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威+胡艷
摘要:該文以四川音樂學院當代作曲家獲獎合唱音樂作品為探討對象,通過探究作品中的創作技術以及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民間傳統文化因素、人文內涵、作品精神等,并進而闡釋當代作曲家創作思維觀念與當代合唱作品寫作經驗。
關鍵詞:合唱作品 四川音樂學院 作曲家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9-0015-03
四川作曲家尤其是四川音樂學院為中心的具有地域標志性的作曲家群體,在中國現當代合唱音樂創作比賽以及評獎中,屢屢獲獎,如(按得獎時間順序)四川音樂學院原院長、作曲家黃萬品教授的混聲合唱作品《羌族鍋莊舞曲》在1984年蓉城之秋評獎中獲優秀獎,該作品還在1986年北京合唱節比賽中獲二等獎、1999年全國大學生藝術節四川省評獎一等獎、2010年第十二屆中國老年合唱節獲金獎、2012年第十一屆中國合唱節獲金獎等;四川音樂學院原院長、作曲家敖昌群教授在1996年文化部、中國合唱協會主辦的中國合唱節評獎中,作品《世紀之夢》獲創作獎;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系主任、作曲家楊曉忠教授在1996年中央電視臺中國音樂電視大賽中,童聲合唱《問字》獲銀獎,同時該作品在1996年還獲中國兒童音樂學會首屆全國兒童音樂電視大賽作曲獎、2004年獲第三屆中國“博藝杯”童聲合唱節比賽新作品獎;作曲家昌英忠教授的童聲合唱《熊貓的搖籃》在1996年獲中國廣播獎銀獎、1997年入選中宣部第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作曲家敖昌群教授在1999年“夕陽紅裕興杯”全國老年合唱節評獎中,《太陽之歌》獲金獎;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前系主任、作曲家宋名筑教授在2005年全國第十一屆音樂作品(合唱、室內樂)評獎中,合唱作品《香巴拉》《打跳》《云朵上的山寨》分別獲三等獎、二等獎、優秀獎;作曲家楊新民教授在2005年全國第十一屆音樂作品(合唱、室內樂)評獎中,作品《神奇的面具》獲三等獎;作曲家楊曉忠教授在2011年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評獎中,作品《生命之花——孩子??!你降生在天搖地動的時候(無伴奏女聲合唱)》獲優秀獎;作曲家昌英忠教授在2011年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評獎中,作品《吉祥陽光》獲銀獎等等。這些國家級以及省級獎項,充分的證明了四川音樂學院作曲家群體的實力和成就,或者說代表了中國西南地區在當代合唱音樂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和較高水平。作為地處西南一隅的唯一一所專業音樂學院權威學府,它為中國合唱音樂的專業創作以及合唱音樂文獻的積累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從上述大致的獲獎時間上看,似乎每隔幾年就會有川音作曲家在合唱創作領域獲獎,這種群體性的獲獎現象絕對不是一種偶然。其中原因除了作曲家對作曲事業的熱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外,也跟川音提供給作曲家的靈活創作機制和激勵機制有關系,更是川音老一輩作曲家多年扎扎實實的基礎培養以及對創作秉承創新、多元、個性化風格的學術創作風氣有關系。這種作曲家群體獲獎的“人才鏈”現象在以后其他文章中還會進一步討論。
這些獲獎合唱作品以其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豐富多變的和聲效果以及新鮮的音響與色彩魅力,在各種音樂活動以及合唱比賽中演出,深受群眾性和專業性合唱團體喜歡。它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人們的音樂文化生活增光添彩。仔細分析這些作品,會發現它們都帶有一定的民間傳統音樂符號象征,具有一定的民間地域風格與色彩。對這些合唱作品進行研究,研究作品中的一些基本特征與規律,揭示其中的作品人文內涵與精神風貌,并為當代合唱作品寫作提供相應的創作指導依據與啟發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隨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老百姓對生活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對精神文化領域的追求越來越廣泛,群眾性的音樂活動也越來越頻繁,業余和專業的合唱團體也逐漸增多,老百姓對合唱團的審美需求也日益提高。為了適應當代聽眾對合唱藝術的需要,滿足聽眾的音樂活動需求,一批能夠被聽眾接受,具有可聽性且藝術性較強的合唱作品在當代合唱音樂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從川音作曲家獲獎合唱作品來看,從1984年至2013年近30年間,共有大致17部合唱作品獲獎(未統計交響樂、室內樂以及歌曲創作獲獎情況)。僅僅是合唱作品就有這么多獲獎頻次,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梢哉f,川音作曲家對中國合唱事業的發展和作出的成績是不可低估的。
