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操
【摘 要】隨著受眾更多的選擇從社交媒體獲取新聞,以往的科技公司如Facebook正逐步演化成新的媒體平臺,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變化。而隨著科技的發展,Facebook從去年起宣布引入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工,來完成新聞編輯。然而人工智能新聞編輯的上崗,卻引發了眾多問題,最為人詬病的即是“fake news”(虛假新聞)。本文從去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新聞報道入手,梳理了Facebook從去年開始對人工智能新聞編輯的嘗試,并系統介紹了Facebook人工智能新聞編輯的運作原理及機制,并對其核心概念“算法”進行了解析。同時,結合Facebook公司財務報告,對Facebook從科技公司向媒體平臺轉型進行了利益角度的解讀,為科技和媒體的交融提供了新的樣本分析。
【關鍵詞】人工智能;編輯;算法;困局
從去年美國大選結束后,“fake news”(虛假新聞)持續成為美國社會熱議的名詞。因為虛假新聞,一名槍手闖進華盛頓一家披薩店開槍,原因是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盛傳這家披薩店是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與其競選陣營高管開辦的兒童色情集團基地,槍手因此“義憤填膺”前去“伸張正義”。這件事迅速引發了美國社會的強烈關注,而這僅僅是過去一段時間里,美國甚囂塵上的假新聞中一個突出案例。
此前,美國著名新聞網站BuzzFeed發布分析報告,稱在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之前三個月,社交媒體Facebook上的關于大選的虛假新聞,比真實的新聞更受關注。在網絡上流傳的二十大假新聞的轉發率達870萬,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美國主流媒體的二十大選舉新聞的轉發率卻只有740萬。這二十個虛假新聞中,傾向性非常明顯,有十七個虛假新聞是抹黑希拉里的。在希拉里和大多支持她的美國主流媒體看來,正是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虛假新聞毀掉了希拉里勝選的機會。
而美國知名獨立民調機構皮尤調查中心去年12月也發布了一份社交媒體用戶調查報告,稱約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承認分享過虛假新聞,另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他們“經常”會看到編造的政治新聞,同時有三分之二的人稱這種現象已經造成了“很大的混淆”。由此,社交媒體尤其是Facebook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
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Facebook發布的新聞,并非由人工編輯組稿而成,而是完全依賴于人工智能。2016年8月,Facebook掌門人扎克伯格高調宣布,裁撤掉整個人工編輯團隊,Facebook新聞內容全部交由人工智能來編排,以保證新聞不受人工編輯的個人偏見所影響,保證所謂的“中立性”。但現實卻是,在人工智能全面代替人工編輯后,Facebook卻因為虛假新聞和偏見,招致了更強烈的質疑。
以人工智能編輯新聞,是否真的存在根本缺陷呢?
一、Facebook社交媒體:最有權力的“新聞編輯”
根據美國皮尤調查中心發布的《2016新聞媒體現狀》報告,目前三分之二的美國成年人通過Facebook看新聞。Facebook事實上已經成為美國人獲取新聞的主要工具。而決定什么樣的新聞到達受眾,需要經過編輯和發布。Facebook掌門人扎克伯格曾經再三強調,Facebook是一家科技公司,并不是媒體。但是《挪威晚郵報》主編給扎克伯格公開致函,他的公開信中卻指出:“你就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編輯”。
Facebook在新聞傳播中之所以擁有越來越強大的“編輯權力”,原因就在于它具備了其它傳統媒體所不可能具有的規模優勢,那就是占據全球七分之一人口的用戶,以及隨之而來近乎海量的信息。目前,Facebook日均活躍用戶達到4億,僅是其中傳播的視頻點擊量每天就達到了30億次。
