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金華



摘 要 針對國內外智慧城市研究現狀和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從政府、社會、基礎設施與技術和數據4個維度以及公共服務等10個方面構建了智慧城市核心要素模型。以此為基礎,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設主要利益相關者及其作用,并從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使用者4個方面對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分類,構建出基于利益相關者的智慧城市價值創造的5P模型。指出智慧城市建設的本質是一個由利益相關者共同創造、傳遞并實現價值的過程,價值是這個過程的核心,各利益相關者是價值創造的節點,智慧城市建設成功與否在于價值是否成功創造、傳遞并實現。
關鍵詞 智慧城市;利益相關者;價值創造;5P模型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7)06-0055-09
據統計,2007年全球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并且持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預計到2050年全球將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從1950年到2010年這60年間,全球小城鎮人口總數凈增13億,為全球中等城市人口數(6.32億)或大城市人口數(5.7億)的兩倍多[1]。城鎮化高速發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創造了大量財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技術進步、加速了創新速度等,但是也給城市帶來一定壓力,例如交通擁堵、二氧化碳過度排放、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增加了對水和能源等自然資源的消耗等。伴隨新一代ICT(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各國開始著手研究如何利用新一代ICT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增強城市韌性、提升城市創新能力、加速經濟發展、改進城市治理及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等,并由數字城市、智能城市、創新城市、綠色城市等演化出智慧城市,截止目前全球智慧城市建設方興未艾。
一、智慧城市研究和實踐現狀
(一)智慧城市概念演變過程
智慧城市的雛形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精明增長”(smart growth)。20世紀90年代,美國開始意識到他們城市發展中所推行的“郊區化”無序擴張所帶來的系列問題,例如城市低密度無序蔓延,大量農田被占用,城市人口上班和生活區變得越來越遠,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等;而歐洲城市的“緊湊發展”策略使得歐洲城市密度高、能耗低,并被普遍認為是居住和工作的理想地方。美國人因此學習歐洲,提出了“精明增長”(smart growth)理念,該理論由城市規劃師、建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等提出,該理論主張由于城市居民大部分都生活在城市中心區,社區是他們參與社會事務和公共決策的重要場所,所以為提高城市決策科學性,城市的中心增長區應該在中心區域[2]。該理論自提出后在20世紀90年代曾經非常流行,但是后來逐步淡出理論界和城市管理者的視野,被數字城市和智能城市所取代。美國副總統戈爾于1998年1月21日提出了數字地球概念之后,我國各界對數字地球的戰略意義高度重視,并于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北京召開了首屆國際“數字地球”大會,從這之后相關概念層出不盡,例如數字中國、數字省和數字城市等。所謂數字城市就是運用信息技術把城市相關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以便進行數據處理,這是ICT技術背景下城市管理比較低的一個層次[3]。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最開始源于建筑領域的智能建筑,后來智能建筑逐漸由單體向區域化發展,進而發展成大范圍的綜合智能建筑群和建筑區,其主要是把計算機的人工智能運用到城市的建設和管理上,更多強調城市建設上的智能化管理。借助數字城市、智能城市建設的基礎和ICT的發展,智慧城市(smart city)作為一種新的城市建設和管理模式開始出現,它認為城市是一個包含多種信息流的復雜信息系統,這種模式下能給各散系統(system of systems)提供交互接口,旨在優化和提升交通、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的系統運行效率。
(二)智慧城市研究現狀