從川音作曲家近30年獲獎合唱作品經驗總結來看,有以下幾點是值得提倡和借鑒的。第一,以民族音調素材為基礎,創作具有個性特色、民族風格濃郁的合唱作品。這種類型的合唱作品創作路徑多樣化,由于各民族音樂獨特的風格,對作品的處理更具有個性和靈活性,這些作品往往在旋律方面優美動聽,富有獨特的調式調性特點,而且色彩豐富,和聲帶給人新奇的感受,生活氣息濃郁,帶給聽眾全新的聽覺感受和體驗。如作曲家昌英忠的無伴奏混聲合唱《吉祥陽光》,用藏族民間音樂音調D、F、G、A、C作為基本素材,對富有藏族踢踏舞風格的民間素材動機進行發展、多層次聲部組合,使得這部合唱作品表現出與眾不同的音響風格和色彩特征。為了突出地域風格元素,作品在第二部分還重點突出了打擊樂在合唱音樂作品中畫龍點睛的作用,使用了具有西藏音樂風格的低音鼓、西藏鐃鈸、銅鑼作節奏性的應和與填充。同時還配以拍手、跺腳等節奏性配合歌唱。以此表達作曲家自己所作藏語歌詞“我們縱情歌唱,歌唱美麗的家鄉”,藏族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寫于1982年的《羌族鍋莊舞曲》是作曲家黃萬品深入茂汶羌族地區采風之后而寫作的。該作品采用羌族民歌音調為素材,部分段落與羌語唱詞結合,強調民歌五聲音階特質和三音列旋律進行。作品曲式嚴謹,內容豐富,表現了羌族兒女美好的新生活。對于熱愛合唱音樂創作且高產的作曲家宋名筑在一年里有三部合唱作品在國家級權威獎項中獲獎,實屬罕見。他創作的女聲無伴奏合唱《香巴拉》采用了藏族音樂元素抒發對香巴拉這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的向往?;炻暉o伴奏合唱《打跳》也稱“跳歌”“打歌”“ 疊腳”,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這部作品作曲家采用云南紅河彝族海萊腔、山藥腔、四腔、五山腔的音樂素材創作而成,表現當地人民對家鄉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混聲無伴奏合唱《云朵上的山寨》采用羌族音樂元素,用優美的旋律、多變的聲部層次,表現四川阿壩地區羌族人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生活狀態。作曲家易柯、孫洪斌等創作的混聲合唱《羊角花開》以別致的和聲處理、嫻熟的復調技巧運用、主題材料之間的對比和羌族節奏念白、襯詞等的銜接貫穿,展現了羌族阿哥阿妹纏綿悱惻的愛情與生活、人們跳起“薩朗”歌舞歡慶幸福生活等場面,給人們展示了一幅具有獨特民族音韻,充滿獨特民族風情的羌族人民生活的美麗畫卷。
在這些作品中,作曲家都特別注重運用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和民間調式作為創作的源動力和發展基礎,注重音樂不同聲部的多層次結合,強調音樂的音色處理和和聲色彩。對旋律的重視也是作曲家重點考慮的創作問題,有直接運用民族民間音調的,也有對原始音調進行改編運用的,還有對原始音調進行大幅度革新變化的等??傊疄榱俗非笮傻膬灻篮吐牨姷慕邮艹潭纫约皩徝佬枨?,作曲家進行了精心的構思,以求作品耳目一新,風格獨特,為聽眾所喜愛。
第二,選取關于歌頌祖國,贊美祖國大好河山,自然風景,歷史古跡名勝題材類作品。比如作曲家敖昌群的無伴奏合唱《神奇的瀘沽湖》分為神奇的瀘沽湖、愛神在夜幕下自由地飛翔、豐收之夜跳起舞三部分來表現大自然的自然瑰麗、阿哥阿妹之愛情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美好場景。作曲家昌英忠創作的童聲合唱《熊貓的搖籃》是1995年四川電視臺委約創作作品,表達的主題是:人類同一個地球、同一片藍天,倡導生態環境,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該作品風格性、趣味性、藝術性都很突出。面對歷史遺跡,古老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顯示出中華民族非凡的智慧和創造力,作曲家往往會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如作曲家楊新民的混聲合唱《神奇的面具》就是以四川三星堆古蜀文明為素材,通過神奇的面具贊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多元與包容。還有政治題材類作品,如作曲家敖昌群的領唱與合唱《世紀之夢》表達了對祖國的贊頌和贊美。還有委約政治類題材,如根據當時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關于四川抗震救災文藝作品創作指示精神,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文聯召集全省著名作曲家、作詞家、詩人,集體創作了大型交響合唱作品《生命》。《生命交響音樂會》創作集體在四川省第六屆“巴蜀文藝獎”評獎中榮獲音樂類一等獎,其中包括了作曲家宋名筑的交響合唱《拯救》、楊新民的交響合唱《殤》、昌英忠的管弦樂隊與混聲合唱團《此去經年》、郭龍的交響混聲四部合唱《當我們重新站起》等。這些交響性的合唱作品,是為紀念“5·12”汶川大地震而作的。表達了四川人民不畏艱難,在黨的領導下重建家園,重拾美好生活的信心。