但同樣是“新聞編輯”,Facebook和傳統媒體的競爭卻完全不是在同一個舞臺上進行。傳統媒體一直所奉行的原則是內容為王。從本質上說,無論是美國全國電視網還是《華盛頓郵報》,各家傳統媒體都是新聞內容的生產者,而Facebook卻根本沒有生產任何新聞內容,Facebook僅僅是向用戶提供讓其“感興趣”的新聞。
而這一點正是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最根本的區別,傳統媒體通過人工來編輯新聞,提供信息有限,且所有用戶獲取的都是同一版本的新聞。而Facebook向用戶提供的新聞,內容豐富性完全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而且可以針對不同用戶提供個性化新聞。但Facebook這些工作絕非靠人工所能完成,Facebook的人工智能編輯也就應運而生。
二、人工智能:識別什么是“最重要的信息”
在Facebook上傳播新聞,并非是新鮮事。實際上,自從十多年前Facebook作為一款社交軟件產生之日起,用戶們就開始在Facebook上傳播信息,其中就包括很多新聞。其后,不少傳統媒體也在Facebook上開設賬號,將自己采制的新聞傳遞給Facebook的用戶。當時,在很多傳統媒體眼中,Facebook僅僅是一個補充性質的新聞網絡傳播渠道,發布信息的主動權依然控制在自己手中。
然而,Facebook在不聲不響之間開始控制新聞的傳播,核心動作就是“push”(推送),將要傳達的新聞主動“推送”給用戶。而最主要的就是通過兩個渠道,一個是News Feed(信息流),另一個則是Trending(流行話題)。
News Feed誕生較早,2006年就已推出,但最初僅僅是來自親朋好友賬號內容更新的提醒。慢慢的,News Feed開始出現按類別羅列的“新鮮事”,例如“以下可能是你感興趣的健身新鮮事”,而最終,2013年,News Feed開始出現各種“你可能感興趣”的新聞類別,也就是扎克伯格所謂的“個性化報紙”。這種新聞閱讀模式,完全跳出了傳統媒體的渠道制約。
Trending(流行話題)推出相對較晚,是在2014年7月推出,嚴格說起來可以算是News Feed的附屬產品。但與以往News Feed不同的是,Trending(流行話題)更強調的是其他人在關注什么信息。而且,Trending發布的信息,更側重于時事新聞。
不管是“你可能感興趣”的News Feed還是“大家都在關注”的Trending,Facebook的目的,都是希望用戶能對其提供的新聞感興趣,并點擊閱讀。不過,誰能知道在海量的新聞中,用戶“感興趣”的重要信息到底是什么呢?而這就不是數量有限的人工編輯所能完成的了。正如Facebook掌門人扎克伯格在2016年9月一次直播中說的那樣:人工智能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對人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信息?這就是Facebook引入人工智能新聞編輯的目的。
三、排序:人工智能篩選新聞的目的
如何讓人工智能識別什么是用戶“最感興趣”的新聞呢?核心就在于人工智能的“算法”,或許我們可以將其比擬為人的思維方式。而人工智能“算法”的目的,是給新聞“排序”。
對于Facebook用戶來說,他在News Feed中或許會收到數千條信息,然而他有時間閱讀的僅僅只有數百條甚至數十條,要想吸引用戶,就必須在第一時間讓用戶看到他最感興趣的信息。因此,對于人工智能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將用戶最感興趣的新聞排在前面,而將不那么吸引用戶的新聞排在后面。而如何排序就決定了虛假新聞是否會以較大概率出現在用戶面前,也決定了新聞是否有偏見,更決定了社交媒體盈利的核心利益。
雖然Facebook的算法作為公司的核心機密,一般不會對外披露細節,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通過眾多報告資料發現,Facebook的算法一直在不斷調整改進。最初,Facebook的算法極其簡單,例如在判斷用戶對某條新聞的興趣度時,會簡單計算其在特定新聞頁面上停留的時間,爾后又開發出了“點贊”功能,再往后又開始分析“點贊”是發生在閱覽前還是閱覽后。而對用戶的個性分析也要通過算法來進行,例如喜歡瀏覽哪些類別的新聞,跟哪些人聯系頻繁。同樣,對虛假新聞的分析甄別,同樣也需要通過算法,例如之前Facebook會計算新聞中引用的次數,爾后又會提供用戶點擊標簽功能,被較多人認為是虛假新聞的信息,排序就會被極大的往后挪動。