普遍認為智慧城市是由IBM公司于2009年正式提出,IBM公司在提出智慧城市概念時主要是從技術視角強調城市的“3I”,即Instrumented(感知化)、Interconnected(互聯化)和Intelligent(智能化)3個方面,其實從現有文獻來看,智慧城市(smart city)概念應該是由奧地利大學區域科學研究中心的Rudolf Giffinger等于2007年在《Smart Cities:Ranking of European Small-medium Sized Cities》(《智慧城市:歐洲中小城市排名》)的研究報告中首次比較系統提出的,他們在報告中指出“智慧城市應該包括智慧經濟、智慧居民、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環境和智慧生活等6個方面”[4],這6個方面已然成為學界、企業界和政府界研究、評價和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指標。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全球學者、相關企業、政府及相關社團組織在智慧城市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本研究通過梳理相關文獻,整理出智慧城市研究領域的相關研究動態。
本研究以EBSCO、GOOGLE學術、Science Direct和CNKI等文獻數據庫為基礎,共收集智慧城市建設文獻526篇,包括英文文獻226篇和CNKI中下載量排前300名并且文獻標題含智慧城市的相關文獻300篇,其中源自學術界401篇、企業界64篇和政府及社會組織61篇。通過分析發現,源自學術界的文獻比較關注智慧城市的定義、特征和原理等,源自政府的文獻比較關注智慧城市的評價指標、評定和政府治理等,而源自ICT等相關企業的文獻則比較關注智慧城市的技術架構和實現方式等。
國外學術界和實踐界到目前為止并未提出一個共同認可的智慧城市定義,他們所提的定義可以分為技術視角、城市管理視角和知識創新視角3個方面,例如從ICT技術應用視角來定義智慧城市的典型文獻有Anavitarte和Tratz-Ryan(2010),認為智慧城市就是政府在城市功能區不同公共服務領域使用ICT技術為市民提供持續高效服務[5];Batty,Michael等(2014)提出智慧城市主要是在城市中通過新電子技術將ICT和城市中傳統的基礎設施融合、協調和整合起來[6];Alcatel Lucent(2014)提出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是現代城市發展的特定愿景,它強調ICT在增強經濟競爭力、環境可持續性和城市宜居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把ICT作為城市未來發展的一個核心元素,ICT基礎設施水平不僅將影響城市的發展,還能使城市保持經濟增長、改善居民生活方式,創造新的城市發展機會等。基于城市管理視角的智慧城市定義主要觀點包括González,Juan Andrés Alonso等(2011)提出的智慧城市主要是城市政府或者管理當局為推行基于信息通信技術的新一代服務和基礎設施而出現的[7];Chourabi et al.(2012)通過分析和綜合大量智慧城市相關文獻提出包括管理、城市治理、技術、政策、人和經濟等在內的智慧城市核心要素。基于知識創新視角來研究智慧城市的學者主要認為智慧城市通過ICT技術能促進人與人、人與不同組織的交流,交流能產生創新,而這種創新正是取得智慧城市建設的因素,比較典型的研究有Mark Deakin(2014)提出的智慧城市三重螺旋模型,Elsa Negre等(2015)提出的基于知識管理的智慧城市建設愿景。
我國學者這幾年在智慧城市的理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智慧城市定義研究方面,基于IBM的定義進行了擴充和研究,不少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定義了智慧城市,例如李德仁(2011)、許慶瑞(2011)、李重明(2011)、王世福(2012)、袁文蔚等(2012)和李成名(2012)等分別從技術、城市管理和技術創新角度提出了智慧城市概念,特別是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在2014年下發的《 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高技[2014]1770號)中明確提出“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8],這是國家層面第一次正式明確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其他學者例如王廣斌等(2013),陸小敏等(2014),王振源等(2014)分別從發展理論、頂層設計、技術體系及評價指標等方面為我國智慧城市理論發展進行了代表性的研究工作,基本形成了包含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案例研究和評價體系研究于一體的研究框架。以文獻標題包含利益相關者或者是文獻關鍵詞同時包含“智慧城市”和“利益相關者”為條件在CNKI數據庫中進行搜索,僅得到3篇相關文獻,作者觀點是從智慧城市建設中應如何與各利益相關者開展競爭與合作的,這種視角一是利益相關者面比較窄,二是只單方面從協調出發,缺乏交互性。