第三,注重復調技術與主調音樂的結合運用。這些優秀的合唱作品,既有某一聲部演唱主旋律,其他聲部用襯詞為其伴奏的寫法,也有包括節奏對位、模仿復調與復對位技術等的運用。音樂作品在技術上的運用,從來不分高下,關鍵在于符合作曲家自己所表達的意圖。在眾多的合唱音樂作品中,在織體表達上都是主、復調音樂的結合。合唱中基本離不開復調技術的運用。特別是模仿復調可以說是合唱極其重要的寫作方式。如由作曲家易柯、孫洪斌等創作的混聲合唱《羊角花開》在116-136小節中模仿復調技術的運用就體現得非常明顯。音樂在116小節從女高音聲部強拍開始進入,然后經過一小節后女低音聲部同度模仿,經過二聲部模仿復調在123小節結束。隨后音樂從二聲部復調擴展到四聲部復調,還是116小節主題旋律音調,這次從男高音聲部強拍開始進入,一小節后進入男高音聲部,再一小節后進入女高音聲部,隨后又晚一小節女低音聲部進入。這個四聲部復調片段采用的是八度和同度的卡農式模仿。整個這一部分情緒是逐漸推進的,通過復調手段恰當的表達了羌族的“阿哥阿妹”情意綿綿,纏綿悱惻的情思以及對愛情、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四,民族化和聲與色彩性和聲的處理運用。如混聲合唱《羊角花開》的和聲處理,整體上看,作品在三度疊置的三和弦基礎上,為了突出羌族音樂風格特征,作曲家在合唱聲部以及鋼琴伴奏中使用了一些非三度疊置的和弦,如用四度音代替三和弦的三度音,用二度音代替三和弦的三度音等。另外,也運用少量的七和弦來減弱功能和聲的音響效果,增強和聲的色彩感與對比度。從合唱聲部和聲縱向結合上看,除了常規三和弦和聲疊合外,主要采用三度、四度、五度和聲音程來表現羌族音樂獨特的音色魅力。而在鋼琴伴奏中,較多的運用了四度音程以及二度音程結合的分解織體表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作品的162-166小節,這五小節的四聲部合唱的和聲是比較富有羌族音樂特點和現代音樂氣質的。羌族民間歌曲中對于二度音程的使用是比較獨特的。在這些充滿民族特色、充滿地域色彩的歌曲或多聲部合唱中,大二度的旋律進行容易獲得流暢自然的感覺,而大二度的和聲碰撞則獲得另一種獨特的極其有色彩感的音響,這種美妙是不可言喻的,也是西方音樂所不能體會和做到的。該作品162-166小節這五小節的合唱中聲部的進行走向以及聲部在橫向與縱向方面的陳述方式與關系,向我們展示了聲部之間是如何以大二度的音程關系作橫向陳述和縱向陳述的。在164-166小節陳述時已經由162-163小節的四音橫縱向陳述演變為六音縱向陳述,這六個音依然是大二度音程關系,實際上它們已構成了全音階。這里的和聲顯現出一種二度民族特色音響的碰撞音響由清晰明朗到逐漸和聲濃密加厚的聲部陳述過程,直至整個全音階陳述完畢??梢哉f,這里的全音階和聲音響在合唱里嘗試運用還是比較大膽的。這五小節獨特的和聲構思安排似乎是在表達川北高原羌族多樣復雜的地域音樂文化和神秘而又充滿異域風情的羌族民俗文化。再如作曲家楊新民的混聲合唱《神奇的面具》中,為了形成新穎、別致的和聲音響,使用了一些七和弦的轉接、高疊九和弦以及帶附加音和輔助性質的其他和弦,以產生新的和聲色彩和和聲張力,以此塑造燦爛的三星堆文明古樸悠遠的音樂意境。
第五,主題材料的變形貫穿。主題材料貫穿也是當代合唱音樂作品喜用的手法之一。這種創作方式可以保證作品材料的統一節儉,中心突出,增強作品的凝聚力和結構力。如《羊角花開》中三個主題材料在調性上、速度上、節拍上、力度上既有對比,也強調材料之間的圓滑貫穿和互相之間的照應和統一關系。在各部分之間常通過節奏念白和襯詞過渡來保持銜接和平衡。特別是十六分音符節奏對各部分主題材料起到相當重要的紐帶貫穿銜接作用。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在各部分之間或主題之內重要的十六分音符節奏材料的鏈帶和貫穿以及它們微妙的變化感受到這種材料的處理技巧。
譜例1:混聲合唱《羊角花開》貫穿材料
另外,合唱中還喜歡襯詞的使用。諸如“啊”“嗚”“呀”“啦”“哈”“喔”“哎”“嘿”“喲”“啰”“喂”“咳”等,并使其節奏多樣化,提升襯詞的表現意義和表現功能。這些襯詞與合唱本身正詞表面看是沒有任何關聯的,但實際上當它們與合唱結合起來時,就會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和豐富的內在情感,成為合唱歌詞中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我們將這些合唱的結束襯詞都去掉,我們會發現這些合唱歌詞就失去了應有的本色和風格特征,顯得有些支離破碎,或不能夠達到完美的效果。在混聲無伴奏合唱《云朵上的山寨》中,創作時使用了相當數量的長時值襯詞和節奏性襯詞來保持這種羌族音樂的獨特風格特征,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也增加了一些民俗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