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穎
摘 要:智慧旅游的全面推廣與運行對博物館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博物館線上營銷不可避免。“服務”、“管理”、“營銷”這三方面是智慧旅游中“智慧”的主要體現。博物館已經成為了某些地區發展旅游業的支柱,成為了某些地區的地標性建筑,成為了社會經濟再生產的主干力量。因此,良好的博物館營銷對于一個博物館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博物館營銷應以“智慧旅游”的全面建設為基礎,打造出不同以往的博物館產品,使得參觀者具有更好的參觀互動體驗。
關鍵詞:智慧旅游;博物館;營銷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4-0095-02
一、智慧旅游概述
近些年來,在旅游信息化逐漸興起與智慧城市不斷建設升級改造的大背景下,智慧旅游這一命題儼然成為了我國各地旅游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成為了各個旅游企業爭相投資開發的主要方向,成為了學者們理論研究的前沿熱點問題。2009年,美國IBM公司提出的“Smart Planet”(“智慧地球”)戰略構想是智慧旅游的起源。在此基礎上,隨后又發展出Smart City(智慧城市)與Smart Tourism(智慧旅游)等等概念。
目前,由于我國對于“智慧旅游”的理論研究還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研究體系,所以對于“智慧旅游”的概念也就暫時沒有標準、統一的說法。綜合搜集得到的文獻資料并仔細揣摩各個學者對“智慧旅游”定義的方向及主要內容,筆者對“智慧旅游”的定義為:作為一種全新的旅游形態,智慧旅游以物聯網、云計算、高性能信息處理以及智能數據挖掘等技術為基礎,以產業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為基本特色,以全新有效的行業信息管理、旅游服務管理為保障,以旅游物理資源與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為目標,最終達到游客體驗最優化、社會資源共享與利用最大化的終極目標。
“服務”、“管理”、“營銷”這三方面是智慧旅游中的“智慧”主要體現。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為營銷策略,所以關于另兩個方面的內容則不做贅述。通過旅游輿情監控和數據分析,旅游企業可以發現旅游熱門現象和旅游者興奮點,并推出符合旅游者“胃口”的旅游營銷主題,從而使得旅游產品和旅游營銷策略均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創新。此外,云計算技術與智能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可以使得政府、旅游企業從量化的角度去考慮其營銷渠道,從而確定營銷渠道的有效性。總而言之,發展智慧旅游的益處不言而喻。因此,國家、企業、個人要緊抓這一時代機遇,乘風破浪,為中國旅游發展書寫新的輝煌。
二、博物館與博物館營銷
通過對《中國博物館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的相關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中國登記在冊的博物館數量將以每年100個左右的速度增加。博物館是展示、宣傳、研究、保護人與自然歷史文化遺存的重要場所,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非營利性機構,博物館始終為大眾服務,使得人們能夠在博物館中學習并娛樂。
博物館營銷是指應用營銷學相關理論并結合博物館組織特點,使得博物館開發出更加獨具特色的博物館產品,從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對博物館進行運營與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業營銷追求的是經濟效益最大化,博物館營銷的首要目標是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不可否認,博物館營銷同時也會帶來經濟效益,但是其經濟效益在于更好地實現發揮社會效益。
現如今,博物館已經成為了某些地區發展旅游業的支柱,成為了某些地區的地標性建筑,成為了社會經濟再生產的主干力量。因此,良好的博物館營銷對于一個博物館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博物館營銷應以“智慧旅游”的全面建設為基礎,打造出不同以往的博物館產品,使得參觀者具有更好的參觀互動體驗。
三、博物館營銷借助于智慧旅游發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宏觀分析
根據營銷學理論,企業所處宏觀環境的分析主要采用PEST分析法,應用此分析方法有利于企業更好地做出市場決策。博物館借助于智慧旅游發展的必要性宏觀分析將從政治(Politics)、經濟(Economy)、社會(Society)和技術(Technology)四方面進行。
1.政治分析
為了達到博物館在智慧旅游背景下良好發展的愿景,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以期激勵、規范博物館的良好有序發展。2016年,《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運用創意和科技手段,推動文化資源與現代生產生活相融合……”2015年,國家旅游局《關于促進智慧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鼓勵博物館、科技館、旅游景區運用智慧旅游手段”等內容。相關政策文件的出臺為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優質的市場環境、網絡環境,奠定了博物館在“線上”文化產業發展的地位。