從CNKI所收集的研究文獻來看,雖然我國學者在智慧城市研究領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大部分成果都是從感知—傳輸—平臺—應用的邏輯結構來研究智慧城市,弱化了城市的主體地位;對智慧城市概念、原理等研究過多,尚未出現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共創價值的視角來研究智慧的成果。城市以人為核心,智慧城市作為城市一種模式也不例外,而且智慧城市作為一個以信息交換、數據協同、行為交互為核心的復雜系統,更應關注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反饋,因此本研究將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從行為交互視角提出一個智慧城市建設價值創造模型。
二、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要素分析
(一)智慧城市的工作邏輯
要搞清楚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首先需厘清楚智慧城的工作邏輯,根據國內外學者、政府及相關企業對智慧城市的定義,主要要點包括:①智慧城市是新一代ICT在城市管理、建設和規劃中的應用;②ICT是智慧城市的啟發器,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的一種愿景,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連續體而并非二極管[9];③智慧城市平臺對城市體征的感知數據源于城市中各類傳感器;④智慧城市應以人為核心,基于新一代ICT為城市居民提供精準高效的公共服務;⑤智慧城市的目標是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和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根據以上關于智慧城市的理解,繪制出智慧城市工作邏輯圖,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發現智慧城市從城市體征感知、數據傳輸、數據處理、存儲到應用,整個業務流程涉及到政府職能部門、公用事業單位、通信運營商、ICT公司、個人和其他社會團體等諸多部門。
(二)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
要從利益相關者視角提出智慧城市價值創造模型,首先必須確定智慧城市建設所包含的核心要素,本研究所采用的智慧城市建設核心要素分析方法是基于智慧城市工作邏輯,綜合現有文獻,然后從理論和實踐角度加入本研究的新元素,進而構建出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要素模型。
構建智慧城市核心要素模型不僅需確認其不同成分和組成要素,還需研究這些要素的交互作用,例如,技術是智慧城市實現目標的一種手段而并非最終目標,因此技術也可以看作是智慧城市其他要素的組成成分;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技術可以當作智慧城市的一個核心要素,因為它是鏈接智慧城市其他要素并實現智慧城市目標的手段。本研究從政府、社會、基礎設施及技術和數據等4個維度分成10類,具體如圖2所示[10]。從圖2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確實是一個復雜系統,涉及面廣、需要考慮因素多,10類核心要素的具體內容包括:
1.公共服務
從文獻分析的結果來看,公共服務主要包括交通、公共安全、醫療衛生、緊急服務以及文化、旅游和娛樂等[11]。通過對比分析,實踐領域關于公共服務的研究范圍要廣一些,這說明理論研究界和實踐領域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功能要素方面還是存在差異的,例如IBM的智慧城市模型就重點強調包括交通、安全、住房、衛生、水和能源等在內的6大領域。EMC公司的模型中認為公共服務主要包括交通、公共安全、住房、衛生和旅游等方面,GCI公司認為公共服務應包括社會服務、水、能源、廢物處理、緊急服務及文化相關等服務。本研究綜合國內外理論和實踐領域的研究成果,將公共服務擴充為包含交通、公共安全、醫療衛生、教育文化、住房、水、能源和電力、垃圾處理、緊急救助、食品、旅游及娛樂文體等在內的涉及居民生活、生存與發展的某種直接需求,能使居民受益或享受的應由政府直接提供或者規范其發展的服務領域。
2.城市管理
電子政務、績效管理、融資、人才、領導、愿景和政策工具等智慧城市中涉及城市管理的專題在很多文獻中都有研究。經分析發現政府和企業在城市管理智慧化方面的認知和做法還是有一定區別的,盡管智慧城市建設動機源于當地政府,但是實踐領域的企業在評價智慧城市時基本都不再重點強調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智慧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而是更多關注ICT的潛力和發展,強調采用他們的產品后城市管理效能的提高。例如IBM和EMC的智慧城市模型包括電子政府,但是他們強調的是如何將ICT整合到城市管理中去,關注的是采用ICT后市政管理的智慧化程度變化而不是市政府作為電子政府的發起者在推動該領域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綜合理論研究和企業實踐領域的成果,本研究所界定的市政管理領域包括城市發展愿景、領導能力、政務管理、績效管理、融資管理和人才管理等。
3.政策和制度