事實上,如果僅僅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濾除虛假新聞,Facebook并非沒有辦法。正如Facebook最初做的那樣,Facebook在其推介新聞的算法中,來自傳統媒體和新聞記者的稿件,相對占據比較大的權重,因而其新聞真實性顯然要高很多。然而,很快Facebook在其算法中降低了傳統媒體的權重,其推介新聞的真實性自然也因此大打折扣。
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有效識別虛假新聞,關鍵就在于人類程序設計員為它設定了怎樣的算法。如果有過錯,本源也是來自于人類,而并非是人工智能的過錯。問題是,Facebook為什么要在其設計的算法中,降低傳統媒體的比重呢?答案只有一個:利益。
四、算法:Facebook的利潤之源
Facebook一直標榜的,是竭盡全力向用戶提供能令其感興趣的信息。然而,吸引用戶關注的目的,還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
而Facebook獲利的手法跟傳統媒體并無本質區別,例如傳統的電視媒體,是靠吸引觀眾關注,通過插播廣告主發布的信息來獲利。而在Facebook,廣告主提供廣告費是為了使自己發布的信息能盡可能的提高在信息排序中的位次。只有Facebook推送的新聞能提起用戶更大的興趣,那么廣告主在其中夾雜的廣告信息才能獲得更好的回報。
在過去的2016財年,預計Facebook的全球廣告收入將接近260億美元,相比前年的170億美元出現了52%的暴漲。而相比四年前,2012年Facebook的營收只有50億美元。與營收相比,更重要的是利潤。2012年Facebook剛上市時,甚至一度還出現虧損的窘境。2012財年,Facebook營收達到50億美元時,全年利潤只有微薄的5300萬美元。而2016年前三季度,Facebook利潤就分別達到15億美元、20億美元和23億美元,全年利潤差不多將會達到80億美元之多。如果再來看Facebook的收入結構,我們可以發現,在Facebook2016年第三季度70億美元的營收中,廣告收入就占到了68億美元。
如果回顧Facebook從2013年開始從逆境中成長的經歷,我們就能清晰的看到,無論是News Feed的改變還是Trending的推出,Facebook的成長,正和其堅定的媒體化方向有著緊密的關聯。正是向用戶推送包括新聞在內的信息,Facebook贏得了巨大的利潤。而這與Facebook的算法密不可分。而所有對于算法的所謂“改進”,一切目的都是為了幫助廣告主提高廣告信息的到達率。
五、社交媒體崛起:新聞還是“新聞”嗎?
從Facebook設計的算法來看,我們必須明白,Facebook發布的“新聞”,本質上只是用戶感興趣的“信息”。這跟新聞專業媒體所說的“新聞”,無論是內容、形式乃至價值取向都有很大的不同。只要能獲取廣泛關注,Facebook上就不介意把這些“新聞”排序提高,甚至對其進行推廣。而這些來自普通用戶而非專業機構的“新聞”,往往沒有專業人士的審核,失實甚至造假的可能自然要遠大于傳統媒體。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Facebook上虛假新聞泛濫,是在2016年夏天開始引起關注。而正是在2016 年 7 月,Facebook宣布對News Feed 算法進行了重大調整。News Feed把排名第一的位置提供給用戶的親友,而不再優先展示來自傳統新聞機構的內容。
把人們獲取消息的優先順序,改變成親友傳播的信息優先,這實際上把新聞放回到了大眾媒體產生之前的狀態。在電視、報紙等大眾媒體產生之前,人們獲取新聞的渠道不正是來自親友和鄰居們的敘述嗎?降低專業新聞機構的把關作用,虛假新聞的泛濫自然難以避免。但是,決定哪些新聞最終到達用戶,其實也并非單純由用戶的親友決定,而是由Facebook的算法決定。人們以往常常把網絡信息傳播稱為“去中心化”的模式,但實際上,看似自由的信息流動,卻越來越集中于單一的“中心化”的社交媒體渠道,越來越躲不開人工智能算法的“排序”。
扎克伯格一直不愿意承認Facebook的媒體屬性,只愿意把Facebook稱為技術工具,那是因為成為媒體就要承擔媒體的社會責任。當Facebook傳播的新聞以取悅用戶的目的來進行選擇性的“排序”以獲取利益時,不可避免將影響到用戶對世界的判斷。Facebook確實不生產新聞,但是它在分發新聞。當分發渠道發生根本改變時,新聞自身也必將被改變。而這不但依賴于扎克伯克及其團隊的自律,更離不開各國政府及民眾在外部對其進行監督。互聯網的治理,我們才剛剛起步。
(作者單位:浙江電視臺電視教育科技頻道)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