,主持人董卿在簡短介紹后,便開始了對郎平的訪談。從郎平的因傷手術,談到決定擔任女排教練的慎重思考,再到里約奧運會女排獲得冠軍的喜悅,女排訓練的辛苦和枯燥乏味,以及1984年郎平獲得冠軍時寫的書信等,對郎平的排球人生做了一個總體回顧,同時展示了郎平輝煌成績背后所付出的艱辛。節目還重溫了里約奧運會女排奪冠時激動人心的時刻,現場有不少觀眾看完后再次激動地流出了眼淚。在郎平走到舞臺上后,現場忠實的女排球迷,著名的體育節目主持人宋世雄,以及現場的女排姑娘們均表達了對郎平指導的尊敬、崇拜和喜愛之情。女排姑娘們更是提前做了準備,朗讀了流沙河的《理想》獻給郎平指導和女排前輩們。在這一層一層的情感鋪墊過后,當郎平朗讀丹麥作家勃蘭兌斯的《人生》時,觀眾就能感受到郎平朗讀的力量,從郎平的朗讀中感受到郎平奮斗拼搏的青春和充滿激情活力的人生。同時,將勃蘭兌斯在《人生》中所要表達的珍愛生命、不虛度人生的信念表現出來。作為本期節目的重要朗讀嘉賓,郎平的朗讀將本期的主題詞“青春”升華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為了對該節目的訪談所流露的情感有一個更準確的分析,筆者選取第一期節目為例,對節目的訪談時間和朗讀時間做了統計(見表1)。
通過對表格的統計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盡管朗讀文本有差異,但總體上嘉賓的訪談時間長于朗讀時間。不管是先訪談還是先朗讀,訪談的最終目的都是為表現和加深朗讀者的情感而服務。訪談的時間長,所做的情感鋪墊就越深,也就更容易讓觀眾沉浸到朗讀情感的氛圍,從而感染觀眾,使觀眾在內心產生共鳴。
(三)視聽強化的情感
節目中的視聽語言對節目的情感表現也起到了重要的強化作用。在讀圖時代,如何讓看似沒有溫度的文字,激發觀眾的興趣,感受文字里的情感,《朗讀者》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范。
首先是視覺語言上,節目嘉賓在朗讀時,舞臺背景屏幕會出現與朗讀文本所對應的場景畫面。如第二期飼養員林兆銘朗讀梭羅的《瓦爾登湖》時,背景屏幕呈現的有鳥類飛過的藍色湖畔,將瓦爾登湖畔的意境用視覺表現出來;第三期演員王千源朗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時,背景屏幕呈現的是無邊無際的大海,海浪拍打著海中的一艘小木船,《老人與海》里的畫面就這樣展現在觀眾的眼前。這些背景屏幕所呈現的視覺內容,在幫助觀眾理解朗讀文本和感受朗讀文本意境的同時,也在配合著朗讀嘉賓的朗讀,在視覺上引導著觀眾進入嘉賓的朗讀世界里,感受嘉賓朗讀的情感。在嘉賓朗讀的同時,節目播出畫面還會配以仿真的書籍和信箋,展現朗讀文本的文字內容,這樣可以解決由于朗讀者的發音、朗讀文本的深度所引起的觀眾理解困難的問題。由于電視節目是一次性的視聽體驗,嘉賓每一秒的朗讀都隨時間的流逝而消失,節目播出畫面的文字內容展示板塊可以讓觀眾將嘉賓的朗讀連貫起來,更好的欣賞嘉賓的朗讀過程,同時做到了朗讀文本的視聽一致。
其次是聲音語言上,節目邀請著名的鋼琴演奏家,如李云迪等,為每一位嘉賓的朗讀伴奏,為嘉賓營造一個朗讀的聲音環境,烘托朗讀的情感。不僅是在嘉賓朗讀的時候,在對嘉賓訪談時也會有相應情緒和節奏的背景音樂。在每一期節目結束后,節目都會邀請歌唱家現場演唱一首與本期主題相關的歌曲,對本期節目表達的主題情感進行一個回顧與集中,再一次觸動觀眾的內心深處。
節目以中近景和特寫的固定鏡頭為主,記錄朗讀者的每一個動情瞬間。近景和特寫可以展示人物的內心情感、刻畫人物心理,[1]同時可以限定觀眾的觀看視野,迫使觀眾去觀看畫面所呈現的內容,接受節目表現的情感。特別是最后一期節目,在主持人董卿對本季《朗讀者》節目總結之前,節目插入了一段采用電影畫面寬高比的3分25秒短片。其內容是不能來到舞臺朗讀的余光中、馬識途等著名學者作家們對青春的理解,以及他們的朗讀。電影畫面的寬高比相對電視而言,橫向畫面的內容會更多,特寫鏡頭將時光留在這些學者作家們臉上的痕跡清晰的記錄下來,文字在這些痕跡面前只是一種點綴,這些痕跡就是對他們青春最好的闡釋。而女聲哼吟的背景聲將短片所渲染的對青春流逝的感傷、對青春的懷念之情充分的表現出來。朗讀文本的情感通過嘉賓的朗讀,疊加上朗讀者自身的情感,在視聽語言的強化下,如小溪流水般流淌入觀眾的內心,使節目真正做到了“一個人,一段文,一段情”。
結語
“無聲的文字,有聲的傾訴”,《朗讀者》將文字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從第一期的主題詞“遇見”,到最后一期的主題詞“青春”,節目中所呈現的情感除了親情、友情、愛情,還有師生情感、愛國情感等。正如作為節目創作人之一的董卿所說:“真正打動人心的一定不是‘光環而是‘情懷”。[2]節目引起廣泛關注,獲得良好的社會反響,靠的不是明星光環,而是每一位朗讀者的文化情懷。在國家廣電總局大力推廣倡導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的時代環境下,《朗讀者》主打“文化情感”牌所獲得的成功,在娛樂至上的熒屏環境下對當下廣播電視節目的自主創新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和啟發意義。但同時也需要注意電視節目同質化現象,避免情感泛濫。
注釋:
[1]張菁,關玲.影視視聽語言[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10.
[2]董卿.打動人心的不是嘉賓光環而是文化情懷[N].文匯報,2017-4-12(10).
(作者: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6級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