不管是學術研究還是企業實踐,都認為政府政策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具有很大作用,良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是智慧城市建設成功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的制定方式、流程、執行、反饋、政府部門間的協同和政策執行監督等方面。
4.社會治理、市民參與社會事務及他們之間的協作
學術界非常重視智慧城市中與治理相關的問題,特別是關于電子治理,市民、社區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參與智慧城市以及網絡協作關系這幾個方面的研究。同樣,實踐領域也很重視這些問題,例如EMC就強調智慧城市中以市民為中心的治理模式,本研究中社會治理、市民參與社會事務及他們之間的協作主要包括治理現代化水平、市民參與社會事務程度、市民間協作及各利益相關者參與度等。
5.人力資本和社會創新能力
前面提到過有些國家將智慧城市和創新城市、文化城市、知識型城市及學習型城市同等對待,甚至認為是一個事物的不同叫法而已,因此創新能力、社會基本設施、高等教育及高技能人才被學術界認為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大部分研究文獻認為人力資本和創新文化是創新型社會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此外還有些關于城市發展和創新的研究認為教育培訓、文化藝術、創新型經濟和工業也是這類城市的核心要素,同樣實踐領域的研究也不例外。本研究中的人力資本和社會創新能力主要包括創新群體、社會基本設施、高等教育、高技能和知識型勞動力等要素。
6.知識經濟和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環境
智慧城市不僅是新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更多是生活、生產及商業等諸多模式的創新,因此理論和實踐領域都認為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環境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要素之一。從現有關于城市經濟的文獻來看,知識經濟、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型產業和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環境被認為是創新型城市重要因素[12]。本研究中知識經濟和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環境主要包括知識經濟、高技術產業、創新型產業、戰略性新型產業、創新創業型群體及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政策、服務和其他軟環境等。
7.城市建筑環境和基礎設施
由于信息共享、協作發展、規劃合理的城市建筑環境,不僅能保持已建成設施的可持續性,同時還能保證其他項目的持續性,有利于經濟發展,所以很多智慧城市相關研究把城市道路、橋梁、港口和高速公路等在內的城市建筑環境和基礎設施都列入智慧城市基本要素[13]。此外,如果市民高度認可城市基礎設施的功能、可獲得性和建筑視覺美等方面,那么他們就會關心這座城市的發展及其他方面,自然也會更加關注智慧城市建設。本研究所列城市建筑環境和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城市建筑環境的可持續性、基礎設施功能管理及基礎設施吸引力等。
8.自然環境和生態可持續性
歐美學者主要從低碳、環保、綠色和生態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研究智慧城市,例如歐盟和中國合作還舉行了幾屆“中歐綠色和智慧城市發展論壇”等。在他們看來,智慧城市能夠實現信息和數據共享,從而實現對社會的精準治理和科學管理,減少資源浪費、污染物排放、能源過度消耗、增強城市韌性等,例如最典型的智慧交通不僅能幫出行者節省時間,同時還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等。本研究這方面內容主要包括生態可持續性、監控系統、污染控制、良好自然條件、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預警系統等。
9. ICT和其他技術
學術界特別是我國理論界,十分重視ICT等技術在智慧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具有關鍵作用,同時也是核心要素之一,但是技術只是智慧城市的實現手段并非終極目標。有學者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連續體,而不是二極管,在這個連續過程中ICT等技術就是啟動器。理論界在研究ICT等技術時,采用了一些變量將這些技術分成若干類,這些變量包括寬帶和無線通信、虛擬技術、普適性、計算網絡、SOA及IOT等。本研究所指ICT和其他技術主要包括寬帶、無線網絡、虛擬技術、物聯網技術、計算網絡、存儲技術和SOA架構等。
10.數據和信息
根據智慧城市工作邏輯圖,可以看出智慧城市之所以“智慧”,源于從傳感設備或人等所收集的數據,然后對這些數據進行傳輸、加工、處理和應用。學者們在研究數據和信息的時候主要關注數據傳輸、管理、處理及應用等內容;企業實踐者在研究數據和信息時,更多關注數據采集、傳輸和處理數據所使用的設備和軟件。根據現有研究成果和實際情況,本研究數據和信息主要包括數據管理、信息處理、信息共享和整合等。