2.經濟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水平發展迅速,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大眾對文化的需求愈發強烈,同時國家經濟不斷向第三產業轉型。由此博物館作為文化產業的領頭羊,應滿足大眾對文化知識的欲望,符合國家產業轉型的要求。2015年,中國全年人均GDP約為8 016美元。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3 000美元是文化消費大幅度的提升、物質消費比重逐漸變低的階段。因此,博物館應該以多渠道傳遞教育信息,宣傳特色文化,為大眾建立起優質的文化環境。
3.社會分析
由于社會大形勢的不斷轉變,博物館也應該利用不同的營銷手段、緊抓時代機遇,做到發展自身服務社會。CNNIC第38次報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中指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占比達92.5%。由此表明,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手機成為了當之無愧第一移動上網終端。
4.技術分析
在新媒體時代,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和消費習慣都在發生巨大改變。博物館則應順勢做出營銷策略的調整,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得參觀者的參觀體驗最佳化、館內管理效率最大化、文化產品宣傳渠道多元化。
(二)微觀分析
網絡營銷活動的開展對博物館來說不僅僅是緊跟時代的重要表現,更重要的在于對于博物館自我發展與創新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目前,在我國網民數量不斷增多和網絡技術日趨成熟的基礎上,線上傳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向其他地方展示著屬于這里的魅力。博物館本身所帶有的品牌效應使得人們對其印象深刻,但在時代的發展的過程中,博物館應該通過大數據分析,確定新的目標群體,找尋更為吸引人們的文化品牌。
大多數的博物館都會在館內開設博物館商店銷售文化產品,而網絡營銷則為博物館商店銷售帶來了新的契機。通過線上官網、APP等多途徑銷售,博物館的經濟利潤不斷增加。如果增加的這部分經濟利潤用于博物館自身建設,這不僅減輕了對國家財政的依賴,更進一步宣傳了博物館與其文化產品。
四、智慧旅游背景下博物館營銷策略分析
(一)產品策略
產品是博物館營銷的核心,博物館文化產業成功發展的關鍵在于好的產品策略,也就是所提供的文化產品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借助于互聯網+、云計算、數據智能分析技術等,博物館可以對參觀者的需求與期望進行定性測量,從而推出更符合消費者意愿的博物館產品。博物館產品越獨特,那么其在是市場上的競爭力就越強,就更有可能形成博物館品牌。而博物館品牌的形成不僅對博物館自身有好處,更是對博物館所在地的旅游、經濟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二)價格策略
價格是產品價值的體現。雖然說博物館以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為核心目標,但是經濟利益的因素也在其考量范圍中。博物館營銷需要大量的花費,這些花費僅僅靠國家財政撥款與企業捐款是完全不夠的。因此,博物館內相關項目(如講解員、博物館商店等)的合理經營便是博物館籌集資金的主要渠道。一旦博物館有了額外的收入,就可以用其引進新技術、招攬新人才,那么對博物館的發展也是極其好的。
(三)渠道策略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博物館應當緊抓線上營銷模式。首先,目前很多博物館已經有了屬于自己官方網站與微信公眾號,但是這些官方網站與微信公眾號就只是存在而已,并沒有發揮很實際的作用。對于博物館官方網站來說,其首界面應該充滿本博物館的特色,并及時發布相關最新信息。對于微信公眾號來說,其管理者在開發時不僅僅要注重其在館內的某些使用功能,如館內地圖、語音講解等,更要注意其推送文章的質量,使得閱讀者樂意去閱讀它并將它傳播出去。此外,在網購盛行的當代,博物館商店的建設也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館內了,線上的銷售渠道也應該逐漸完善。
(四)推廣策略
推廣策略的分析與實行對于博物館品牌戰略的實行具有重大意義。理論上來說,推廣可分為線上推廣與線下推廣兩個部分。在線下推廣活動的同時,博物館可以使參與推廣活動的民眾將此次活動經驗分享到自己的社交網站中。線上推廣活動可主要以移動終端傳遞的信息數據有關,如微信公眾號、微博、博物館官方網站等。
五、智慧旅游背景下進行博物館營銷的困境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一個博物館借助于智慧旅游發展的大背景致力于博物館營銷,那么對其發展的確是有幫助的。但這并不是絕對的,如果一個博物館的展品質量真的是達到了乏善可陳的程度,那么它不管它如何進行營銷都是沒有用的。博物館的靈魂在于有品質的、合理陳列的展品。因此,專業化的展品收集、陳列、保護是博物館得以運營的基礎。此外,博物館還需要配備專業的網絡營銷人才、數據分析人才等。
結語
通過本文的全面分析可以發現,智慧旅游對于促進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職能、教育職能等具有重要意義。成功的博物館運營離不開優質的展品、離不開合理的運營與管理方法、離不開先進的數據分析方法、離不開獨特的營銷策略。博物館線上營銷的時代已經到來了,這對博物館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基于此,博物館要把握機遇直面挑戰,更好發揮自己的公共職能。
參考文獻:
[1] 黃思思.國內智慧旅游研究綜述[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4,(3).
[2] 梁姍姍.網絡時代下博物館營銷[D].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9).
[3] 王東,米婷婷.博物館營銷的“4P”策略[J].中國文物報,2011,(12).
[4] 葉盛.論博物館營銷[D].杭州:浙江大學,2008,(5).
[責任編輯 杜 娟]