關于智慧城市核心要素模型還需要說明的就是技術和數據維度的要素為什么和其他3個維度的因素不并列平行擺放而是放在垂直維度,主要原因就是數據和信息類的核心要素幾乎與其他3個維度的每一個要素都存在相關關系,因為智慧城市就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這些核心要素進行科學管理、資源整合、數據共享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三、基于利益相關者的智慧城市建設價值創造模型
(一)重視智慧城市建設利益相關者參與度的意義
本研究所界定的智慧城市建設利益相關者為任何對智慧城市建設有興趣、影響、被影響或者能從智慧城市建設成果中收益的實體、組織或個人。利益相關者參與智慧城市決策,能夠提高智慧城市建設成果的相關性、響應性、可信性、透明性、完整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公平性等[14],特別是利益相關者參與智慧城市決策其本身就是治理模式提升的一種表現,同時利益相關者參與智慧城市決策還能使建設成果更加接地氣、可靠,決策更容易執行及成果更容易推廣。
(二)智慧城市建設的利益相關者角色和作用分析
根據利益相關者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態度和他們在建設中的作用可以將智慧城市建設的利益相關者分為主動參與者、受益者和被影響者[14]。如果根據利益相關者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或者解決方案設計中所表現出的推動作用來分,智慧城市利益相關者可以分為技術啟動者、技術推動者和智慧城市啟動者,結合圖2所列出的智慧城市建設核心要素,對智慧城市建設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具體見圖3。
接下來對圖3所列出的智慧城市建設利益相關者進行界定和分析。
1.市政府及其相關組成部門
政府部門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在智慧城市建設中起到核心作用,他們負責城市日常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推動者。政府部門倡導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動機源于日益增長的市民對公共服務需求的壓力,推行政務公開的需要和建設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和陽光政府的需要,旨在運用ICT等提高經濟和能源效率、提升環境可持續性、政策和決策透明性、公共服務均等性和城市宜居性等。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政府有責任從長遠規劃和目前亟須相結合角度選擇符合當地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和路徑。智慧城市沒有可供選擇的統一模式,每個城市應該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城市經濟和人口結構、公共設施基礎和所處位置進行一個關于智慧城市建設的需求分析,從可持續發展和城市整體發展角度選擇適合當地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型[15]。當然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也面臨諸多問題,例如缺少智慧城市相關專業人才、ICT專業能力不足、部門之間橫向壁壘過多和財政預算有限等。
2.國家和省政府及其相關部門
國家和省政府及其組成部門會針對智慧城市建設制定和發布一些推進、指導和規范的相關政策和文件,因此他們也是利益相關者。國家和省政府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目的和地方城市差不多,但是他們更多從保護資源和提升社會治理能力角度宏觀把控。地方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中央和省級政府也會在不同程度上面臨,例如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在下發的《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中就對地方政府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諸多行為提出了原則性意見。
3.城市公共事業服務單位
主要是指與百姓日常生活相關的煤水電氣及交通等相關的公司,他們是智慧城市某些項目的具體應用和實施者,例如智能電網、智慧交通和智慧醫療等,因此他們也是智慧城市利益相關者。他們參與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目的是提升管理效率、精確統計用戶消費行為、提升市場預測能力、減少各自領域的能源流失、節約管理成本和為用戶提供精準化和人性化服務。他們在參與當地智慧城市建設中會遇到的共同困難就是這些企業很多都是集團化企業在當地的分公司,他們對他們業務系統大多只有使用權限而沒有修改權限,很難針對某個城市進行單獨的系統改造或對接,而這些企業的總部協調起來都比較費勁。
4.市民及相關社團組織
首先,市民是智慧城市建設成果的最終使用者,是一座城市成功轉型成智慧城市的關鍵因素,因此市民知悉智慧城市各項目的特征及功能十分重要,如果市民對智慧城市不了解、不參與、不使用,智慧城市建設注定要失敗[16],這也是我國目前智慧城市建設的通病。其次,市民還可以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數據源和傳感器[17],國內外很多智慧城市建設案例已這么做了,例如智慧交通、百度導航等。最后,市民參與是智慧城市實現以市民為中心建設效果的關鍵因素[18]。智慧城市建設中雖然ICT能夠解決數據采集、傳輸、處理、運用及用于決策等系列問題,但是智慧城市的最終成果必須面向市民,只有市民才是最終使用者,如果市民不使用智慧城市建設成果,那么智慧城市就會變成形象工程。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一定要時刻圍繞市民是城市服務的最終使用者,市民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直接受益者,同時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影響和受影響者。
5.ICT相關企業
主要是指電信運營商、軟件開發商、方案集成商和設備供應商等,他們是全球智慧城市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平臺開發者和基礎設施鋪設及設備制造者,同時他們還是智慧城市主要的推動者之一。作為專業公司他們參與推動智慧城市建設不僅能為公司自己開辟新的業務和市場,同時還能彌補政府部門的專業知識不足,在推動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他們在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時也表現出了不少問題,例如很多企業表面上都在以PPP模式開展智慧城市建設,但是實際上他們還是以ISV(獨立軟件銷售商)的思路在開展工作;還有就是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技術模式和接口程序,不僅給系統對接帶來了二次開發成本,同時還增加了沒必要的協調困難,因此有必要組織主流ICT公司開發在同一業務領域內統一接口程序。
6.行業協會
行業協會參與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最大的好處就是能推動某一成果在行業內相關企業的應用或者加速某一新技術的研發,因此他們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利益相關者。他們參與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目的主要是為行業內企業尋求新的業務領域和市場,最大的問題是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行業內企業行使權力或者說協會對行業企業有多大的領導力。
7.標準制定機構
標準制定機構能夠以簡明扼要的語言定義智慧城市并提供標準的建設框架,所以他們在智慧城市應用推廣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樣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利益相關者。他們參與推動智慧城市建設主要是因為國內尚未建立智慧城市相關領域的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亟須這些來規范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技術接口問題[19],但是他們在實踐中也面臨專業知識不足、智慧城市標準制定經驗不足以及對ICT企業和相關部門依賴過多等困難。
8.學術研究機構
智慧城市建設中學術研究機構首先是理論的先導者,大學、研究所及其他咨詢和研究機構能夠為智慧城市建設本身提供理論創新以及在數據挖掘、技術應用、城市規劃和用戶黏性培養等方面提供決策支撐。其次他們還可以為智慧城市建設培養人才,例如短期業務培訓班和相關專業學歷教育等。最后他們還可以通過技術轉讓及政產學研合作等模式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技術創新理論和商業創新模式,是智慧城市創新的重要來源之一。
這幾類利益相關者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政府部門更注重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其實就是智慧城市愿景。在這個愿景下,由政府相關部門,根據城市實際的要素稟賦和需求,結合各利益相關者的訴求,按照輕重緩急、先易后難的原則有序推進,共同制定本地區的智慧城市建設方案及實施細則,智慧城市建設在這個頂層設計、實施方案及細則下影響和服務各利益相關者。
(三)利益相關者共同創造價值模式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受ICT影響,智慧城市建設各利益相關者及其表現出的作用呈現多樣化,本研究提出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成果使用者共同構成的智慧城市建設利益相關者共同創造價值的5P模式,即Public、Private、Professor、People、Partnership。
一座城市對智慧城市建設需求應從城市結構實際出發,特別是應重點考慮城市經濟、產業、人口、公共服務等,而不應是國內現在千篇一律的模式,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智慧城市需求,城市主要為自然人、法人和社會治理者3種人服務,智慧城市也不例外,所以智慧城市建設的實際需求應從政府、市民及企事業單位等相關團體出發,因為他們既是城市的基本要素,同時又是智慧城市建設成果的最終使用者。他們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需求受相關企業、專家和學者的影響,然后政府根據他們對智慧城市的理解和實際需求制定相關政策和制度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這個時候當地市政府會聯合各界制定智慧城市發展規劃,并按相關規定通過商務流程選定智慧城市建設合作伙伴,由ICT企業根據當地政府的規劃,在與各利益相關者充分溝通和調研的情況下,確定當地智慧城市建設需求,開發出相關軟件平臺,并在平臺上基于城市實際需求加載相關服務和應用,根據智慧城市建設使用者(自然人、法人和社會管理者)對于前期建設成果的實際使用情況進行迭代開發,具體如圖4所示。
基于圖4的智慧城市建設價值共創模式,有以下幾點主張:
第一,智慧城市建設以創造、傳遞并實現服務價值為目標,價值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整個智慧城市建設就是一個大的價值系統,每個具體業務領域是價值模塊,在服務業務鏈上各節點的參與下實現價值增值。圖4根據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利益相關者將各個價值增值點分為Public、Private、Professor和People 4大類,構成智慧城市價值創造的5P模型,智慧城市建設是由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服務為載體、各利益相關者共同創造價值的過程。
第二,在服務傳遞和價值創造過程中,由于ICT的使用,促進了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共同構成了由Public、Private和Pressor(代表成果最終使用者的People包含在這3個群體中)構成的知識創新3重螺旋。模型中他們交流便利,所以不僅能針對現有產品和成果提出反饋意見、創造新的價值,同時還能加速針對智慧城市建設某些想法流的形成,進而加速知識創新和提升社會創新能力[20]。他們的關系包括:①價值產生、傳遞和實現;②創新知識產生、傳遞和形成;③整個過程自反性控制。
第三,從價值共創模型來看,智慧城市建設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這些利益相關者所共同創造的價值,這些價值包含在最終的服務或應用上,通過服務或應用傳遞給最終使用者。價值的吸引力分為兩類:第一種類型是面向最終使用者的價值,按專業屬性又可以稱之為黏性,價值越大,黏性越高,該服務或應用被使用的頻率就越高;第二種類型是針對機構合作者的價值,這種價值主要是指產品或服務從設計到推廣過程中是否符合他們的利益主張,如果符合,整個過程中就會比較順利,反之亦然。
第四,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利用ICT等新一代技術在公共服務領域實現價值增值服務的過程,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是價值增值點,他們溝通的過程就是價值產生的過程,一旦達成一致,這個價值就可以傳遞給各利益相關者,并且這個價值從想法產生、相關群體溝通、想法流形成、概念形成、到以服務或產品形式傳遞給相關利益者是一個基于人類認知不斷改進和深化的過程。
四、研究結論
本研究搞清楚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要素、主要利益相關者及他們的作用,將智慧城市建設看作是各利益相關者共創、傳遞并改進價值的過程,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5P模式,相對以往研究實現了以下創新和突破。
第一,搞清楚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要素,每個城市應從其資源稟賦出發,建立智慧城市需求模型,建設符合實際情況,能切實解決當地實際問題的智慧城市,有助于改變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千篇一律的現狀。
第二,明確智慧城市建設各利益相關者及其作用,不僅有助于智慧城市建設系統化,還能幫助智慧城市建設主導者在建設過程中把握關鍵問題,拿出相應對策,加快建設進度。
第三,智慧城市建設5P價值共創模式,相對于傳統3P模式,不僅考慮了智慧城市建設的主導者、承建者,同時還把最終使用者和專業研究者納入到智慧城市價值共創模式,能增強建設成果科學性和實用性。
第四,將智慧城市建設理解成為價值產生、傳遞并實現的過程,能從本質上把握智慧城市建設的精髓,抓住問題的關鍵,以價值為原則確保項目的持續性和成果的實用性。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未能提出智慧城市創造價值的量化分析模式。價值量化模型和根據量化模型制定智慧城市評價模型將是后續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世界人口趨勢報告[EB/OL/].http://www.un.org/zh/documents/view_doc.asp?symbol=E/CN.9/2009/6.
[2] 唐相龍.“精明增長”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09(8):98-102.
[3] 成思危. 廣義智慧城市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10.
[4] Giffinger Rudolf,et al.Smart Cities: 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EB/OL].http://www.smart-cities.eu/download/smart_cities_final_report.pdf.
[5] Anavitarte,L.,Tratz-Ryan,B. Market Insight: "Smart Cities" in Emerging Markets. [EB/OL/].https://www.gartner.com/doc/1468734.
[6] Batty,Michael,Kay Axhausen,Giannotti Fosca et al. Smart Cities of the Future[J/OL]. CASA Working Paper 188. http://www.bartlett.ucl.ac.uk/casa/publications/working-paper-188.
[7] González,Juan Andrés Alonso,and Andrea Rossi. New Trends for Smart Cities.[J/OL].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Framework Programme,2011. http://opencities.net/sites/opencities.net/files/content-files/repository/D2.2.21%20New%20trends%20for%20Smart%20Cities.pdf.
[8] 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14-08-27].http://www.sdpc.gov.cn/gzdt/201408/t20140
829_624003.html.
[9] Shrimoyee Bhattacharya,Sujaya Rathi,Sonali Anusree Patro et al. Reconceptualising Smart Cities: A Reference Framework for India [EB/OL].http://www.cstep.in/upload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stuff/320f73a9fd318538a3d258e8dfe180e4.pdf.
[10] J. Ramon Gil-Garci,Theresa A. Pardo and Taewoo Nam.What Makes a City Smart? Identifying Core Components and Proposing an Integrative and Comprehensive Conceptualization[J]. Information Policy,2015(20):61-87.
[11] 伍鳳蘭.創新型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比較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6(2):77-81.
[12] 許慶瑞,吳志巖,陳力田.智慧城市愿景與架構[J].管理工程學報,2012(4):1-7.
[13] 李德仁,邵振峰,楊小敏.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論與實踐[J].地理空間信息,2011(12):1-6.
[14] Lidia Mayangsari,Santi Novani. Multi-stakeholder Co-creation Analysis in Smart City Management: An Experience from Bandung,Indonesia[J]. Procedia Manufacturing,2015 (4):315-321.
[15] 張凡.基于城市特征需求模型的智慧城市建設需求分析——以新鄉市為例[J].城市觀察,2013(6):124-134.
[16] 張丙軒,周濤.智慧能否帶來治理——對新常態下智慧城市建設熱的冷思考[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21-31.
[17] Sagar Vaidya,Prathamesh Shingvi,Kamalesh Wankhede,et al. People as Sensors for Smart C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2015(4):28-31.
[18] Jungwoo Lee,Hyejung Lee.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 Citizen-centric Typology for Smart City Servic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4(6):S93-S105.
[19] 陳銳,賈曉豐,趙宇.智慧城市運行管理的信息協同標準體系[J].城市發展研究,2015(6):40-46.
[20] Mark Deakin. Smart Cities: The State-of-the-art and Governance Challenge[J/OL].Triple Helix.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86/s40604-014-0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